具体教学的失误
改革开放以后,艺术翻了身,艺术教育也逐渐走上正轨。但是,积习难改,加上美学基础薄弱,音乐教育实践在大好形势下依然没有彻底改观。
以最具典型意义的音乐欣赏课为例。中小学音乐欣赏课通常采取“对号入座”的方式,有的高年级还采取“按图索骥”的方式。
1.失误之一:“对号入座”欣赏方式。
教师讲解某件乐器的声音代表某个事物,以及音乐各部分的内容、意义;学生在倾听时将听到的部分和教师讲解的内容一一对应,认为这样就是理解音乐了。对内容的强调,又是为了教化的目的。例如低年级在欣赏管弦乐《龟兔赛跑》时,老师往往这样讲解:长笛代表小鸟,竖琴代表流水,单簧管代表灵活的兔子,而大管则代表笨拙的乌龟等等;开始是早晨的音乐(播放音响)……龟兔开始赛跑(播放音响)……兔子睡着了(播放音响)……乌龟胜利了(播放音响)。分段讲解和倾听,之后再完整地听一遍。听完了这个音乐作品,老师又进一步要求学生反思:《龟兔赛跑》给你什么启示?直到学生能够说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之类的感想,才算达到教育目的。考试时,往往播放某些片段,要求学生写出这些片段的意思,以及自己从音乐中得到的启示。无论从倾听方式还是倾听目的的教育,都指向教化目标。
2.失误之二:“按图索骥”欣赏方式。
教师将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图挂在黑板位置,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曲式结构,然后要求学生按曲式结构次序听音乐。考试的时候,只要学生能够听出作品的曲式结构,就等于懂得听音乐了,就可以算是“音乐耳朵”了。与此相似的是听和声进行,认为只要能听得出和弦结构、类型及其连接顺序和功能,就是具备了音乐审美能力。“按图索骥”的方式被认为倾听的是音乐本身,而不是像“对号入座”方式那样,仅仅关注音乐的内容,忽略音乐的形式。
以上两种方式都不是音乐审美方式,而是认识方式。“对号入座”方式将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关注音乐“说了什么”,以听懂音乐所说(内容)为目的。至于音乐是否打动学生,学生是否感受到音乐的美,全然不在考虑之中。或者,将听音乐说什么当作音乐审美,将听懂音乐说什么当作音乐审美能力。这如同用阅读方式进行书法欣赏,本来应该以书法作品中直观的“字”当作审美对象,却以纸面写了什么为对象,以文字的内容为对象。这不是审美而是认识活动。而“按图索骥”方式表面上向音乐靠近了一步,但实际上是作品分析,是1+1=2的认识活动,而不是1+1>2的审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