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性与创造性结合

一、忠实性与创造性结合

以乐谱为依据的表演,首先要忠实一度创作,而表演本身的创造则是自然而然的,无须刻意追求。尽管如此,表演者依然需要努力去理解和感受作曲家的作品,在这样的理解和感受中,带有创造性。此外,在过去的作品与现在的听众之间的关系处理上,也体现一种创造性。

1.忠实性。

表演作曲家的作品,自然要以乐谱为依据。“忠实”的要求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技术上要忠实于乐谱。每个音符,每个表情记号,都要认真严格对待。乐谱凝聚着作曲家的辛勤劳动,更有美妙的音乐隐藏其中。每个组合都是作曲家精心设计的;他一旦选择了一个组合,就放弃了所有其他可能。忠实于乐谱,就是要处理好所有的音组合。器乐表演能够选择的是指法。除了作曲家明确标明的指法之外,表演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演的便利来选择合适的指法。声乐表演能够选择的是气息;在可能的地方,根据个人特点和实际演唱需要选择换气。这些选择都要以不损害音乐表现为前提。如果过于自由处理,就容易损害音乐。例如由于指法或换气不当,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在应该停顿的地方却连贯一气,那音乐就不可能不受到损害。同样重要的是,在艺术上要忠实于作曲家的原作。艺术上忠实的,是风格。风格是体现在作品中的所有特点的总和;作品一旦成型,风格就随之确定下来,因此风格具有稳定持续存在的性质。在未被变形的情况下,音乐作品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风格;它的所有特点都在自身凝结,包括民族文化和时代的印记、创作者的印记,以及表现对象自身的特征。因此,表演要在宏观上忠实作品所属的民族、时代风格,中观上忠实作曲家个人风格,微观上忠实作品表现对象的风格。例如指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必须把握古典主义风格,即理性控制的情感表达;还必须把握贝多芬个人风格,即英雄性和戏剧性张力;最后必须把握《第五交响曲》不屈服于命运、和命运抗争的英雄风格,以区别于《第三交响曲》那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英雄风格,和《第九交响曲》那种对未来充满信念的崇高的英雄风格。

2.创造性。

表演的创造性指“二度创作”的创造,它并非完全的重新创作音乐作品,而是在将无声音乐转化成有声音乐时,表演者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总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表演者无论在哪个方面和作曲家不同,仅就他们是不同的人而言,面对乐谱的表演就不可避免要进行二度创作,理解和感受就不可避免要渗透个人的主观因素。尤其是民族、社会、时代的不同,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将受到主观因素的浸染,体现出表演的创造性一面。一般规律是,文化差异大,创造的成分就多。例如今天的中国人演奏或演唱以往欧洲的古典音乐,比起古典主义时期的欧洲表演者表演他们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将有更多的差异,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二度创作的创造性自然带有猜测的成分。特别是录音机发明之前的音乐,没有为后人留下音响。后人面对乐谱记号,不得不猜测实际音响效果的样式,也就是活的音乐的风格韵味。伽达默尔的哲学释义学认为,后人的主观因素无法抹除,因此对以往作品的理解只能得到“视界融合”的结果。对表演而言,就是作品具有的意义“颜色”,与表演者理解所投射的“颜色”交融,最终只能得到二者的混合色。这种混合色并不是作品的原色,也不是表演者理解的底色。由于不同的表演者理解的底色不同,即便作品的原色不变,各人理解结果的混合色也各不相同。

许多表演家的心得是不重复别人。也就是说,在不改变作品风格的前提下,尽可能展示个人的表演特点。其实,在忠实性原则制约下,个人表演的创造空间并不大。即便在完全按忠实性原则表演,不考虑任何创造性的情况下,个人的表演特征也不会消失。美术领域做过一个实验:给定一个对象(例如花瓶),要求若干画家用完全写实的态度和技术进行素描。尽管画家们努力客观再现指定对象,努力不加入个人的创造,其结果每幅画仍然流露出画家的性格——不同年龄、性别、个性的画家,都在自己的素描作品中显示出个人的特点,或明亮,或暗淡,或粗犷,或细腻。这个实验表明,在创作上,艺术家的个性是难以掩盖的。音乐家也一样,无论是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人们的个性都会自然流露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说,表演的个性就是不刻意模仿他人表演的个性特征,而自然流露自己的个性。况且,表演领域没有唯一正确的范本。在忠实于作品风格的前提下,各人的表演都将不同,无论谁的表演都不能作为最高范本。表演没有所谓最高范本。因此,模仿他人的表演个性只能失去自己的特点。

表演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尤其在为当代听众表演过去的音乐作品时,一方面要忠实原作,尊重作品的历史既定性,一方面要满足听众审美需要,符合现代的审美取向,这就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性。例如为现代人表演古琴或南音时,为了照顾习惯于现代快节奏的听众,往往适当提高表演速度;为了让听众听得清,往往采用现代扩音设备。西方音乐也一样,在为一般听众表演以往的作品时,表演者多数采用现代乐器,并适当迎合现代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