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能力的形成
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形:其一,通过在生活中长期接触音乐而形成,典型如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或大众音乐的审美能力。其二,通过专门教育形成,如对音乐家创作的艺术音乐的审美能力。
如上所述,在民族民间文化中,人们从小耳闻目染民间传统音乐,承继了地方审美习俗,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本土传统音乐的审美能力。例如印度传统音乐就是这样传承的。当地儿童从小观看大人的音乐表演,有兴趣的孩子从小模仿大人的音乐行为。据印度人介绍,多数孩子要经过十几、二十来年才能达到对外表演的程度。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印度少年儿童在身心逐渐成长的同时,不断加深对本土音乐的理解,并在感性体验中形成内行的审美能力。其他各民族也与此类似。在我国民间,当地人对于本土传统音乐的审美能力也是这样形成的。
印度人承认目前只有少数西方人“懂得”印度传统音乐。据考证,这几位西方音乐家都在印度学习当地传统音乐达十几、二十年之久。作为西方音乐家,要获得异文化的音乐审美能力,必然要重新学习,包括理解能力和体验能力的训练。和当地人不同,他们有自己的音乐传统,在接触印度音乐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他们要获得像印度人那样的音乐审美能力,首先需要排除先入之见,排除西方音乐的影响。通过加倍的努力,成为局内人,才逐渐形成地道的印度音乐审美能力。
学校音乐教育有其特点,那就是人工中性环境,不是民间自然文化的环境。青少年在学校学习音乐,往往接受特殊的音乐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所谓特殊,指的是音乐类别的特殊,以及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特殊。专业院校根据培养目标,传授专门的音乐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形成某种音乐的审美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通过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歌唱、欣赏、器乐表演等音乐活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某种或某些音乐的审美能力。
传统音乐中的专业化类型如戏曲、曲艺等的声乐和器乐表演,通过师徒授受,在技术的培养过程中,审美能力也得到培养。通常这样的教学采取口传、身教、心授的方法,徒弟模仿师傅的表演,经过自己的长期练习和领悟,逐渐把握各项技术要领,同时也形成了对自己学习的音乐的审美能力。一般而言,这种在表演实践中获得的审美能力,比起单纯靠欣赏获得的审美能力来,更为坚实和稳固。因为在表演实践中,无论是理解还是体验,都更为深入。
通过影视、广播、音像制品、现场音乐会等,大众音乐在社会广泛传播。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染大众文化中的流行音乐,自然而然形成了大众音乐的审美能力。由于大众音乐便于参与,人们在模仿或自学的歌唱、演奏实践中,获得对这些通俗音乐贴切的理解和感性体验。
显然,长期的感性接触,特别是参与音乐的创造,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此外,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技能的训练,是提高作为音乐理解能力的常见途径。
需要探讨的问题是音乐的选择。因为“音乐耳朵”、审美能力总是有针对性的。当前,民族民间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地方的年轻人往往没有更多地接触本土音乐,对它逐渐陌生,甚至和外乡人没两样;社会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呈现出西方音乐中心的状况。电视音乐节目、音乐会、音像制品、音乐出版物等,西方居多。视唱练耳体系、练习曲体系都是西方的,乐曲也是西方居多。中国的“新音乐”和“新潮音乐”都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前者借鉴西方古典作曲技法,后者借鉴西方现代技法。这和西方殖民扩张的历史有关。这种情形在第三世界具有普遍性,不光中国如此。专业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大众音乐样式,都深受西方影响。这样,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更多接触的是西方音乐和受其影响的音乐,因此审美能力更多地是对这样的音乐而言的。这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个问题其他章节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