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同之处
音乐与文学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非概念性、非语义性的。
文学虽然以语言文字作为材料,但是,由于它对语言文字材料进行了特殊处理,使处理的结果产生了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的语言。关于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美国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指出,前者是表义性的,传递的是理性/语义信息;后者是表现性的,传递的是感性/意韵信息。表义性的语言以概念作为支柱,以通常的语言逻辑作为结构连接,它是为了让人知晓语言内容的。表现性的语言构筑感性世界,概念仅仅是材料或媒介,文学用这些媒介来引导读者进入非一般逻辑敞开的天地,是为了让人感受其中的意韵。
日常语言——通讯报道——故事——小说——散文——诗歌。在这个系列中,只有小说、散文和诗歌属于文学,其余不是文学。
日常语言就是“说话”,是人们平时交流各种信息的工具。它以传递理性语义信息为主,又常常透露出说话者的情感情绪、意志或愿望,是表义性和表现性混杂不分的语言。在具体交流中由于语境、语气、表情、手势或肢体语言的辅助,语句往往可以不完整,词序往往可以颠倒,却不影响交际双方的相互领会。它原始而朴实,和地方民间文化习俗密切相关,其中的描绘性、象征性、隐喻性等等,具有特殊意韵,可以看作是文学的萌芽状态。其中的语气起伏,往往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具有音乐性,可以看作是音乐的萌芽状态之一。其中的面部表情、手势或肢体语言,产生理性和感性的综合信息,具有舞蹈性,可以看作舞蹈的萌芽状态。但是就日常语言本身来说,通常只被当作语义交流的工具,因此不作为审美对象。
通讯报道使用书面语言,按照一般语言逻辑书写,目的是传递关于真实事件的相关信息——叙述、评论等。它也不被作为审美对象。
故事和小说相同之处在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可以是虚构的,但是它仅仅采用逻辑语言向读者介绍故事情节,因此它的语言依然缺乏魅力,通常不被作为审美对象。
小说使用的是表现性语言,小说的美就在这种文学语言本身,故事仅仅是被依附物。小说要表现痛苦,恰恰不能仅仅将痛苦的概念留给读者,而是要将痛苦的状态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痛苦本身。“痛苦”的概念并不能表现痛苦,因此小说常常采用细致的描写,展现痛苦者的表情、行为等等,轻者如“她悄悄背过身去,两肩抽搐着”,重者如“她脸色刷白,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前方”。这种描写创造了一个感性对象连同它所有的空间,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心灵游历其间,并加进自己的想象,体验那个独特的世界,获得深刻的感受。
散文和诗歌更能体现文学的魅力,因为它们更注重表现性语言的质量,它们淡化或没有故事情节,完全或几乎完全抛开了依附物,因此文学语言本身被突出,成为审美对象。诗歌通常被当作文学性的最高体现,就是因为它独具魅力的表现性语言,直接给人提供特殊意韵的感性感受。在这里,语言文字所携带的概念,在另一种“逻辑”——诗歌特有的逻辑的重新安排下,获得了新生,成为刷新人们心灵感受的独具魅力的对象。这个对象不是第一直观的文字,而是语言特殊组合产生的韵味。如果从日常语言的逻辑去看待诗歌,那将发现诗歌中充满病句,现代自由诗尤其如此。如果人们想从诗歌中获得清晰的语义信息,那将得不到满足;人们将感到诗歌不知所云。中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第一代现代诗被称为“朦胧诗”,就是因为久违了诗歌传统的人们像阅读表义性语言一样阅读它。而随后的第二代、第三代诗歌,就走得更远,以至于原来显得朦胧的第一代诗歌相比之下变得非常直白。
音乐不用语言文字为材料,直接用声音及其相关的要素来构筑听觉感性世界,供听众体验,而不是供其认知。就表现性的作品而言,如表现上述“痛苦”,音乐直接将所要表现的类型,按所需的程度,以音乐艺术特有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直接感受到“痛苦”的音乐对应状态,获得特殊的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情绪的体验,而是对音乐特殊形态的体验,是对音乐自身声音形态及其对应的“抽象情感”的综合体验。对呈现性的作品而言,音乐直接呈现一个听觉世界,让听者直接受到这个世界的感性冲击,获得特殊的听觉感受;这种感受不是概念引起的,也不引向概念;不是常规语言能够表达和传递的,也不是文学和美术所能给予的。
通常人们说“音乐语言”,并非说音乐是一种和日常语言同样的表义性语言,而是指那些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传统的音乐体系,它的各种特殊结构能引起熟悉它的听众产生相对确定的心理反应。例如欧洲古典大小调体系,大调、大三和弦往往引起明亮、阳刚的心理感受,而小调、小三和弦则往往引起暗淡、阴柔的心理感受。三拍子的不断循环造成圆舞曲的流动感,而连续的单拍附点音符组合则造成进行曲的雄健感。这些确定的心理反应一方面是由于审美习惯,另一方面也和感知心理规律有关。但是无论如何,从根本上说,这种音乐类型与心理反应模式的联系,依然是非概念性、非语义性的。因为审美的音乐归根到底不是要引起人们的定向联想或语义反应,而是要让人们接受音乐提供的感性世界,在其中获得非理性的、充分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恰恰是表义性语言难以表述的。
当然,音乐通过特殊方法,也能产生某种程度的语义性,多半是为了实用目的,审美中的应用,也仅仅作为美的依附物。下文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