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绿色食品”的选择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审美资源,创立音乐资料库非常重要。而资料库里的内容必须是音乐的“绿色食品”,也就是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音乐作品。“内容健康”的标准即国家制定的普通音乐教育目标对音乐内容的规范或要求。在符合这一标准的前提下,应充分开发多样化的音乐“菜谱”。统计表明,以往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菜谱”有很大偏差,多半是情感论的欧洲古典、浪漫主义的音乐作品,以及中国20世纪以来的“新音乐”。欧洲和中国的现代主义作品(尤其是呈现性音乐作品)很少或没有,现代通俗音乐缺乏,中国传统音乐比例太低,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很少或没有,中国和西方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专业音乐也很少或完全缺乏。由于20世纪中国的特殊历史原因,音乐教育界和其他各界一样,长期陷于“中西关系”的思维格局。如今在信息时代、电子时代,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经济一体化,文化依然保持多元格局,为此人们达成的共识是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就是要开发、利用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审美资源。
概括起来,全球音乐文化资源包括: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健康的传统音乐、现代专业音乐和流行音乐。在这个范围里选择适合普通学校教育的音乐,虽然内容有所减缩,却比现在丰富得多。这样,丰富的音乐资源,将给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带来无限生机。
需要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传统音乐文化方式转变的问题。
以中国汉族传统音乐为例。通常它划分为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在历史流变过程,这4个类型有交叉的情形。学者们呼吁音乐“母语”教育,多半说的是民族民间音乐。就先说说这个民族民间音乐吧。关键要抓住文化方式!民间音乐以自然文化方式存在。所谓“自然”,就是说,它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婚庆丧葬、祭祀礼仪,也无论山野情歌、里巷小调,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像自然花朵一样,属于自然,没有超自然的区分(如人工艺术那样的分工)。它多半是综合活动,音乐只是其中的音响部分;这些活动虽然有分工,却没有旁观者,人人都参与其中。可是,一旦它进入现代音乐厅、传媒或学堂,就成了有区分的人工文化、表演文化——一些人表演,另一些人旁观。在旅游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也是这样,成了吸引游客的表演。自然文化的、未分化的音乐是实用加审美的,而人工文化的、表演的音乐主要是审美的。过去人们都认为,自然文化的音乐就像未打磨的钻石;只有经过加工,才能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关键就在这个“加工”。经过“加工”,民间音乐被从它所处的环境中剥离出来,将它从综合文化活动中剥离出来。也就是说,只有声音部分被加工,并进入人工文化的审美环境。正如在海洋里的鱼,被放进鱼缸里观赏。问题是,原生环境中的事物,在变换了存在方式之后,其意义完全不同了。对表演中的民间音乐,观众光靠倾听是听不出它原来的文化意义的。
接下来再来谈宫廷音乐和文人音乐。从先秦开始宫廷音乐被称为雅乐;它是和俗乐即民间音乐对立的。如上所述,雅乐是礼乐活动中的音乐,在统称的“乐”中,它也不是单纯的听觉意义的音乐。如果在将它引进教育的时候,仅仅作为听觉艺术,它原来的文化意义也会无法显现甚至丧失。今天的音乐教育如何让学生做到“知乐”?文人音乐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重在意境,贵在超凡脱俗。将它引进教育,如果仅存听觉的“五音”部分,又如何显现原来的文化意义?古琴及古琴音乐(文人音乐)作为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有它自身完整的文化意义。在引进普通教育的课堂时,如何引导学生在把握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审美,是需要特别加以考虑的。
因此,为了“理解基础上的深刻感觉”,音乐审美教育必须注意传统音乐的文化方式转换、原初活动的综合性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方式,将传统音乐的综合活动全数展现,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音乐的文化意义;在此理解基础上,对其中的音乐进行审美体验,获得“深刻的感觉”。这好比听了传说故事再欣赏自然景色一样,风景的美将增添一层意味,审美感受也相应更为深刻。
2.现代音乐、后现代音乐的“不美”、“反美”问题。
在人工文化意义的“专业音乐”名下,音乐作品作为相对独立的审美对象(相对于自然文化综合活动中的音乐,它具有比较独立的意义)。如“音乐感性样式的类型”题下所介绍的那样,音乐的“美”具有感性、丰富、有序的特征。以此3项为音乐作品美的标准,来看待现代和后现代音乐,就有“不美”和“反美”的问题。21世纪的中国普通音乐教育要一定比例地引进现代和后现代音乐,就不能不事先探究二者的特点。
通常认为现代主义音乐反传统,不美,却没有和后现代主义音乐的反美作比较;区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比较容易,而区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则往往觉得困难。在美学的逻辑上,有序者为美,无序者为非美。在审美领域,传统音乐(西方称“古典音乐”)和现代主义音乐都是有序的,因此都属于美的范畴。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有序是大家熟悉的(一种音乐的“普通话”),而后者的有序则是新的、大家不太熟悉的(一些音乐的新“方言”)。其实只要多听,习惯了就能感受到现代音乐的美。西方的现代主义音乐发展,在这方面有很多事例。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开始时人们不习惯,甚至有人认为是对音乐美的“践踏”,可是欧洲人只用了一年时间就适应了。今天在我们听来也觉得并非不美。相比之下,后现代主义的音乐是无序的,因此不能给人以有序的美感。比如偶然音乐、概念音乐、环境音乐、行为主义音乐等,充满了噪音(无序声波)和随机性(无序结构),甚至超出听觉范围,因此人们难以对它们产生审美的感受。“反美”(反对美、美的反面)因此得名。有序音乐和无序音乐的不同就像常规食品与非常规食品的区别一样。我们无须用对待常规食品的态度去对待非常规食品。像约翰·凯奇的《4分33秒》那样的作品,要求人们直接倾听现实的偶发音响,人们很难感受到美,因此对它也不要有审美期待。但是,它依然是艺术!因为它依然在“非功利”和“感性”这一经典艺术定义之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把握这个作品呢?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凯奇的创作思想,即反对人工控制、提倡自然无为,反对精英文化、提倡艺术与生活等同的思想;尝试用艺术的观念去倾听现实的声音(每个声音都无法预计,获得意外的惊喜);尝试用日常的音响来组合“有意味的形式”,等等。
在其他章节还谈到,现代主义音乐中存在着区别,那就是在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上,存在着统一和不统一两种类型。现代主义音乐作品虽然都是有序的,但是并非所有作品的有序都能被充分感受到。这就产生了问题。一些现代主义音乐作品在理性设计或理性分析上是有序的,可是在实际的欣赏中,人们难以感受到它们的有序性。也就是说,理性设计和感性效果是分离的,不统一的。例如序列主义音乐,特别是整体序列主义音乐作品,理性设计是有序的,感性上却感受不到。布列兹的双钢琴作品《结构》就有这种特征。当然,这类现代主义作品和后现代主义反美的作品还不一样,毕竟它在理性设计和分析上还是有序的。为了和后现代的“反美”相区别,美学上可以用“不美”来描述这类现代作品的性质。对这样的作品,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感性体验?建议首先引导他们对序列主义流派及其前后的历史进行了解,然后对它的作曲方法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体验它的音响。对其他现代主义作品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
3.流行音乐的选择问题。
以往流行音乐不能进课堂,而事实上它对学生的影响依然很大,因为社会音乐生活以流行音乐为主,学生在课外没少接触。相反,越是禁止他们接触,他们越是觉得好奇,越是喜欢。更重要的原因是,流行音乐具备了青少年喜爱的特点。现在,很多新创作的青少年歌曲都带有流行音乐的特征,这是作曲者为了吸引他们,有意借鉴流行音乐进行创作的结果。尽管如此,流行音乐毕竟有很多类型,有的适合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有的不适合。如今要吸收流行音乐进课堂,就必须有所选择。选择的标准当然是要以教育目标为依据。可以选择那些歌词内容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经过精心制作的流行歌曲,以及音响丰富、有特点(特别是有民族风格)的轻音乐或舞曲等,让学生欣赏。常见的问题是,成年人往往以自己的审美趣味作为标准去为青少年选择音乐,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常常引起他们的不满。为了避免这一点,应该尽可能去了解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做出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