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饱和与审美参照
2025年09月26日
四、群体饱和与审美参照
以上谈论的都是审美主体的个体对音乐的审美饱和情形,这里要探讨的是审美主体的群体发生审美饱和的情形及其相关问题。
一个审美主体对一首曲子达到了审美饱和,便会更换其他乐曲来审美。而前者则被其他主体所欣赏。在同一个文化圈,一首乐曲可能逐渐在审美主体群中达到审美饱和,而被从当时的审美“菜单”中删除,被其他乐曲所替代。这种情形在大众音乐领域特别明显,因此流行音乐被称为“快餐文化”。在艺术音乐和民间审美音乐领域,情形相对复杂,但是大致相似。
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一首乐曲或一种风格的乐曲在一个文化圈内达到饱和,可能转换到另一个文化圈。例如欧洲古典音乐传到中国,被新培养的审美群体所欣赏。或者反过来,在民间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音乐,在欧洲却显得异常新鲜。此外,人寿命的有限性,使一首乐曲在一代人那里饱和了,可能在下一代人那里产生审美效应,一代一代传下去。例如样板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断重复上演,人们早就达到群体审美饱和了,却还被要求继续“欣赏”。而如今在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新一代那里,样板戏却显得很新鲜。
音乐审美具有参照性,指的是先前的审美经验对后来的审美产生的作用;这种作用使后来的审美以先前的经验作为潜在参照。人们正是在先前审美经验的参照下选择当下的音乐,并在新的审美过程中以经验为参照来感受和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