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
如上所述,音乐表演需要高超的技术,而技术的高超,则表现在它在艺术上的合目的性。技术是手段,艺术是目的。因此,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就成为音乐表演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也是其他艺术创作共享的普遍原则。但是音乐表演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在遵循这种结合的原则时,还要处理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关系;同一个音乐作品的每次表演各不相同,又都是提升境界的努力。
1.确保技艺双馨,并处理好个人风格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表演者和作曲家一样,都具有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毕竟二者是不同的人,因此表演需要处理二者的关系,尤其是艺术上的关系。上述关于忠实性和创造性问题,强调表演要忠实一度创作的风格,并在自然流露和特殊处理(如历史与现代关系的处理)上体现一定的创造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处理好表演者个人风格与作品风格的关系。在阐述表演的艺术条件时,也已经涉及这个问题,在此补充一些相关内容。由于每个表演者都有自己的技术特长,因此可以在表演曲目上选择适合自己专长的作品,从而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历史上几乎所有伟大的表演艺术家都有这样的选择,也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例如美声唱法领域根据歌唱者的嗓音和技术特点,划分出抒情性、戏剧性等类型。在器乐表演领域,无论中外都有众多表演流派;各个流派都有重要代表人物,由他们的技术和艺术风格作为该流派的典型。中国的古琴、古筝、琵琶等等,都有以代表者论派或以地域论派的。所谓南派、北派,某氏派等等。但是,无论是什么表演流派,其表演风格都必须和音乐固有的风格相一致。这就要求技术服从艺术,在确保作品风格得以展现的前提下,流露表演的个人风格。即便表演自己创作的作品,表演者也需要不露“刀斧痕迹”地表现作品,充分利用理解的优势,调动技术很好地为艺术表现服务。
2.在技术和艺术结合中,提升表演境界。
随着表演经历的丰富,在长期艺术实践中,表演者的艺术境界逐渐提升。一般规律是从拙稚到张扬再到内敛。这是艺术创造共享的规律。而对音乐表演来说,它的特殊性在于表演的技术动作随着艺术境界的提升而日趋纯熟精练,表演时的发声愈益意味深长。那些和艺术表现无关的多余动作和表情都越来越少,技术操作非常到位而有效。艺术境界的提升往往需要做大量的“音外工夫”,如同写诗工夫在诗外。这种工夫就是文化修养。假如缺乏文化修养,那么只能培养出音乐匠,而不是音乐家。表演艺术家往往都有长期的文化积累,他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宽阔,容纳了非常丰富的文史哲和科学知识,更不用说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涵养。人们都认为诗歌是音乐的姐妹艺术,二者非常接近。很多学者都指出文学领域的诗意也是音乐的灵魂。历史可以作证,古人多才多艺,琴棋书画造就了士的审美精神。正是这种全面的艺术素养,使文人音乐——琴乐具有无限深邃的意境。古琴演奏,目的就在提升精神境界,所谓修身养性,炼就一颗超越世俗的心。当然,古琴的超越性,常常追求希声之大音,“得意”可以“忘形”,并不在意音响本身。今天的社会,审美追求有着丰富的感性,因此审美的音乐往往“血肉”丰满。尽管如此,音乐还是要有“灵魂”,那就是韵味。一般技术可以展现音乐的外形,特殊技术才能显示音乐的内蕴。“特殊技术”就是高度合目的的技术,它要求表演者对艺术目的了然于胸。要获得特殊技术,工夫往往要花在音乐之外的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