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的知”与“学理的知”的结合
从审美的角度看,要真正走进音乐,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和纯粹技能的层面。
“知”有两种,一种是体验感悟的知,一种是书本学习的知。分析以下二则故事对这里的问题探讨非常必要。
一个说的是古代书生光会啃书本不会实际操作的故事。从前,有一艘船在江里航行,突然遇到旋涡。人们不知怎么办,非常惊慌。有人说,船舱里有位书生,饱读诗书,一定知道如何排除险情。于是大家赶紧请书生想办法。书生匆忙翻查行李,从一堆书中找出某一本,翻到某一页,大声念道:遇到漩涡首先应该怎样,然后应该怎样等等。没等他念完船就沉了。
另一个是现代寓言。说的是某大学招聘植物学教授,考题是关于“梨子的滋味”。一位农民和一位书生前来应试。农民世代种植梨子,却无法描述梨子的滋味,只是反复地说“好吃,很多水分”。而从未品尝过梨子的书生从书本上背了许多关于梨子的知识,他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书本上的东西,包括梨子的滋味。结果书生被录用了。农民回家照样祖祖辈辈种植梨子,对梨子的滋味“心知肚明”却说不出什么。而书生教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都从书本上学习“梨子的滋味”,人人考试成绩优良,却从未品尝过梨子。
这二则故事告诉我们,亲历的知和学理的知是多么不同。前者是直接的知、真知,后者是间接的知、非真知。二者在教育领域往往受到完全相反的待遇——学理的知受到普遍关注,而亲历的知却放任自流。
对音乐的审美,如同对“泛舟江水”和“梨子的滋味”的知。究竟该怎样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这是个理论的难题,更是个实践的难题。上述两个故事可以引起思考,却未能给我们明确的答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要了解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也就是说,要通过“亲历”来获得“真知”。根据审美是“理解基础上的深刻感觉”这一观念,下面提出两点思路。
1.关于音乐的理解。
流行音乐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它离学生的心灵很近。有人说流行音乐就是当代的城市民歌,意思就是说它就是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像民歌和民间生活的关系一样。学生身处现代生活,流行音乐和他们的心几乎是“零距离”。那些歌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当代青少年所思所想,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因此,他们对流行音乐的理解没有困难。可以说,流行音乐正是学生亲历的生活的一部分。
而民族传统音乐则不然,它们离学生很远。即便是学生所处的地方有民族民间音乐,也照样和学生有距离。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家长们彼此用地方方言交谈,却尽量用普通话和上学的孩子交谈。特别是地方城市,这样的情形是很普遍的。大人总希望孩子能讲好普通话,以便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学好以普通话为载体的知识。这样,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音乐便和学生产生了距离。毕竟,传统音乐是过去传下来的,如今生活和文化环境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采取普通话方式的学校音乐教育,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开始就显示了和传统音乐传承不同的方式和样态。现在要提倡包括本土音乐在内的传统音乐进课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它们和学生的距离。怎样让学生理解传统音乐、本土音乐?显然不能仅仅让他们从书本上了解所谓“历史”、“风格”、“文化意义”等等,而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深入民间生活,亲历民间音乐文化活动。如果说,流行音乐是学生正在亲历的生活的一部分,而本土音乐虽然和他们有距离,却还能够进行亲历的“补课”,那么下面的音乐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理解,就比较难了。
对于古代音乐、外国音乐,如何亲历?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去体验,也难以到世界各地去体验。这就遇到了难题。过去往往采用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生平及创作思想等等。但这都是些理性信息,不能给学生一个心灵游历的空间。要让学生“亲历”历史或外国有关环境,只能采取一个办法,那就是将原来的理性信息改变为感性信息!具体做法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和音乐相关的古代或外国的历史环境等,让学生的心灵亲历这些感性世界,获得比理性信息更多的感知体验。在条件比较差的地方,也应尽可能将以往讲解的内容感性化——通过图片、文学作品等。
2.关于音乐的审美。
以上是关于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审美教育还需要在理解基础上,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既然音乐审美不能采取“对号入座”和“按图索骥”那样的方式,也不能像书生那样只知道关于“梨子滋味”的书本知识而不知道真实的梨子滋味,那就意味着必须采取成连老师让学生亲历自然那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审美世界,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理解虽然是深刻感觉的前提或条件,但是理解毕竟不能替代审美感觉!因此这里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涉及了音乐审美的核心地带。
一句话:进入音乐审美的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创造体验!
有一位音乐教师说过自己的教学体会:学生在接触他人创作的歌曲时,刚开始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甚至看不上眼。经过自己动手尝试创作,遇到了很多技术和艺术上的困难,回过头来看,就觉得别人的作品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许多现代诗歌作者也谈到类似的体会:学习现代诗歌写作之前,无法进入这个新世界;经过尝试,逐渐能够从鱼龙混杂的现代诗歌中看出真正好的作品,并逐渐能够品味现代诗歌的美。
以上二则经验就是“亲历”获得真知的典型事例。
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引导他们动手尝试音乐创作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当然,这种引导不应当是专业院校那样的知识技能的教学,也不应当是以往普通学校以模仿性的、枯燥无味的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学。一切都应在生动的课堂活动中进行,让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任务驱动”下进行的创造体验中自然达成。
亲历音乐创作过程,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主要应采取感性的、直观的试验方式。只要尝试将各种音响材料组织起来,无论做得怎样,无论是否符合作曲规范,都有助于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登山者最能欣赏高山,涉水者最知河流深浅。亲历,是将外在的东西内化、真正为体验者所拥有的途径。这就是其中暗含的原理。以往的音乐教育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音乐;即便让学生把握了一定的背景、知识等理性信息,他们仍然不能进入音乐审美。原因就在于缺乏“内化”的途径。
“亲历的知”和“学理的知”可以相互结合,相互贯通,相生互补。前者是直接经验,后者是间接经验;前者是综合的,后者是单纯的;前者是丰富而具体的主动式体验,后者是简练而抽象的被动式接受;前者是感性而诉诸直观直觉直感,后者是理性而依赖想象联想推理。前者可以导向后者,后者可以启发前者。对音乐审美而言,前者是深刻感觉,是主体方式;后者是理解基础,是辅佐条件。二者要达成互补贯通,必须找到一种连接、沟通的途径。那就是前文已提及的,将学理的知识感性化。尽管感性化后的知识依然只能提供间接的感知与体验,但毕竟是直观的,容易跟亲历的体验沟通。
综上所述,从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出发,音乐教育改革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其一,如何引导学生突破以往学校教育灌输给他们的“音乐”概念,在此基础上开发世界各种音乐文化的审美资源。
其二,如何区分不同的音乐文化方式。在引进不同文化中的音乐时,如何把握文化方式的转换,以及音乐的原初文化意义与转换后审美意义之间的关系。
其三,如何引导学生区分音乐的美和非美(包括不美与反美)的类型,并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这些音乐。
其四,如何让教育者提高音乐美学素质,在把握音乐的特殊性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其五,如何根据审美理论,考虑学生的审美需要或欲望,根据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以及审美规律的制约,处理好满足学生的自然需要与完成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其六,如何处理好音乐审美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理解基础上的深刻感觉”。与此相关,如何处理好“亲历的知”和“学理的知”的关系。
其七,如何利用多媒体或其他感性手段,将原来音乐审美教学中的理性信息转化为感性信息,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强化他们的审美体验。
其八,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与审美相关的亲历体验活动,如深入民间对本土音乐活动进行体验;动手体验音乐创作等等,在这些亲历过程中,将外部的知识和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感受。
思考题
1.音乐教育中的“美育”观念存在着什么问题?
2.音乐审美教育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具有怎样的地位?
3.音乐美育实施中存在着什么问题?
4.如何应用音乐美学原理来改进学校音乐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