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与顺应的关系处理
从审美规律看,音乐教育要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就必须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让他们在有效的音乐审美条件下真正进入审美状态。为此,首先需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仍以音乐欣赏课为例):
1.是否每个学生都有审美欲望。
平时我们每个人并非随时随地都有音乐审美需要,但是在课堂上,必须以教科书为基础,按照教学进度,在指定时间(上课时间)和地点(教室)要求所有在场学生都倾听。一般而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多数学生乐于听音乐,即便是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地点倾听。但是总会遇到一些学生在指定时间里正好没有审美欲望的情况。如何解决“出于审美目的”的倾听问题?
2.是否每个学生都喜欢由课本确定的音乐作品。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每次课的欣赏内容,这个“菜单”是既定的,是事先为学生准备的。至于作品是否符合每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趣味,则没有全面研究,甚至没有顾及;从实际意义上说,难以事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调查。这样,事实上课堂方式的一致性倾听,人人听一样的作品,难免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或喜欢程度不同。如何解决“选择适合自己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作品”倾听问题?
从根本上说,教育不是放任自流的活动,而是带一定制约性的行为。当代教育从以往的“灌输式”、“园丁式”或“放牧式”改进为“互动式”或“生态式”,对音乐审美教育而言,要做到以审美为核心,就必须思考、解决制约和顺应这对矛盾。“制约”如果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审美需要、能力和趣味,就不可能真正让学生进入审美状态。“顺应”如果完全是听任学生自己选择,就不可能圆满实现教育目标,甚至难以维持既有的课堂教学方式。——这正是目前音乐教育改革需要探究的课题、难题。就遗留下来的状况看,制约性因素过强,顺应性因素太少。从原则上说,可以在上课的第一阶段设置“热心”活动(相当于体育课的“热身”活动),尽可能诱发出每一位学生的音乐审美热情或欲望;创造条件利用现代手段,让每位学生都有一个选择作品的机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审美能力和趣味的作品。例如可以考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或创造条件,让学生每人一个耳机,在一个共同的作品“仓库”里提取自己喜爱的音乐。当然,选择应该根据教学目的设置范围,例如指定的体裁范围,或指定的民族民间音乐范围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指定的范围中,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