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体验与集体交流结合

三、个人体验与集体交流结合

表演首先是个人的体验,对音乐的体验,对表演本身的体验。作为社会行为,表演是个人与集体的交流,具有互动的状态。因此,个人体验与集体交流,是表演应该处理的一对关系。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意见,即程式派与体验派,前者强调用外在的表情样式,来和听众交流;后者则强调内在的个人体验,让听众自己去感受。

1.体验与传递。

表演是一次次的体验。每次表演都首先是表演者个人的亲历行为。这种体验很特殊。对于他人的作品,表演者经过多次允许中断的练习,最终面对听众进行一次连贯的表演。这时他比平时更聚精会神,将心中的音乐完整呈现出来。虽然是轻车熟路,却依然是一次新的体验。就像体操比赛,尽管是将多次重复练习的动作完整做一遍,却要求做出新的境界,因此也是一次新的体验。音乐对心灵的参与有更高的要求,因为音乐本来就是心的对应物。表演者此刻的身心状态具有独特性,不同于彼时(上一次)表演的身心状态。因此,表演是此刻进入一套程序的主体的重新体验;依照多次练习的既定路径,展现一个独特的世界。如上所述,这种一次性体验是不可重复的,因此也是常演常新的。

表演者自己的体验,通过音响传递出来。这种传递是和体验同步进行的,这就是音乐表演的特点之一。画家或文学家可以将一种体验的感受转化成作品,供他人审美。但是,文艺家的体验在先,他人审美在后。即便绘画和文学的创作过程如同音乐表演,也是一次体验,他们的体验仍然和传递不同步,读者总是在后来面对作品进行审美。现场音乐表演的传递,是直接面对听众的。这样,表演的体验、作品的展现、体验的传达和听众的审美,全都在同一个不可重复的过程中。就体验传递而言,绘画、文学都各有自己的载体,但都是在空间凝结的符号,而音乐体验传递的媒介,是表演过程的视听“语言”,是在时间中依序展衍的。音乐表演直接通过转化的声音和表演的动作传递信息,如同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谈话,每个音调、表情、体态、手势等等,都传递出信息。这样的传递具有即时即地性。现场听众被笼罩在表演所营造的音乐氛围中,跟随表演者的引领,进入审美世界。当然,这个审美世界是表演者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的转化,而听众在审美过程中,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将它内化成自己的审美对象。

2.程式派与体验派。

在戏剧表演理论中,有程式派和体验派两种观点。前者认为,表演只需要将人们共同经验所概括的表情样式做出来就可以了,观众就能够从中感受到表演所传递的信息。例如表现悲伤,表演者只需要做出悲伤的样子就可以了,而不需要真的陷入悲伤。因为真实地处于悲伤状态,会影响表演的准确性。表现欢乐等等也都如此。这种观点的代表如俄国的布莱希特。而后者则认为,表演需要表演者投入角色,和角色同化,用真切的表情动作感染观众。他只有真的悲伤或欢乐,才能打动人心。因为假的表演是不真切的,会露出做作的蛛丝马迹,影响人们欣赏。当然,他不能过分处于非理性状态,完全没有控制。代表人物如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甚至提出表演要有“第四堵墙”,隔开演员和观众。演员只管和角色统一,不必过多考虑观众的存在。以上两个派别,可以概括为面对观众时表演的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处理。一个偏重于表演的理性控制,一个则偏重于表演的情感投入。中国戏剧表演程式化程度高,因此比较接近国外的程式派。

现场音乐表演,也有和戏剧表演类似之处。有的表演者并未投入很多个人情感,给予听众的是表情的“程式”,而有的表演者则完全投入音乐“角色”,极端者甚至不顾及听众。其实,对听众而言,重要的是实际效果。因此,无论是偏重外在程式还是偏重内在投入,只要表演的效果符合音乐审美的要求,能满足听众的审美需要,表演就是成功的。从多数情况看,表演者通常是个人体验与艺术交流兼顾。因为现场表演环境不可能不对表演者产生影响。从登台开始,他就意识着自己的处境,很难完全沉浸在个人体验之中,一点不受环境影响。更重要的是,他是为听众表演来的,因此不可能一点也不顾及听众,不和他们交流。即便从体验的角度讲,听众的喝彩也是表演者证实表演是否成功的依据之一,也是愉快的源泉之一;和听众交流,往往也会受到激励,使表演更精彩。当然,为了得到掌声而哗众取宠,过于迎合听众,往往会降低表演境界,使表演流于俗气。而过于封闭,只顾自己的感受,则可能对听众的反应缺少回馈,从而疏远听众,使听众感到隔阂。广场通俗音乐表演在台上台下互动方面最有效果,但是也容易产生媚俗行为。音乐厅的艺术音乐表演,台上台下距离相对大,听众必须安静,在乐曲完全结束时才能鼓掌。即便如此,表演者仍然要和听众交流;这种交流就像叙事者和倾听者的交流。

此外,在程式和体验之间的选择,还要看音乐作品的类型。表演浪漫的、情感论的作品,可以偏向激情的展现,个人情感投入要多些,而表演古典的或自律论作曲家的作品,则可以偏向程式化表现,表现得克制、理性些。

以上所述都是针对社会性现场表演的。早期作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古琴演奏,不为旁听,也就没有社会性群体交流。同样,今天不为演出的自娱性弹琴唱歌,主要目的在于个人审美体验或心绪抒发,也无须考虑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