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并重立基调,薪次相传奏华章——《文苑华章》序
西北大学素有培养作家的传统,百余年来,名家迭出,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16年9月12日举行的“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陕西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陕西省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高度肯定了西北大学文学学科取得的成绩,认为“西北大学作家群”,是中国当代文学与陕西文学的一个奇迹。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大学文学院曾成功举办了四届“作家班”。当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起步于西北大学的一大批文学青年,现已成长为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领域的卓然大家,在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代中国文坛亲切地将其称为“西北大学作家群”,而将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的这样一种创作现象称为“西北大学作家群现象”。这个群体的代表性人物:诗歌方面,有牛汉、雷抒雁、刁永泉、薛保勤、朱文杰、商子秦等;小说方面,有贾平凹、迟子建、王刚、孙皓晖、鬼子、钟晶晶、熊正良、陶少鸿、李康美、冯积岐、吴克敬、杨少衡、马玉琛、王宏甲、肖黛、董生龙等;散文方面,有杨闻宇、白阿莹、方英文、穆涛、李傻傻、沈宁(美)、和谷、李廷华、骞国政、张书省、张虹、庞烬等;新闻和报告文学方面,有马利、万武义、肖复华、李勇等;剧作家及导演方面,有郑定宇、黄建新、张子良、庞一川、王吉呈、潘飞、王三毛、周友朝、张晓春等;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方面,有何西来、党圣元、王富仁、张永清、李国平等。“西北大学作家群”不仅人数巨大,而且分布广泛,影响深远,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道亮丽景观。于是,西北大学作为“文学沃土,作家摇篮”的美誉不胫而走,得以迅速传播,得到了广泛认同。
“西北大学作家群”的崛起,有诸多历史与文化的机缘,更与西北大学文学学科的学术传统与办学理念密不可分。近一个世纪以来,西北大学文学学科一直倡导教师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两条腿”走路,以理论提升创作,用创作拓展理论,形成了文思并重的学统,产生了一大批理论与创作方面成绩斐然的学者。如郝御风(笔名泠若)教授是朱自清先生的高足,当年在清华读书时就与曹禺、吴组缃并称“清华三诗人”,他也是贾平凹、和谷、丁耶、李满江等众多作家的导师;刘持生教授是胡小石先生的得意门生,他的《持庵诗》完全可以和夏承焘、程千帆、聂绀弩等人创作的古典诗词相媲美;董丁诚(笔名千里青)教授利用工作之余写出以《紫藤园夜话》为代表的一批作品,其浓郁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情愫和生动的形人绘事风格,感染力强,别具一格,被誉为文化散文的代表作。还有刘建军、张华、费秉勋、赵俊贤、冯有源等教授,数十年来从事小说、散文及随笔写作,笔耕不辍,成就斐然。目前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李浩、杨乐生、刘炜评、周燕芬、谷鹏飞等亦是活跃在陕西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战线上的尖兵。如李浩教授不仅是目前唐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在教学之余勤于写作,连续推出《怅望古今》《行云看水》《马驹》等文学系列丛书,显示出了过人的写作才华。这种文思并重的学统,奠定了西北大学文学教育的特质与基调,形成了理论与创作互进的人才培养思路,使西大的人文传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为了延续这一传统,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定期举办“文苑华章”、“黑美人”艺术节、“抒雁杯”青春诗会暨“诗性印痕”版画联展,以诗歌、戏剧、书法、绘画和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平台,以培养德才兼备、通专结合、知能并重、守正创新的人文学科通识型大学生为要务,在文苑的殿堂里汇聚起青春岁月的华彩乐章。
特别是2013年以来,我们积极响应陕西“文化自信”“文化强省”战略,成功恢复举办“作家班”,成为新时期推进西北大学文学专业特色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2013年,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赵正永同志鉴于陕西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和西北大学举办“作家班”的成功经验,在给“陕西社情民意”答复的批文中,建议西北大学恢复“作家班”办学,为陕西文艺培养后备人才。因此,我院立即着手制定恢复“作家班”办学方案,制定培养计划。恢复后的作家班分本科、硕士、高级研修班三个办学层次。每期高级研修班选拔省内外创作成绩显著的中青年作家15人进行为期一月的创作培训。201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两届高级研修班,先后邀请阎晶明、高建群、红柯、李浩、李国平、穆涛等著名作家和学者现场授课。高研班的教学紧紧围绕文学创作,以名作家讲座、导师一对一指导、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对学员的创作素养、创作技巧和创作灵感进行综合提升。学员学习氛围积极而热烈,授课讲座和研习讨论的文字记录超过20万字。高质量的教学,开阔了学员的文学视野、提升了学员的写作境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陕西日报》、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全面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些中青年作家在大学的校园汇聚一堂,不仅聆听到专家学者的专业课程,也通过文学沙龙、诗歌朗诵会和演讲,深度介入校园文化活动,为文学院的文学创作注入了前沿的思想和新鲜的力量。
同时,我们还增设“创意写作”专业,拓展本科教学新领域。自2012年起,我院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培养中具有前瞻性地开设了创意写作专业,这是目前西部高校中唯一一家实施创意写作高端人才培养的单位。我们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具有各种文体写作技巧,拥有较高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够承担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宣传、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界创造性核心工作的创意写作人才或自由写作者。
《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里的“习”就是演习、实习的意思。学习就要既“学”且“习”,把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多年来,西北大学文学院把专业教学的拓展、第二课堂的实践创新和作家班的传承与建设结合起来,以“黑美人”艺术节、文苑华章系列活动、“抒雁杯”青春诗会暨“诗性的印痕”诗歌版画联展为载体,以审美文化为引领,以文化实践为载体,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熔于一炉,多渠道地构建中文、影视各学科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形成了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社会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
这次《文苑华章》学生优秀作品选的编撰,既是我们对传统的庚续和致敬,也是对文学院近年来在实践教学探索方面的一次全面检阅。该书分为诗歌卷、散文卷、小说卷和戏剧卷等四部分,萃取了近年来在青春诗会、“黑美人”艺术节、文苑华章等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其中小说卷和散文卷来自以创意写作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各类创作实践活动,诗歌卷是“抒雁杯”青春诗会历届获奖作品的精编,戏剧卷是“黑美人”艺术节优秀作品的汇选,后者特别遴选了一些早期的作品,以展现“黑美人”艺术节悠久的历史传统。当然,这些作品既是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涌现出的佳作,也是广大师生日常教学与学习厚积薄发的结果。
著名作家迟子建曾回忆说,在西大的求学经历,对其写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们课堂上的精彩讲述,同学们课下的自由交流,古城春时的风沙和秋时的明月,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一样的春风秋月一样的城,一样的三尺讲台,但永远有不一样的诗章磅礴而出。这本作品选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师、学生与西北大学这片文学沃土相互碰撞的火花。对于所有作者来说,“文苑华章”应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相聚和虔诚的出发,或许下一个雷抒雁,下一个贾平凹或迟子建就在我们当中。乐章已经奏响,序曲之后,精彩会接踵而至。
段建军
2016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