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基本知识一点通

按摩基本知识一点通

按摩是中华医学的瑰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按摩,也可称为推拿,是以我国传统的经络学说、穴位学说为基础,运用手部技法施于体表特定部位进而调节人体机能与病理状况,最终达到保健、治疗目的的健身措施。

按摩疗法的作用

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调和气血

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因为按摩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黏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如小儿痢疾,经推拿症状减轻或消失;小儿肺部有干湿性啰音时,按揉小横纹、掌心横纹有效。有人曾在同龄组儿童中并列对照组进行保健推拿。经推拿的儿童组,发病率下降,身高、体重、食欲等皆高于对照组。以上临床实践及其他动物实验皆证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也正是由于按摩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按摩后可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按摩的手法

按法

手法:用手指或手掌在身体某处或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压。按压的力度可浅到皮肉,可深达骨骼、关节和部分内脏处。操作时按压的力量要由轻而重,使患部有一定压迫感后,持续一段时间,再慢慢放松。也可以有节律的一按一松。这种按压法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按压的强度与频率,不可过重、过急,应富有弹性。按法在施术时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疾病及不同治疗目的,可分为拇指按、中指按、拳按、掌按、肘按。此外,尚有利用按摩工具按压等。

作用:按法是一种较强刺激的手法,有镇静止痛、开通闭塞、放松肌肉的作用。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常用于腰背及下肢部;肘按法压力最大,多用于腰背、臀部和大腿部。

推法

手法:用指、掌、肘部等着力在人体某一个部位或穴位上做前后、上下或左右的推动。推法在应用时所用的力量须由轻而重,根据不同部位而决定用力大小。用力大时,作用达肌肉、内脏;用力小时,作用达皮下组织。一般频率50~150次/分,开始稍慢,逐渐加快。推法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情可分为拇指推、手掌推、肘尖推、拳推。

作用:具有消积导滞、解痉镇痛、消瘀散结、通经理筋的功能,可提高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

揉法

手法:用手指或手掌面在身体某个部位做回旋揉动。揉法的作用力一般不大,仅达到皮下组织,但重揉时可以作用到肌肉。频率较慢——50~100次/分,一般是由轻到重再至轻。此种手法较温和,多在疼痛部位或强手法刺激后使用。也可在放松肌肉、解除局部痉挛时用。操作时手指和手掌应紧贴皮肤,与皮肤之间不能移动。而皮下的组织被揉动,幅度可逐渐扩大。根据按揉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拇指揉、大鱼际揉、肘揉、掌揉等。

作用: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积导滞、缓解肌痉挛、软化瘢痕的作用。

点法

手法:用指端、屈曲之指间关节或肘尖,集中力点,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点法。操作时要求部位准确,力量深透。

作用: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解除痉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及穴位。

掐法

手法:是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体某个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并持续的掐压。掐法刺激较强,常用于穴位刺激按摩。操作时用力须由小到大,使其作用由浅到深。掐法用在穴位时,可有强烈的酸胀感,称“得气”反应。掐法也可称指针法,是以指代针的意思。另与掐法近似的一种指切法,是用一手或两手拇指做一排排轻巧而密集的掐压,边掐边向前推进。这一方法一般用于组织肿胀时,将其向前方推散,而使肿胀散开。

作用:刺激穴位、疏通经脉、消肿散瘀、镇静安神、开窍等。

擦法

手法:以手掌或大鱼际、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往返摩擦,称擦法。其作用力浅,仅作用于皮肤及皮下。频率较高,达100~200次/分。对皮肤反应要大,常要擦到皮肤发红,但不要擦破皮肤,故在操作时多用介质润滑,防止皮肤受损。此法可单手操作,根据不同的部位有指擦和手掌擦。

作用:擦法的主要作用是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加快血液循环、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湿经散寒等。

摩法

手法:用手指或手掌在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皮肤表面顺、逆时针方向的回旋摩动。操作时指或掌不要紧贴皮肤,在皮肤表面做回旋性的摩动,作用力温和而浅,仅达皮肤与皮下。摩法的频率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一般慢的30~60次/分,快的100~200次/分左右。此法多用单手摩,也可用双手摩。常用在按摩的开始,或疼痛较剧烈的部位及用强手法按摩后,使肌肉放松。摩法的转动方向一般是顺时针方向,根据不同部位有指摩、掌摩、掌根摩三种。

作用:摩法的主要作用是疏气活血、消肿止痛、消积导滞、健脾和胃、调补脏腑、增强皮肤弹性等。

抹法

手法:用手指或手掌平伏按于按摩部位后,以均衡的压力抹向一边的一种手法。其作用力可浅在皮肤,深在肌肉。其强度不大,作用柔和。一般常用双手同时操作,也可单手操作。根据不同的部位有指抹、掌抹、理筋三种方法。抹法不同于推法,着力一般较推法为重;推法是单方向的移动,抹法则可根据不同的治疗位置任意往返移动。抹法的频率也较推法慢。

作用:本法具有开窍镇静、清醒头目、行气散血的作用,常用于头部、颈项部。适宜于颈椎病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的治疗。

拍捶法

手法:用手指或手掌轻巧地拍打身体某一部位的方法,叫拍法。用空心拳或拳侧面捶击身体某部位的方法为捶法。拍法着力较轻,多用于胸廓、背部及表浅的关节部位;捶法作用力较重,可达肌肉、关节与骨骼。捶法轻而缓慢的操作可使筋骨舒展;重而快速的捶击可使肌肉兴奋。拍、捶在操作时要以腕发力,由轻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阵快、一阵慢交替操作。动作要协调、灵活,着力要有弹性。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操作。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分别选用拍、捶的治疗方法。拍法可分为指拍、指背拍和掌拍。捶法可分为直拳捶、卧拳捶和侧拳锤。

作用:拍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气活血,放松肌肉,祛风散寒,消除肌肉疲劳,缓解局部酸胀,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

按摩手法的要求

持久:操作手法要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作用,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并维持一定时间,以使手法的刺激积累而能产生良好的作用。

有力:手法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力度,所谓的“力”不是指单纯的力量,而是一种功力或技巧力。这种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对象、部位、手法性质以及季节变化而变化。

均匀:手法动作的幅度、速度和力量必须保持一致,既平稳又有节奏。

柔和:动作要稳、柔、灵活,用力要缓和,力度要适宜,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渗透:手法作用于体表,其刺激能透达至深层的筋脉、骨肉甚至脏腑。应该指出的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这五方面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持续运用的手法逐渐降低肌肉的张力,使手法功力能够逐渐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的动作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使手法具有良好的“渗透”作用。

按摩强度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部位以及耐受能力,选择适宜的按摩手法和按摩强度。

按摩开始时的手法需轻而柔和,逐渐增强到一定的强度,并维持一段时间后,再逐渐减轻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