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石病

肾石病

肾石病是指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结石,所以又称为泌尿系结石或尿石病。本病在美、英、东南亚和印度等地发病率甚高。根据近年国内的统计,肾石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两广和云、贵、川、湘、赣等南方省份,肾石病已是泌尿外科中占第一位的常见疾病,在其他省市也分别占第二位至第五位。

[发病原因]

肾石病的病因比较复杂,有些因素尚未认识清楚,综合有关论述,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局部病因。肾结石的基本形成过程是某些生理异常因素造成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在尿中浓度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呈过饱和状态,析出结晶并与有机基质(如基质A、酸性黏多糖等)组成核心,然后结晶体在局部增长、聚集,最终形成结石。以下因素影响结石的形成:(1)尿液中结晶成分增多,如高钙尿、高草酸尿、高尿酸尿,在肾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尿路感染:持续或反复尿路感染可引起感染性结石;(3)尿液呈酸性时,尿pH值降至5.5以下,溶解度显著降低,有利于结石的形成。尿量过少则尿中结晶成分浓度升高,有利于结石形成;(4)饮食与药物的影响,饮用硬水、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服用磺胺类药物、乙酸唑胺等也易引起结石。

2.新陈代谢紊乱。与肾结石形成的关系极为复杂,目前认识尚不全面。

3.其他因素。气候、水质、遗传、性别、年龄、饮食和职业等环境因素对肾结石均有一定的影响。现已肯定,气候干热,日照期长,可使尿浓缩,从而易于生长结石,8、9月结石发病率最高,冬季最低。原因不明的肾结石多是30~40岁,男性较女性多4~5倍,15岁以下的儿童极罕见。据有关统计,食糖过多可能促进肾结石形成,办公室工作人员,特别是高温室内工作者,如厨师发病率较高。

一般认为肾石症隶属祖国医学“淋证”门中的“砂淋”“石淋”“血淋”的范畴。其成因大都认为是肾虚、膀胱气化不利、湿热蕴结于下焦,尿液受湿热煎熬,浊质凝结而为结石。

[临床表现]

肾石病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形状、所在部位和有无感染、梗阻等并发症。

肾结石可能长期存在而无症状,如固定在肾盂或下肾盏内不移动而又无感染的结石。另外,表面光滑的小结石,能自动排出也不引起明显症状。

肾结石引起的疼痛可分为钝痛和绞痛。绝大多数病人(约40%~50%)都有腰痛和上腹部间歇性发作的疼痛史,多数呈阵发性,亦可为持续性疼痛。疼痛轻时,可能仅表现为腰部酸胀或不适,劳动可使疼痛发作或加重。肾结石绞痛是严重刀割样痛,常突然发作,疼痛常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女性放射至阴唇部位。肾绞痛发作时,病人呈痛苦面容,缩卷在床,双手紧压腹部或腰部,甚至在床上翻滚,呻吟不已。可持续几小时,也可几分钟即缓解。

血尿是肾石病另一主要症状,疼痛时,常伴发肉眼血尿或化验出现镜下血尿。有些病人尿中可排出砂石,或解不出小便,或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预防措施]

肾石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复发率也高。男性80%、女性60%的肾结石病人,平均在排石或取石9.5年后又发现结石。故肾石病在治疗上不仅要重视取石和排石,而且应重视预防肾结石的复发。

1.去除肾石的发病诱因。积极治疗形成结石的原因,如控制肾盂感染和解除尿路梗阻,均为防止结石形成和复发的有效措施。

2.注意充分饮水,尤其是夏季和夜间。为避免尿度过分浓缩,必须强调睡前饮水,并且在半夜再饮水一次。最好饮用含矿物质少的磁化水,如每日尿量超过2500毫升,可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淀,冲洗尿路和排出微小结石。

3.调节饮食。饮食成分应根据结石种类和尿液酸碱度而定。对于草酸钙结石,应避免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可可、巧克力等,以及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奶酪等。高尿酸血症和高尿酸尿时要吃低嘌呤饮食,避免进食动物内脏、血和咖啡等。

[中医辨证论治]

湿热下注,见小便混浊、尿频、尿急、尿痛者,可选用八正散加减(车前子、萹蓄、生大黄、山栀子、滑石、川萆薢、乌药、川牛膝、海金沙各10克,金钱草15克,生草梢6克)。

肾虚,表现为腰膝酸痛、头昏乏力、耳鸣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黄、茯苓、金钱草、川牛膝各15克,淮山、牡丹皮、泽泻、山茱萸各10克)。

气滞血瘀,表现为腰刺痛、尿暗红者,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郁金、鸡内金各10克,生地黄、金钱草各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