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基础知识一点通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譩譆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的温灸疗法,并不直接接触皮肤,采用艾条悬灸、艾灸器温灸和药物温灸的方式来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其疗效也大大提升,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艾灸正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踏上现代健身保健的医学舞台,成了现代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一颗闪耀的明星。
灸法的种类和操作方法
艾条温和灸
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1厘米左右距离,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每穴灸15分钟左右,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者,须随时注意局部温热程度,防止灼伤。近有各种灸疗架,可将艾条插在上面,固定施灸。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较恒定、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散开的作用,主要用于病痛局部灸疗。
温和灸
艾条雀啄灸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似鸟雀啄米状,一上一下地进行艾灸。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可灸15分钟左右。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腧穴和经络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因此适用于灸治远端的病痛和内脏疾病。
雀啄灸
艾条回旋灸
又称熨热灸。即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距皮肤1厘米左右,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一般灸20~30分钟。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呈渐凉渐温互相转化,除对局部病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故对灸点远端的病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回旋灸
把握温度,按序施灸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所以必须注意温度。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初次使用灸法的患者,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施灸。
注意卫生,防止晕灸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注意防护,安全施灸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艾条灸完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