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个综合征,系由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肾功能减退所引起。临床表现为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因毒素潴留引起的系列中毒症状,预后较差。在肾功能减退的同时,机体产生了适应性,但这种适应性是有限的,当肾功能受损超过50%时,则可出现全身一系列的中毒症状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据统计,本病年发病率约占自然人群的万分之0.5左右。

[发病原因]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三类:

1.局部病变。疾病主要侵犯肾脏,且以肾脏为主要表现,其中以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最为多见。

2.下泌尿系梗阻。主要表现为膀胱功能失调,容易继发感染而引起肾功能衰竭,如前列腺肥大等。

3.全身性疾病与中毒。如高血压、肾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及镇痛药或重金属中毒等。

某院对30年来住院的8947名65岁以上老年病人进行统计分析,对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进行排队: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盂肾炎、慢性肾炎分别占第1、10、25、31位。这些疾病均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认为,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疾病的不同病因发展到脾肾阳衰、阳不化湿,使水浊内生、浊邪壅塞三焦而产生。因此,脾阳亏损、肾阳衰微是肾功能衰竭之本,浊邪壅塞、三焦不行,导致心肺、脾胃、肝等脏腑受损是其标,病变部位则在肾。

[临床表现]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有慢性肾炎病史的患者,如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慢性肾功能衰竭:

1.胃肠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胃纳下降、口臭带氨味、口腔黏膜溃疡等。

2.精神神经系统症状。乏力、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于集中、失眠、对外界反应淡漠、言语减少等。

3.贫血、出血倾向。

4.化验血肌酐>221~442毫摩尔/升。

5.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的表现,如酸中毒的呼吸深大、水代谢失常的少尿、无尿。

[预防措施]

正常人肾的重量随着增龄而减轻,皮质变薄,肾窦内脂肪增加,间质纤维化加剧。老年人肾单位数量减少,从25岁到85岁,其总数约减少30%~40%,所以,老年人肾功能也随增龄而减退。

有慢性肾病史的患者,若能从预防着手,尽量保存更多的肾单位,从而防止肾功能衰竭,意义尤为深远。

1.积极治疗原发病。针对原发肾病的不同,如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分别采取抗炎、降压、降糖等方法。

2.积极有效地控制感染。反复多次感染为最常见的慢性肾衰恶化的诱因,常见的感染有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气管炎等)、皮肤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所以慢性肾病患者,若出现感冒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涕、怕冷发热、皮肤生痈疖、尿频、尿急、尿痛等,应积极治疗,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或服中药控制感染,防止进一步损害肾功能。

3.限制蛋白摄入。慢性肾病,尤其是在出现氮质血症以后,肌酐>442毫摩尔/升,内生肌酐清除率为25%~50%,应限制蛋白的摄入,一次性过多的蛋白摄入,使肾脏不能及时排出氮质代谢产物,易致尿毒症。

4.合理用药,防止肾毒药的使用。对慢性肾病尤其是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用药时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1)使用的药物应避免对肾发生毒性,以免进一步损害肾功能。下列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①抗生素类,如各种长效制剂、磺胺类,因能形成结晶阻塞尿路;抗结核药,如吡嗪酰胺、乙硫异烟胺、环丝氨酸、紫霉素、乙胺丁醇等;四环素类,这类抗生素对蛋白质的合成代谢有抑制作用,导致BUN增高,肾脏负担加重。②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如氯氮类、巴比妥类、水杨酸盐等。

(2)一些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需减少药物的剂量,如地高辛等。

5.排除尿路梗阻。在短期内突然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者应予注意,应及时做肾脏B超检查,明确是否有肾盂积水(结石或前列腺肥大所致),及时排除梗阻,有利于保护肾功能。

[中医辨证论治]

脾肾阳虚,表现为肢体浮肿、肢冷畏寒、面色㿠白、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者,可选用实脾饮加减(茯苓、益母草、川牛膝、车前草各15克,广木香6克,白术、桂枝、制附子、干姜、厚朴各10克)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肝肾阴虚,表现为头昏、耳鸣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者,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熟地黄、茯苓、杜仲、桑寄生、川牛膝各15克,知母、黄柏、牡丹皮、泽泻各10克)以滋补肝肾。

湿浊困阻,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胀、口吐清水、头昏乏力者,可选用温胆汤加味(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生大黄各10克,茯苓、炒谷、麦芽各15克,生甘草、黄连、吴茱萸各3克)以和胃降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