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利益至高无上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

高永中

2016年6月中旬,我的大学同学李保军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正在组织撰写一部大型报告文学作品,主要反映在景泰电力提灌工程(简称景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以时任甘肃省副省长、提灌工程总指挥李培福同志为代表的建设者们的事迹。作品的主人公李培福是20世纪30年代主要以今甘肃省华池县的柔远、悦乐、城壕等地为中心的庆北苏区的创始人之一,而庆北苏区又是后来成为中国革命重要根据地的陕甘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由甘肃籍作家阎世德执笔撰写。他们所说的事,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要做的工作,恰巧与我有比较深的因缘。我跟李培福是同乡,都是甘肃省华池县人。由于早年工作关系,我对李培福同志在庆北苏区的事迹以及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成就,耳熟能详。李培福同志的成长经历,对我人生追求的影响极大。李培福同志曾于1937年11月当选为华池县县长,由于他一贯密切联系群众,模范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在1943年2月中共西北局召开的高级干部会上,受到表彰奖励。毛泽东同志为他亲笔题写了“面向群众”的题词,这是对他工作的极高评价,也是对所有共产党人的最高要求。20世纪70年代,我在中共华池县委报道组工作,在参加搜集整理相关革命文物的时候,见过这个题词,在一块粗白布上用毛笔写着“为李培福同志题 面向群众 毛泽东”十四个大字。当时我们如获至宝,兴奋不已。后来这块作为见证一段革命历史的重要文物,被上级部门珍藏。

我感到,用李培福的精神书写李培福,用景电精神表现景电工程,下工夫再现一段历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前不久,我看到了这部付梓前的名为《大河谣——景泰电力提灌工程纪实》的样书,一读之下,感到作品主题宏大,作品内容厚重,资料丰富翔实,深受感动,深受震撼。

这部报告文学的采访、创作历时一年多,采访二百多人,而出现在作品里有名有姓的近百人,都是经过当面采访的。对一个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历史事件,众多参与者,站在今天的高度,回望过去,回忆这个工程的一点一滴,过往细节,再集中起来,形成书稿,无疑是非常鲜活的第一手史料。他们的经历和记忆又一次说明,我们共产党人,在任何条件下,都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因此才有了在20世纪70年代那样的困难时期,毅然上马这样一个改变几十万人命运的巨大工程。如果没有共产党人壮怀激烈的崇高理想和伟大情怀,没有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斗志,这个工程的立项、完成,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个横跨甘(甘肃)蒙(内蒙古)两省区的景泰、古浪、民勤、阿拉善左旗四县(旗),跨黄河、石羊河流域的大型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电力提灌水利工程,灌溉涉及两百多万亩土地,彻底改变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彻底改变了包括景泰县、古浪县、民勤县三个县在内的五十余万人的命运。这是一个伟大的民心工程,这是一项彪炳史册的人类壮举,这个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其所体现出的意义,怎样评价也不过分,永远不会过时,值得大书特书,发扬光大。

该书洋洋五十多万字,可谓煌煌大著,历史跨度大,人物众多,内容引人入胜。通过阅读,我有以下这样几点感想。

首先,景电工程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革命战争时期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党一直没有忘记这一使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今天,党带领人民,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惊天动地的建设成就。而立项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景泰电力提灌工程,无疑就是这种追求的具体体现。在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经济建设工作环境不太正常,以及经费、设备力量、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一旦涉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包括李培福同志在内的一大批忠诚的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不怕困难,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完成这样一个世纪工程。这一工程,可以说是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与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奋斗精神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作品的主人公之一李培福同志,从边区的战争时期进入新中国,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他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一以贯之,他用一生奋斗和奉献,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面向群众”的精神要求。他身上闪现的,既是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更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特质。

其次,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想到最多的就是有关中国梦的话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知道,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而实现人民幸福的思想基础,在于确立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理念,把造福于民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只能依靠人民来实现。因此必须要做到对人民群众倾注真情,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尽一切办法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虽然说,开发建设景泰川的当时,还没有中国梦的这个提法,但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则是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在这些共产党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独特气质,正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内在动力,这既是价值观的力量,更是信仰的力量。而书中描写的以李培福同志为代表的景泰电力提灌工程的建设者们,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恰好就是这种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解释在他们身上所爆发出来的意志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第三,就作品本身来看,作者具有极强的叙事能力和对结构的把握能力。这是吸引人读下去的原因之一。作品的开头章节,详细描述历史上景泰、古浪、民勤几县人民千百年来共同经历和面临的干旱、灾荒、贫困、饥饿。在这种背景下,走出了一个个与命运抗争的人物。每一个出场人物,有名有姓,都是经过深入采访、深入了解才进入到故事中的。同时,这些人物的出场又不是随机的、任意的。不论成分、身份、界别、性别、年龄,他们共同的地方,一是同样的饥饿和贫穷;二是他们一直各自用自己的努力,试图改变现状,走出贫困;三是他们嗣后都投入到景电工程这一改变他们命运的伟大工程中。为了这个工程,有人身体致残,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因此,每个人,看似没有关联,但又有着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没有他们的饥饿和贫穷,没有他们的渴望和期盼,就没有这个工程的必然性;同时,没有他们的奉献和牺牲,就无以彰显这一工程的艰巨和伟大。而渐次出场的干部、技术工程人员,经历悬殊,遭际各异,为了这一工程而汇聚一起,共同奋斗,最终创造了这一世纪的奇迹。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对他们的命运遭际,对他们的人生经历,对他们的心路历程,对他们的奋斗贡献,抽丝剥茧,揣摩剖析,娓娓道来,激情再现,可谓用心良苦,令人动容。

整个作品既有对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景泰、古浪、民勤三县甚至甘肃历史的基本表现,也有对其中某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场景的据实反映;既有对出场人物性格特点、品行能力的深入剖析和刻画,又有对这个工程中所有大场面的泼墨描写;宏微互映,张弛有度,使得整个作品既波澜壮阔,又灵动飞扬,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主题上弘扬主旋律、内容上丰富翔实、形式上完整独到,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阅读书稿的时候,我总是想到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从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这部书,就是一部为“中国的脊梁”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好书。该书特别契合我们正在全国开展的精准扶贫这样一个宏大主题。精准扶贫,追求人民的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本书的出版,完全符合这样一种时代精神,值得更多的读者尤其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阅读,从中受到感动,汲取养分。

李保军同学和作者阎世德同志希望我为本书写一个序言。我在甘肃工作期间,对景电工程有过关注,了解其之于甘肃乃至中国西北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性。我跟书中的主要人物李培福是同乡,而且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对他的事迹有过了解,有很多感性认识,乐见有一部真实、客观反映其贡献的作品,我愿意做一个先睹为快的忠实读者。李保军同学有整三十年的文学编辑从业经验,而作者阎世德同志又是一位成熟的作家和资深媒体人,他们这个工作做得很好。读完样书,我愿意以这些感想做一个推介,希望其早日面世。我坚决相信,本书所张扬的精神,会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得到更广泛深入的继承和弘扬。

高永中,曾任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副局长,党建研究所主编、所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兼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多项重大研究课题。主编出版党建研究专著三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