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里的军垦人
刀棱山是整个工程的要害部位。陡峭险峻的刀棱山,横亘在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起点。一面是一泵站,一面是一号、二号隧洞,二泵站、三泵站,难啃的腰节骨都集中在了这里。李培福把指挥所挪到了四井沟四号隧洞附近,靠前指挥。
沉寂千万年的刀棱山下的四井沟一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欢乐和热闹。施工队伍、指挥机关在山根下开山洞,挖地窝子,搭帐篷,随处都是安营扎寨的施工队伍,千万年沉寂酣睡的山沟,被施工人员闹得天翻地覆。
军垦十六团的指挥所,正好在一号隧洞的山下,这是一片比较平缓的坡地。数座简陋的地窝子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除去上工地外,这里就是他们温暖的家。
三泵站两个变电所基础开挖都是凭气力的活。工程建设干了几个月后,生活、施工搞得都不错,承担工程的这支队伍,全是二十岁以上二十八岁以下的军垦战士。
参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每个军垦战士都是陌生的工作。他们大多是来自天津等地的知识青年。
▲军垦战士
1968年底,中央发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这些年轻的学生,就是为了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而来到这里的。在他们的青春岁月里,被盲目点燃的热情和信念已经经历了疯狂的燃烧,这些热情和信念,在褪去红袖章,停止喊口号之后,受到了垦荒、浇水、播种、灭草、收获等诸多劳动环节的沉淀和冷却。不知不觉中的成长,让他们思考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在纯洁自己信念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无法回避的现实,利用一把铁锨,开始了自己不一样的生活。
军垦战士来到这里,似乎纯属偶然。景电工程划地之后,因为“三分天下”的规划,条山农场被编为军垦二师十六团。为完成景电工程建设,二师师部决定:原农场的职工,也就是条山农场的职工,就地搞好生产,提供后勤保障。重新从酒泉、张掖、武威的军垦基地黄花、老寺庙、西湖、生地湾、小湾等五个团场里面,整建制抽调五个连队,每连240人,男女各半,共1200人参加景电工程建设。放下手中的镰刀,来到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施工现场,这些年轻人又承担了新的工作。按照分配,一连指导员王扶盛、连长范中发,率领两个男排、两个女排军垦战士,来到四泵站坡下的山屲上,240人承接了四泵站的基础开挖,四号隧洞的衬砌工作;二连指导员马永田、连长谢双林,率领两个男排、两个女排的军垦战士,进点884农场古长城烽火台下,240人承接四泵站至北干分水闸、西一泵站的浇筑任务,包括条山山顶水池及招待所、工程指挥部机关和商店的建设;四连指导员杨国君、连长李文才,率领两个男排、两个女排240人,驻扎在二泵站变电所对面沙屲上,承担变电所建设,二号隧洞的开挖,浇筑,衬砌任务;五连指导员胡开春、连长顾光情,率领两个男排、两个女排240人进点总变电所下面的山坡,承担三泵站基础开挖和四号隧洞衬砌工作。
几乎在所有的腰节骨上,都有军垦战士的身影。而对于这些男女青年来说,开挖隧洞、浇筑、修路、建房……样样都是平生第一次。
刀棱山上,有民工的影子,更有军垦战士热情洋溢的歌声。军垦战士绝大部分是文化型劳动大军,他们在浇筑中学会了砂石料筛选、配灰比、过磅、上料、振捣、抹灰、养护等一整套技术。开挖总干二号隧洞,要过水12秒立方米,底宽5米多,洞高6米多,净深160米,要限期不高不低不偏不斜地打通、浇筑成型,的确有很多学问。指挥部知道军垦战士没有干过这种工作,安全上弄不好就会出大事故,于是派来得力的测量和施工技术人员,手把手教着干,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干。
军垦战士不会打眼、装药、放炮,就到一号隧洞,向正在施工的中泉民工营学习取经。超强度的劳动,让小伙子们更加强壮威武,而姑娘们的腰身在不知不觉中变粗,双腿变得更加粗壮有力,一双手,再也没有细皮嫩肉,粗粝、坚实,布满了老茧。等熟悉了各项技能,就在隧道两端的进、出口开辟两个工作面同时开挖,每天放三次炮,出渣是三人一辆架子车,你追我赶。号子声、吆喝声、歌声,军垦战士中间展开了赛进尺、赛质量、赛安全、赛团结等各种活动,大家伙干得热火朝天。
这种近似军事化的生活,让东风连的连长李文化感到兴奋,让他有一种久违的感觉。这是一个坚强的老兵,1951年参加过朝鲜战争,美国人的炮弹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印记。
在军垦战士的歌声中,李文化带领自己连的民工,修建二泵站的出水口。很多石头,需要从山底下往上背,方法不得当的社员,常被坚硬的石头磨破脊背。李文化灵机一动,他想到在朝鲜战场上朝鲜人民背送物资的办法,就做了一个背架,用这个背架来背石头,果然轻松了很多,效率也提高了。一天八个小时,可以背上五六趟。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李文化,这些苦在他眼里已经不算什么。唯一难受的就是装在肚子里的苞谷面和红薯片,这些东西,可是一点都不给身体长精神。
*一块块石头就这样被背到了工地。
唯一的消遣,就是唱歌。卸下石头,往山下走的时候哼上几句,晚上吃了饭,听到军垦战士唱歌,也就来了情绪,大声吼上几句。李文化很擅长搞这一套,组织社员们演个节目,唱个歌,在那一片的民工中,他们连的文艺表演最好。李文化最喜欢吼秦腔,粗犷的吼声,和军垦战士的歌声有得一比。在他唱秦腔的时候,军垦战士往往会停下歌声听一会,完了,还会传来隐隐约约的叫好声。李文化最喜欢《辕门斩子》杨延景的唱词:
当真的,是她呀啊!
听说来了穆桂英,虎位里坐不住杨总兵。
穆柯寨与她交过锋,女子的武艺盖世能、盖世能。
假若劝桂英投大宋,破天门何愁不成功。
命她挂帅把兵领,宗保儿马前做先行。
一对夫妻相拥命,帷幄决策有公公。
我将妙计安排定,假意儿试探穆桂英。
我这里转身虎位里坐,开言来再叫桂英听。
小姐不在穆柯岭,你来在宋营因甚情?
在家里,李文化也会哼唱一阵,妻子张守兰也爱听他唱,边听边感叹:我就是那个穆桂英呀,从二十岁上和你结婚后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那会儿看你人英俊,又在部队上,就答应了婚事,越想越后悔呀。
两个人1958年结婚后,已经有了七个孩子。李文化不是当兵在外,就是上了战场,回到家,又上了工地,家里的事情,就全靠张守兰了。张守兰特别能吃苦,背土,自己拿铁锹直接上到背篼,男人抱不动的石头,她能抱动。男人上了工地,生产队的活,就全指望这些女人了。
一有闲暇,李培福就会拄着拐杖,从自己的临时办公室出来,爬上军垦战士的施工点或者生活驻地。在他的内心深处,对军垦战士有着一种特别的关心。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总会让他有一种父亲对儿女的柔情。
有一次,李培福来到一号隧洞工作面,刚爬到半山腰,就听到一阵清脆的竹板敲打声,欢快清脆的快板声,被山风吹送着传入耳际:
敲竹板嗒嗒响,
大家听我细细讲。
十月里秋风凉,
同志们施工日夜忙。
轮臂肘摔锤忙,
锤锤砸向石山冈。
石山冈轰轰响,
开山劈石争第一……
鼓舞斗志的快板,让李培福感到开心。来到现场,他才知道说快板的小伙子叫罗玉华,在连队炊事班做饭,想到战友们战斗在工地,这个小伙子每天主动烧好开水,再给工地送过来。挑着两桶从大沟进小沟,上山扒屲,一趟子下来,肩膀都磨红肿了,两腿肿得又粗又硬,但他还是一天又一天坚持了下来。乘着大家喝开水休息的时间,还要自行编上几句快板,给大家伙提提神儿,鼓励战友们努力完成任务。
李培福一连声叫好称赞。歌声似乎给了他少有的兴奋。他问战士们苦不苦,手上打下泡没有,想不想家。战士们早已经熟悉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汉,和他交流总是无拘无束,谈笑风生。离开工作现场,李培福把连里的领导,指挥部派出的施工员、测量员叫到跟前,一再叮咛:“这些娃娃都是天南海北来的城里娃,他们少小离家,立志报国,在家里都是宝贝疙瘩。在这里,你们就是兄长,要提醒他们悠着些干,千万不能把他们累垮了。特别是安全上,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出一丝丝的差错。要是出了问题我要拿你们是问。”
说实在的,这些大城市长大的姑娘小伙子们,当年因为绿军装的诱惑,怀着崇高的理想,兴高采烈来到河西,参加祖国的边疆建设。他们也许没有想过,他们要面对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更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什么。从披星戴月、开荒造田、挖渠引水、种植庄稼,到今天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握钢钎、打大锤的生活和经历,和他们当初的响应、理想、抱负,该有着一个怎样的反差呀。也许,他们在给父母、朋友的信件中,没有施工过程中胳膊疼痛难忍,肿得无法动弹,吃饭也很困难的描述,也可能他们只讲述自己抡大锤从十下到数十下,再到数百下,终于掌握了劈山修渠的本领,借此安慰自己的亲人。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自己才知道这其中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人呀,最善于把自己隐秘的伤痛藏匿起来,尽可能掩饰流血的伤口,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和美好的青春,呈献给肆意蹂躏自己的现实,然后,忍着伤痛,在残酷的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的力量,尽可能抓住那一缕被称为希望的光芒。
李培福对军垦战士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指挥部对这些军垦战士工作、生活上的困难也十分关心,只要找上李培福、贺建山的门,一般在可能的范围内,他们就会立即指示,要求抓紧去办,而抓落实的姜作孝、陈可言也总是很快帮他们解决。
军垦战士当时的生活不能仅用艰苦来形容了。连队干部都是部队转业的,月薪90多元,和地方上比起来还算富裕。战士男女一样,月生活费加上地贴补助,每月只有29.16元。难怪他们自嘲是042916部队的。如此低的工资,有些青壮年男战士,一月的工资都不够吃饱肚子。为了支持这支队伍坚持长期作战,在后来,上级单位给予每人每天劳动补贴4角。他们的日常伙食是“一黄两白”,即苞谷面、白菜、白开水。
吃水问题,也是建设期间军垦战士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大难题。二连连长谢双林最头痛的就是吃水问题,一个连队240人吃水,要从兰炼农场场部至884农场往返十里路拉水。当时连队又没有汽车、拖拉机,全靠架子车、人力拉运。为了保障吃水,每天不得不固定一个男子班专门拉水。半盆清水,早、中、晚洗脸,留着晚上休息前洗过脚才能倒掉。遇到工休日,大伙到兰炼水池附近去洗衣服,热热闹闹结伴而行,那场面,像去参加什么隆重的节日一样……伴随着他们的,就是那首由贺敬之创作的《红旗永远扛在肩》的军垦之歌:
天山高峰高上天,天大重担战士担。
革命不怕千般苦,创业不怕万重难。
武器永远握在手,红旗永远扛在肩。
社会主义大建设,要把沙漠变良田!
社会主义大建设,要把沙漠变良田!
天山高峰高上天,天大重担战士担。
井冈山巅战火红,披荆斩棘南泥湾。
革命道路几万里,红旗飘扬在天山。
毛主席的教导永不忘,战士脚步永向前!
毛主席的教导永不忘,战士脚步永向前!
天山高峰高上天,天大重担战士担。
天山北,天山南,今天处处赛江南。
南泥湾南泥湾,春风度过玉门关。
玉门关外红旗下,塞上千里胜江南!
玉门关外红旗下,塞上千里胜江南!
歌声似乎又激起了李文化的兴趣,他粗犷的声音从远处传了过来:
听说来了穆桂英,
虎位里坐不住杨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