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入心田

流入心田

几年的拼搏,几年的奋战,终于迎来了上水的时刻。人们从兴奋、激动,变得更加繁忙。为了迎接上水,景泰县委、县政府召开了紧急会议。各公社、大队的负责人参加了大会,强调为了应对灌溉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人员巡查渠道,抢险的麦草必须拉运到渠道旁。社员家里能够堵水的工具都拉到田间地头。

不得不说领导的考虑周到而详尽。对于种惯了旱地的农民来说,浇水还真是一个新课题,更何况浇的是黄河水。这些缺水的农民,没有驾驭过这么大的水,更不知道这些水的威力,当干部们强调这些工作时,有的人显得不屑一顾:“抽上来的一点水,能有山洪大吗?”也许,他们所见过的水,也只有暴洪了。

显然,县上的领导干部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浇水前,县上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成立了隶属县水电局的水管所,从民工中招收了四十多名水管人员,采取红旗引水法,每条投入灌溉的斗渠口都插一面小红旗,以便于管理和接受群众监督。

当驯服的黄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进入干渴的土地,各生产队都用农家自己的欢庆方式庆祝。有的老人撮土焚香,叩迎水神,有的老人在闸口拴上一点红布,年轻人迎着水头燃放一挂鞭炮……

欢乐的人们,谁也不会指责这是封建迷信。新修的土渠,随时都有裂口的可能,按照部署,就近的群众日夜守护,干部技术人员全部上渠,分段包干,做到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抢险队伍。尤其是在填方段和转弯较急的地方增加了防守力量。

城北墩村,应该是最幸运的一个村,黄河水一上来,他们最先看到了这一盛况。上水这一天,全村老少个个欢腾雀跃,队队组织社员,套起马车,拉上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学生们穿起过年的新衣裳,打起横幅标语,敲锣打鼓,从四面八方涌向总干渠参加上水庆典。

四十多个青年人似乎是村里的代表,早早起床步行十几里路,来到总三支分水口迎水。黄河水徐徐流进了还未衬砌的三支渠,几个青年人也不怕冷,高兴地卷起裤腿,一手提着鞋子一手拿着铁锨给水“领路”。水到村子附近,几个人赶快跑着去村子里报喜:“水来了,黄河水上来了!”

水来了的消息,霎时间传遍小小的村子。满巷的人,满街的人,大家丢下手里的活计,扶老携幼向村西渠涌去。

滔滔黄河水静静地在眼前流淌。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着笑着,许多人也不管脏净,双手捧起满是泥沙的水,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一抹嘴扬起笑脸赞道:“真甜呀!”老人蠕动着干瘪的嘴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里流下了幸福的泪花。想啊,盼啊,千百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们说古论今,如河水般滔滔不绝。多少年无水缺粮的辛酸历史,就此永远成了过去。

黄河水流淌到西三支时,在景泰县加油站附近的转弯处决口了,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泻而下。守渠的群众发现后,立即奋力抢险。消息传到指挥部,指挥部的同志纷纷赶到现场,一边组织群众修渠,一边派人通知芦阳公社紧急救援。半小时后,芦阳公社派来了七十多名群众投入抢险,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堵住了决口。当李培福赶到现场时,黄河水已经平顺地向前流去。李培福看到这种情况,感到很满意,他对现场抢修的领导说:“招之即来,来之能战。不错!”

西六支上水时,填方决口,当指挥部人员赶到时,决口太大已经无法控制。守渠的群众总算领教了黄河水的威力:“你别看这么一点水,就像山洪来了,开了那么一个小口子,一眨眼就冲开了一大片,干着急没一点办法呀。”

指挥部立即派人通知在南滩、陈庄一带灌水的群众紧急增援。中泉公社、喜泉公社接到命令后,立即派二百多名群众赶过来。这些正在冬灌的群众连着几天没有很好地休息,眼睛全都熬红了,可是当一看到险情,立即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许多人都跟着跳了进去,直到流水基本控制后,大家才像一个个泥猴一般从泥水里钻出来。缺口合拢后,由于西三泵出故障上不去水,西七支的来水全压在西六支上,指挥部立即将抢险群众组织起来,每三米站一个人守护西六支渠,直到傍晚西七支上水后,大队人马才撤了下来。

上水的喜悦,很快被浇水的疲惫替代。第一次上水,就是一次检阅,检阅设备的状况,检阅渠道的质量,更检阅人们的信心和毅力。同时,第一次上水,也是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李培福强调,对发现的问题,都要认真记录,在今后的建设中及时纠正。

上水前的一天,蒋成林接到北干水管所通知:沿寺一泵站已经开机,预计水到红水是夜间,准备接水。

期盼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蒋成林立即召开上水会议,通报了几次决口之后的险情,明令各大队开挖的支渠段,就是各大队的护渠段,接受黄河水的考验,保证不垮渠,不跑水。护渠人员要背上草,带上工具,日夜坚守岗位。

安排完工作,蒋成林和技术员罗文俊骑上自行车去六支渠大填方处接水。这一段,就是他做主修改的那一段渠道,也是他最担心的一段。太阳快落山时,水头来了,等候在渠边的群众拍手叫好。黄河水,有史以来第一次来到红水。水进入大填方时,先是装满靠山边取了土的大坑,然后顺着渠稳稳地急速前进。

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子,闪闪发光的水纹,显示出从未有过的美景。

蒋成林跟着水继续前行查看。天色慢慢黑了下来,围绕渠道,到处都是社员们燃起的火堆和晃来晃去的手电筒。当他们走到六支渠延长段的一个沙沟时,罗技术员连人带自行车骑到石崖下,蒋成林惊叫了一声,赶紧大声问:“好着没有?”

罗技术员翻起身,一连声回答:“没关系,好着哩。”

▶冬灌泡地

蒋成林上前查看,技术员跌下去时,刚好掉到细软的沙子上了,真是没有大碍。罗技术员迅速戴上近视眼镜,扶起自行车继续前进。在另一垫方处,护渠的社员们正站在渠边上拍手叫好,激动得满脸都是热泪……水过景武公路涵洞,水头进入斗渠,到达上沙窝,久旱的荒地,灌上了远道而来的黄河水。黄河水进入干旱的土地,像突然停住了脚步,慢慢向前洇开。到处都是水渗入土地的嗞嗞声,干透的土地,第一次得到彻底的滋润。兴奋的社员说:“水啊,水啊!总算来了,我们有了黄河水浇地,真正的幸福就在眼前了!”

第二天,更多的群众赶到斗渠旁边看黄河水,有些老人感叹:“我们先人多少代都没见到黄河水呀,都说不见黄河心不死,这会,黄河到了咱的眼前头,真是发生了奇迹呀!”

由于准备充分,渠道质量过关,浇地进行得十分顺利。过了几天,一个晴朗的下午,李培福来到景武公路桥前。李培福下车后,看了看水渠,突然面对群众大声说:“哪个瞎指挥把水放到这里的?”

周围的群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敢上前搭话。公社一位副书记怕受批评,悄悄回避了。蒋成林只好走上前答话:“李指挥,红头文件上说的白墩滩就是这里,你看大片的、肥沃的洪漫地变成黄河水灌区多好啊!”

李培福低头沉思了一会,等抬起头来,已经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地说:“既然已经把水引到这里,那就灌吧。但必须把渠道衬砌好,地平好,不许大块漫灌,要小畦灌溉,节约用水。”

蒋成林开心地笑了。他知道,李培福不光心细,而且记忆力超好,眼睛也很厉害,他一定是感觉到了延伸的渠道超出了规划范围;但是,看着大片的土地和周围的群众,他在心底对这种超计划的行为给予了默许。蒋成林别提多高兴了,他胸脯一挺,坚决地向李培福保证:“您的指示和要求,是为了我们好,我们保证做到,请您放心。”

李培福笑了,挥挥拐杖,钻进了车子,又到别处去看了。

国庆上水,灌溉了数万亩土地,同时也发现了不少存在的问题。可是,第一次浇灌了黄河水的景泰川,已经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预示了将要到来的美好生活。沉睡千万年的荒野,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