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国际标准

为了国际标准

1987年5月19日,为了缓解二期工程建设资金困难,帮助灌区移民生活,甘肃省人民政府经农业部向世界粮食计划署(World Food Programme,WFP)申请援助,并提交了项目文件。1987年11月,世界粮食计划署同意将中国3355项目立项列入计划。

世界粮食计划署由联合国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合办。1961年第十六届联大和第十一届粮农组织大会决定成立,起先是作为一项三年期实验方案,原定于1963年开始运作。但因1962年9月伊朗发生地震、10月泰国遭受飓风、刚刚独立的阿尔及利亚面临五百万难民重新安置问题,各地均急需粮食,世界粮食计划署便提前投入运作。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宗旨是以粮食为手段帮助受援国在粮农方面达到生产自救和粮食自给的目的。援助方式分紧急救济、快速开发项目和正常开发项目三种。其活动资源主要来自各国政府自愿捐献的物资、现金和劳务。

项目申请成功,预示二期工程有了另一个层面的资金保障,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工程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和要求。

1987年10月22日,景电二期工程一至七泵站上水虽然成功,但在前几天试水时,三泵站前池的侧墙,有两段挡土墙之间的沉陷缝有错位。在现场监督的工程局总工给陈可言打来电话,及时反映了这一情况。

当时,陈可言正在调度室指挥上水试验,接到电话之后,陈可言马上明白,这是由于挡土墙背后回填土还没有完全达到设计高程,当即命令一、二泵立即停水,三泵增开一台机,避免了险情。

正如意想不到的人事纠葛一样,施工中意外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在三号洞出口施工中,要穿过一个小冲沟。据地质勘探,洞顶有十多平方米遇到风积沙。陈可言在日本参观过隧洞开挖的工程,知道他们的先进经验是遇有不良地层,采用圆木支撑钢板逐步向前插进,施工简单、安全、节约。在日本隧洞开挖规范中还规定了最小七十厘米的支撑间距。当时,陈可言和工程局总工商议,采用这种方法由出口掘进,准备了支撑圆木、钢轨。但有的人坚持要在小冲沟用大开挖的办法。陈可言据理以争,但最后由水利厅下文,采用了大开挖的施工方法。陈可言只好作罢。但是挖了近一年,只挖了一万多方风积沙,最后在洞顶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天窗。

陈可言痛心之余,仍在坚持自己的追求。景电二期工程所需1.7米口径的预应力混凝土压力管,若用钢板制作,耗资巨大,成本较高,他决定另辟蹊径。陈可言认真总结了一期工程自制直径1.4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道的经验,建议省水电工程局建立预制管厂,并与他们磋商、研究,成功设计、生产出了直径1.7米三阶段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并运用于工程建设。全工程9400米上水压力管道,由钢管改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节约钢材2800多吨,节省投资5009万多元。

*预应力压力管道,成了河水翻山越岭的利器。

对于积极进取、认真思考的专业人士来说,身边的许多工作都能做到事半功倍。陈可言从气象资料看到当地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等特点,将地处沙漠地段的直滩和南干一泵两座微波站,设计建设成被动式太阳房,解决了通信机房设备防尘、保暖和值班人员的冬季取暖问题。这项改革,仅仅五年就收回了土建增加的投资,大大节约了运行费用。

参观过景电工程的人,都称道陈可言在科技兴水上有超前的眼光,超常的意识。但陈可言知道:“科技进步不是事先设计出来的,也不是谁想进步就进步的,而是在艰难复杂的工程建设实践中,由科技工作者靠自己超常的敏锐性创造出来的。”

如果说在一期工程中,陈可言夫妻两个坚守在最酷烈的环境中,那么在二期工程建设的十多年中,陈可言却又成了一个单身汉,吃食堂,住办公室,没有一次因私事请假回兰州。

有一次,老伴梁淑凤生病住进了医院,组织上决定让他回去照顾老伴。可眼下正是总干渠将要通水的关键时刻,陈可言不能离开岗位。陈可言后来不无愧疚地说:“我这辈子没能照顾山东老家的父母,同时也对不起老伴。我老在外面跑,家里家外全靠她忙活。”

曾有媒体记者采访陈可言,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许多人认为,你们50年代成长的一代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你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热情都有异于以后的各代人,应该说你的身上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你们当时面对那么艰苦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是什么使你们保持工作热情的?三四十年之后,回过头来,您又是如何看待这种工作热情的?”

耿直的陈可言略一思考,毫不客气地进行了回答:“从你提出的问题看,我是该退休了,不客气地说咱们已是两代人的思维,你觉得奇怪,我觉得你的问题也怪。首先我不认为我有理想主义色彩,相反,我觉得我是现实主义者。我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热情是同传统观念有联系的,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应以对社会有益为原则。事业有成,任何时代都觉得有价值、有热情。至于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当时大家都差不多,理想大于现实,只有一心一意地工作,才能更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向前看也好,回过头来看也好,世界是万紫千红的,但总有一些有奉献精神的人,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自我牺牲。当然,现在也有些不平衡的想法,这是时代的不同,希望社会不要忘记,也不应该忘记那些为社会做出过有益事情的人。”

也许,这段话,就是陈可言工作、为人乃至追求最好的自我评价和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