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出了十多万亩地

平出了十多万亩地

土建工程、机电设备相继到位,上水指日可待。另一场与之相匹配的战争——平田整地,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实,平田整地,在工程进行的同时,就已经展开了。

如果说承载上水渠道的总干渠是工程的动脉血管,那么围绕这条动脉血管的支渠、毛渠、斗渠就是遍布景泰川的毛细血管,通过这些血管,奔涌而来的黄河水才能给荒凉的景泰川生命,才能让千年荒原复苏。

苦了那些技术员,扛着标杆奔波在几十万亩的荒原上,随着他们的测量,规划,一条条支渠、毛渠、斗渠,围绕一块块田畴遍布景泰大地。蜂拥而来的垦荒大军以此展开平田整地的劳作。

“三分天下”,被划分的土地就是梦想的终点。厂矿企业凭借实力,抽调职工,依仗机械力量,以很快的速度展开工作;而军垦战士,对于开荒种地更是他们的本行,一切都按照预期的目标稳步推进,只等河水上来的一天。要说艰难,就是景泰川的老百姓了,各个公社,各个生产队,各个家庭,为了平田整地,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每个人都显得迫不及待,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烁着喜悦的光芒,这些沉睡千年的生荒地,很快就要成为他们的衣食来源了。背粮时目睹到的水浇地,看到的麦浪翻滚的情景,就要在他们眼前出现了。

*渠道建设也是工程重要的一部分。

按照指挥部的部署,主体工程与田间配套工程同步进行,达到“水到、渠成、地平、路通”的目标。根据这一要求,景泰县于1971年成立了灌区建设指挥部,由县革委会副主任杨生伟、张振国先后担任指挥。建设指挥部从县上有关单位抽调十多名干部,在一条山村原气象站借了几间房子办公,就此拉开了平田整地的序幕。

灌区开发之前,首要的任务是划分土地,景泰县从上到下,层层召开会议,把十五万亩灌区土地划分到公社,由公社再分到各队,然后动员群众走上灌区,进行大规模的平田整地工程。

土地分配后,公社迅速组织劳力、牲畜、物资,进入现场,投入到平田整地施工中。那些日子里,北起草窝滩,南到兴泉滩以及八道泉、一条山、响水等方圆二三十公里的区域内,到处是平田整地的人群。

灌区的马鞍山土地面积八千亩,曾是有名的盐碱滩,寸草不生,只有白花花的盐碱。一起风,黑风到这里就变成白毛风,没有土腥味,只有灼人皮肤的咸碱,钻到嘴里,感觉烧着了似的让人难受。1970年秋季,这片土地分配给五佛后,公社立即组织七个大队的群众,进行平田整地和配套建设。

伤好出院后的沈庆云,按照安排来到这里平整土地。只有一只眼睛的沈庆云装了假眼,外人不细看,根本看不出来他只有一只眼睛,村里的同伴和他开玩笑,都叫他“独眼英雄”。地主子女出身的沈庆云,用一只眼睛的代价,得到了“可以教育好的地主子女”的评价,在政治上有了稍好一点的待遇。为了表彰他的付出,队里给了他家一亩自留地作为赔偿。对这个赔偿,沈庆云的妈妈哭笑不得,每当到这块土地劳动,尤其是浇了水的土地,泛着幽幽的光,很像一只审视着自己的眼睛……

平田整地开始后,先用链轨拖拉机拉着犁头翻开土地,然后就靠人工平整,打埂子。当时一个生产队出动二十多个人,平整八百多亩土地,平整后,又分配到各个生产队。沈庆云所在的生产队分了九十多亩地。正如前面所说,马鞍山的土地咸碱化严重,土地很湿,能把牛和骆驼陷进去,陷进去的时候,人们只能掏开周围的泥土,让牲口自己走出来。因为光荣负伤,生产队决定让沈庆云留在这里,带领五六个人边平整土地边休息。看着白花花的土地,沈庆云惆怅不已,这土地,也能长庄稼吗?上来的黄河水,能把这咸碱压下去吗?

想到爷爷,沈庆云又有了一点自信:倔强的爷爷能在黄河边淤地造田,这么点咸碱还能难住了大家伙?爷爷,唉,爷爷,要是爷爷在就好了,可是,那个可爱的爷爷,正在永昌监狱服刑,而可怜的父亲,仍然在生产队的煤窑上挖煤……沈庆云惊讶,那只假眼竟然也会流泪,只是泪水有时会把假眼冲出来……

张九麦带人也奋战在盐碱滩上。大了的姑娘,开始有了心事。成了大队书记之后,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都说好好干,争取尽快转正。后来有一次招工的机会,公社领导想到了她,可是张九麦正带领社员在工地修渠,没有填上表。

有一次提干,她正在忙村里的事情,心想这次应该就是自己了吧。有一天,看到一辆小车开进了公社院子,张九麦心里一咯噔,暗想是不是有人又在走后门呀?第二天,老书记带她去填表,一看果真被人顶了。张九麦在公社的院子里大哭了一场。年老的妈妈颠着三寸金莲跑到公社院子里问个究竟,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她没有文化,没有念过书,无法提干。

可是张九麦心里清楚,转正的,提干的,招工的,和她一样没文化的多了去了,但他们都是一些领导的亲戚,自己后面没有人罢了。

*用最原始的劳作,修建最好的总干渠。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的需求产生了许多机会,而这些机会的出现,勾起了当权者心里的私欲,近水楼台先得月,滋长的私欲,开始侵蚀人们内心的美好。这件事情结束后,社员都说:干活千万别学张九麦,苦了身子是自己的,到头来什么好处都没有。张九麦咽下了苦水,继续在工地带领大家平田整地,只是有的时候,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了出来,这咸碱地,怕就是用泪水浇灌出来的吧……

一些生产队组成了一个突击队,突击队员带着全村群众的嘱托,意气风发地奔赴几十里以外的工地上,在杳无人迹的荒滩上安营扎寨。生产队为了鼓励他们平整好土地,从牙缝里挤出一定数量的补助。他们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冷馍馍,但几十号人只有一个决心:“不完成平地任务不回村!”

张开荣所在的生产队,土地被分到了青石墩,两百六十亩荒地,给了大家无限的希望和想象。但是,不光要平整好这些土地,还要修好一百里的渠道。张开荣因为在工地干过,生产队给他安排了十几个社员,由他带队,去完成这些任务。没有住的地方,只好搭建地窝子,男女分开住,干活一起干,当起了地老鼠。一百多里地的渠道,几乎修了半年的时间。眼看就要上水了,地还没有平整好,张开荣急了,一面领着十几个社员加紧干,一面给生产队带信,请求支援:“李老汉说了,谁的土地平不好,就不给谁浇地。”

整个景电灌区内,红水、白墩子、上沙窝、边外滩、四个山、漫水滩、陈庄滩、草窝滩、八道泉等各个荒滩上,到处都是平田整地的人们。在这些人中间,已经分不清哪是干部哪是社员,大家都一个样,土苍苍地在地里干活,土苍苍地在地窝子里进出。

*平田整地,几秒钟就能装满一架子车土。

1971年8月,景电工程指挥部召开三干会,蒋成林带着大队干部去参加。会议上,蒋成林向指挥部提出意见:红水是景泰县最穷的公社,才分配给了梁家槽一带的五千亩地,人均只有五分地,根本解除不了贫困问题。指挥部核心小组讨论后,决定把北干渠延长五千米,至白墩滩,投资由县上解决。

这个决定真是一个特大的好消息,对红水老百姓来说,就是天大的锅盔掉在了自己面前。景泰县水电局干部王中田带上技术队伍和设备到现场测量,设计干渠延长线路。

测量开始后,蒋成林亲自上阵,在前面拿着红旗选线。为了保证渠道的质量,最大限度避开低洼地和大填方地段。当他们测到五公里限度时,王中田问蒋成林:“指挥部的红头文件上,决定只能延长五公里,继续前进还是到此为止?”

蒋成林再三考虑,觉得这个地段是在白墩滩范围内,从地图上看,是一片很平坦的土地,但全是沙滩,不能耕种,农作物不生长,难道让群众到这里吃石头不成?

蒋成林说:“不能停,绝对不能!我们向指挥部提建议的目的,就是要把水引到上沙窝,那里有大片肥沃的漫水地,我们为什么捡起坏地,丟掉好地呢?”

王中田所不知道的是,蒋成林在这之前,对这片土地已经有过调查和了解,这片地原先划给兰州铁路局耕种,他们在这里修了六七处房子,但因这片地确实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他们以铁路安全为由,将房屋留下就走了。作为本地人,对白墩滩的任何一片土地,他们都是知根知底的。蒋成林决定后,继续延长渠道。于是测量的工作又开始了。最终延长到白墩滩上沙窝北面沙河过去,总共延长了十五公里,使干渠总长达到二十六公里。

军人的经历和在建设工地上的历练,让蒋成林具备了雷厉风行的个性,他只认准了一个理,只要是真心为老百姓谋取福利的事情,就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相反,想不到或者想到了不去做,那就是对不起老百姓,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了。人们之所以敬重李培福,就是这个老人一心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好心肠感动了大家呀。渠线定好后,紧接着进行渠道开挖,蒋成林按照各队分配的耕地面积划段包干。渠线上的斗口、桥梁建筑物等一一落实到各个生产队。因为建筑物工程量大,要拉运块石、沙、石子、水泥,要提前进行。每个建筑物,根据不同的工程量,由技术员罗文俊拿出设计图纸,按图施工。

但按图施工对农民来说有点困难,很多人都看不懂图纸。蒋成林只好选一些有点文化,脑子灵光的农民,由技术员带领,先修好一座建筑物,然后开现场会,介绍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方法。农民看不懂图纸,但一看到实体,马上就明白怎么回事了,然后由指派的技术员指导完成每一座建筑物。

北干渠有一段大填方,由工程局承建。两面渠堤用干土块垒砌而成,渠堤里面还能看见外面的亮光,这样的筛子渠堤怎么能通水呢?冬灌在即,顾不上往上反映情况了。蒋成林只好调动附近三个大队一百多名强壮的小伙子,还带有十几对带刮板的牲畜,三台拖拉机,来了个大反转。把原来渠堤北侧一面的土,搬到渠堤南侧,因为南侧靠山,那里有大量土石,拉来用在填方上,以山边作为渠道南堤,坑里装满水后,水就会流向前方。挖运一层土,再由链轨拖拉机碾压多次,苦战一整天,这个大填方终于完工。

发现的问题让蒋成林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样的渠道不要说浇水,说不上水上来还会酿成大祸。刻不容缓,蒋成林立即组织各大队干部,顺着渠头向渠尾检查,认真察看是否达到通水条件。走到昌林大队一处填方时,发现竟然还没有动工,这还了得,蒋成林连夜坐一台东风55拖拉机到山区昌林大队发动群众,要求必须马上去工地完成任务。第二天,昌林大队由大队长王天兴带领二百多名社员一齐上阵,加上蒋成林调去的两台拖拉机帮助施工,用两天的时间完成了这段关键的渠道,总算为顺利上水打好了基础。

蒋成林发现,灌区上水虽然是大事,但各生产队劳动力显得不足,一部分社员上了工地,一部分社员务弄庄稼地,还要抽调一部分社员完成平田整地的任务,顾此失彼,眼看上水日期逐渐临近,总觉得好多处还没做好。离上水还有十天,白墩大队五支口建筑物还没动工,严重影响按时上水。蒋成林赶紧召开有全公社行政干部和大队干部参加的紧急会议,要求各队在十天内必须把冬灌地平好,渠道上没完成的坚决完成,不能影响按时上水,这是死命令,不可改变。

*衬砌渠道的石头就这样上了山。

知道了利害关系的白墩大队书记张永佑说:“硬叫牛挣死,不叫车翻过,五支口建筑物按期完工,不拖全社后腿。”六支渠延长段要通过景武公路,必须先修好公路桥,保证交通畅通。这个艰巨的任务分配给了昌林大队完成。由大队书记张升明带领,首先修通便道,然后开挖水渠,用块石加浆砌成两边渠堤,渠底现浇,上面盖上桥面板。桥面板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保证桥面可通过三十吨坦克。灌区所有混凝土制件,都由高墩大队石节子生产队完成。在生产队长高启旺带领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不同规格预制件。六支渠延长段有一个沙沟必须架桥,由驼水大队大队长王得宪带领,用石块砌成三孔拱桥,下面通洪水,上面过黄河水,这也是渠道的咽喉,苦战一个月完成了建桥任务。当蒋成林查看这些建筑时,真不敢相信这是农民自己完成的,看来,只要用心,一切都能实现。

渠道上水有了保障,平田整地的情况也是重头戏,千万不敢马虎。蒋成林知道,把沙漠变成良田,要费很大工夫。红岘大队罗尚业书记,把全大队能出外的劳力全部从山区调到灌区,男女老少齐上阵。先挖地窝子:挖一个长方形坑,搭上梁和椽子,铺上一层麦草,再用土压住,人就可以入住了。晚上睡觉时,一旦起风,沙能把人埋掉。起床时,先睁眼看一下,然后摇头,把头上的沙子抖掉。白天刮起风,黄沙弥漫,伸手不见五指,无法生火做饭,只能吃干粮充饥。饮用水要去远在十里外的白墩村拉运。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把小山一样的数百个沙丘夷为平地,完成冬灌平田整地面积五百亩。

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终于达到水到渠成、渠到地平的要求,万事俱备,只欠来水了。

国庆上水之际,围绕草窝滩一带,各厂矿企业职工、农民,平田整地十多万亩,翘首等待千呼万唤的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