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荒漠

穿越荒漠

1995年上半年,民调工程完成了初步设计。1995年8月,民勤县委书记王世茂、县长董福寿在北京住了四十天。他们参加了水利部设计总院对景电二期向民勤输水工程的审查会,同时找参加审查会的国家计委、水利部、国务院三西领导小组、财政部等部委的领导,汇报民勤的困难,要求解决工程资金问题。最后,民勤调水工程终于获得批准,列为甘肃省计划单列项目。所需资金,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务院三西领导小组都拿一点,民勤还要自筹一点。全部资金由财政部驻甘肃的特派专员负责督查,由审计厅第三审计所负责审计。到此,工程建设的前期程序算是全部走完。

9月21日,甘肃省建委通过了初设审查,省委、省政府将工程列入年度十二件大事之一,郭琨副省长亲自确定了开工日期,陈可言和李恒心都在兰州参加了这个会议。

9月26日下午水利会议一结束,陈可言、李恒心两位连夜赶回了景泰,第二天凌晨就前往现场查看。查看的结果,两个人的意见都是:修建施工所需道路,寻找施工所需水源。只有这两个条件具备之后,工程才可以动工。

随之,李恒心带领工务处、质安处的负责人进驻工地现场,民勤县配备的调水指挥部领导和工作人员入驻武威长城乡。常厚春作为民调工程民勤指挥部的总工程师来到建设工地。

较之山大沟深,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修路,可是简单多了。李恒心看着连绵起伏的沙丘,笑了。在二期工程中大战明沙山的经验,在这里刚好派上了用场。更何况,来自民勤的常厚春,半辈子都在和沙漠打交道,对沙漠的特点和脾气再熟悉不过了。

11月8日就要举行开工剪彩,“这条路要能过卧车”,陈可言临走时的嘱咐,非常明确。而距离这一天只有四十多天的时间。

了解大漠的常厚春说:“只要我们抓紧了干,就没有任何问题。”其实在他的心里,巴不得早一点开工,免得又有节外生枝的事情出现。

要修的施工道路长七十多公里,每公里投资五万多元。认真商量之后,修通施工道路的工程开工了。当地农民积存的麦草,都被工程收购了;沙漠中的沙河,就近就可以提供铺路的砂石。

已经不需要以往的人海战术了。沿着曲线走向,先用大功率的推土机,在波涛般起伏的沙丘中推出一条平路,碾压后铺上麦草,接着又在麦草上铺一层黏土,洒上水,再碾压三四遍。看似到处都是黄沙的大漠,在沙丘下面都是很厚的淤积土层,这些土壤黏度很高。接下来,在碾压过的土层上铺上就地取材的砂石,再碾压一次,漂亮的施工道路就算彻底完工了。

*当年的简易公路,已经铺油,成了腾格里沙漠一道亮丽的风景。

道路修通之后,李恒心和常厚春一商量,立即着手解决水的问题。经过水文队的探查,他们一口气打了五眼机井。沙漠腹地,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打上四五十米就见到水了。为了拉水时不耽误时间,又在离井不远处建了一个水池。为了节省资金,先在地上挖出一个坑来,然后抹一层厚厚的细草泥,草泥上铺两层塑料薄膜,薄膜上再抹一层草泥,之后,再抹上水泥沙浆,一个坚牢可靠的水池便大功告成了。

施工前的两个要件,很快准备停当。民调工程的典礼如期举行。直到这个时候,常厚春才算松了一口气。民勤外流域调水的艰难,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阴影,老担心黄了的感觉,让他自己也觉得好笑。当然,他心里也很清楚,干渴的民勤,太需要这点水了。

1995年11月8日上午,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景泰县举行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开工典礼大会。省委书记阎海旺,省长张吾乐,老同志黄罗斌、许飞青,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金堂,副省长洛桑灵智多杰,省政协副主席韩正卿,武警甘肃总队总队长何虎,省长助理李宝和等前来参加。全国政协常委李子奇,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等部门向开工典礼大会发来了贺信贺电,水利部的一些领导还应邀出席了典礼大会。

典礼结束后,很多领导应邀前往施工工地参加剪彩仪式。这天正好是阴历九月十六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之日。石峡子典礼台两边是著名书法家马玉浩书写的对联:

引黄济民功业彪千秋

党恩国泽甘露浴万世

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歌声动地,高分贝的喇叭,彻底叫醒了寂寥大漠的沉睡。早上八点,得到消息的当地群众和施工人员,就聚集在剪彩现场,等待着省上领导。

一百多辆车向腾格里沙漠浩浩荡荡进发,陈可言的小车飞驰在最前面。

满头白发的陈可言百感交集。二十多年前,他初到景电工程时,大大小小的车辆(包括拖拉机)加起来还不到十辆,人们上工回家靠的是两条腿……然而,他们坚实的步履跨越了多少艰难的历程啊!

陈可言的眼里涌出了热泪。这一切来得何等不易啊!到达目的地之后,陈可言脚步轻盈,陪同省委书记阎海旺和省长张吾乐以及省建委、水利厅等各部门的领导,向剪彩主席台走去。

腾格里沙漠腹地,此时显得庄严而神圣。红旗招展,人头攒动。数百辆各种型号的小车、施工机械车辆,安静地停放在一旁。一千多名群众翘首以待,企盼着那最神圣、最庄严的时刻。11时25分,省委书记阎海旺和省长张吾乐微笑着,在群众企盼的目光中,他们拿起了闪闪发光的剪刀。

震耳欲聋的礼炮炸响了。礼炮轰鸣了二十一响,沙尘笼罩了半个天空。沉睡千年的大漠,迎来了从未有过的热闹。

剪彩仪式结束后,真正的施工就到第二年春天了。常厚春知道,景电二期工程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是利用景电二期工程的空闲时间、备用容量向民勤送水,缓解民勤的水资源紧缺。但要穿越腾格里大沙漠八十六公里谈何容易!这将是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输水渠道。

剪彩仪式结束后,在工程尚未完全展开之际,民调工程指挥部,需要在12月4日到月底,在二十天内完成对初步设计定线的现场复核任务,为1996年的全面开工做好充分准备。

*埋在沙海中的暗渠。

李恒心这位年过半百的高级工程师亲自出马。为了寻找到这条民勤调水的精确路线,李恒心、常厚春和他的伙伴们在沙漠中徒步行走了将近二十公里之后,终于到达早就约定好的地点。这次复查,李恒心在原有设计基础上,提出了渠线新的走向,看似不经意的修改,却蕴含了很多艰辛的付出。陈可言看了修改的方案连声叫好:“改得好,改得好!这是点石成金的一笔!”

设计院和水利厅水利学会的专家们对这一段路线查看之后,大家都觉得这一改动更合理,更经济,对这位老水利工作者十分佩服。

在具体的施工中,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工程进行得非常顺利。李恒心抓住常厚春,时时监督他,而常厚春又紧紧抓住施工队不放,一级盯一级,一环紧扣一环,确保了工程质量。

与此同时,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民调工程中也运用了不少新的施工方法和材料。民勤调水的渠道原先设计,在通过腾格里沙漠腹地时,使用的是预制砼管,这种管道容易出现接头漏水。长达八十多公里的输水渠道,如果接头漏水,不仅损失惊人,而且会酿成大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可言、李恒心可是绞尽了脑汁,费尽心血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最终实施的箱形暗渠代替管渠的新方案,民勤人一看,十分高兴地说:“这么一改,我们十二分地放心了,还能节约投资!”

▶飞架在沙海之上的渡槽

1997年,陈可言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这一年,他已经是六十七岁的老人了。但是,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他仍然鼓足劲奔波,为了景电二期工程建设的善始善终,也为给自己一生的水利事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提灌工程的微波信号塔

2000年5月17日,武威地委书记李保卫专程到民调工程长城乡各标段工地实地调研。他知道,通过二期工程的建设,古浪人民已经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有水的日子,充满了希望。他鼓励施工人员要认真负责,一定要把这项为生态而进行的工程干好、干到底,为缺水的民勤送去黄河水。

*陈可言在现场考察。

8月16日凌晨2点,景电二期总干渠南北分水闸开闸向民调工程放水,至20日下午6点关闸停水,共试运行112小时,流量由0.5立方米/秒逐步加大到6立方米/秒,每次加大0.5立方米/秒,每隔8小时加大一次。在112小时的试运行中,渠道及其他各类设施运行正常,顺利地完成了试通水任务。

这一天,李恒心、常厚春等建设者,守候在五墩。这里是黄河水进入洪水河的入口处。干渴的土渠在阳光下泛着惨白的光,不远处,一座汉代烽燧默默矗立,共同见证这一不同寻常的历史时刻。

临近中午的时候,黄河水吐着白色的沫子,慢慢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看着来水,常厚春的眼睛湿润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饱受干旱之苦的民勤人就尝试从外流域调水,历经了多少艰难曲折呀。1995年开工,1996年正式建设,历经四五年时间的建设,黄河水终于淌到了红水河,民勤人终于等来了外流域的水资源。干渴的民勤,终于得到了外流域水资源的润泽。

同年11月6日至8日,省水利厅在景电工程指挥部召开民调工程阶段验收会议。

至此,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