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天灾

不仅仅是天灾

家住大靖镇的姚光汉,生于民国二十年农历二月二这一天,按传统民俗“二月二,龙抬头”,是个很不错的日子。

姚氏家族定居大靖,历史悠久。据现存宗谱记载,祖先从1621年就生活在此,距今已三百九十余年。有一定家产的姚光汉,过着一种稍稍优厚于别人的生活;而他的人生,却充满了另一种艰辛和坎坷。

三百多年居住于此,代代相承,耕读文化深植于姚光汉所在的这个户族。大靖这个古镇,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体现农垦文明、商业文明和游牧文明融合的特点。这种体现方式就是延续千百年的耕读文明。在当地,崇尚耕作之余读书、经商的生活模式。这种荷锄田地间、读书度黄昏、计较孔方兄的生活,平和却很丰富。在这种氛围下生活的一代又一代人,既延续了传统的生活习俗,又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民国十七年,西北大旱,古浪、大靖旱灾严重,颗粒无收。十八年,家乡父老流离逃难,尤其在中卫、干塘、沙坡头沿途,死亡严重。大靖这个曾经繁华的地方,连续遭受民国十六年大地震、十八年大旱灾,继于十九年发生瘟疫,天花蔓延,再加马家队骑五师驻军乱扰,官府衙门横征暴敛,致使繁华不再,人民疲惫不堪。

1947年7月,完成当地的学业之后,姚光汉赴兰应考。到达兰州后,姚光汉走过中山桥,到中央广场附近省参议会驻地投宿。当时兰州高等学府有西北师范学院、国立兰州大学,还有新兴的师院附中和附师,有公费补助,还配发校服,还有资深的省立兰州师范和兰州中学(今兰州一中)。权衡再三,姚光汉报考兰州师范,之后在这所学校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9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前锋骑兵部队到达古浪县城,9月17日古浪县人民政府成立,9月中旬大靖一校开学。已从兰州师范毕业的姚光汉持学校教职员名册,到新成立的区政府报到,成为参加新政权的教职工作人员。1952年初,为给古浪税务局充实人力,遂将姚光汉分配到税务局工作。

1960年,古浪的灾情越来越严重,公购粮任务完成不了,农村口粮供应没有保证,人人都饥饿,家家不够吃。机关职工定量供应,粮票等于生命票。在此前后三年困难时期,这种情况落入最低谷。1961年,最严重的时刻来临了。粮食主管部门清理下放城镇户口,以不给供应口粮威胁迁回农村,姚光汉再次入户袁家庄,被划给了自留地,凭劳动挣工分,凭工分打口粮过日子。

*姚光汉,景电二期工程古浪民工团的主要参与者。坎坷烙在心里的记忆,让他更觉这个工程的意义和伟大。

从1967年至1968年,姚光汉所在的财税局,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抓革命,促生产”,农业生产收益分配一直少得可怜,连年社员口粮处于低标准,年平均口粮不过300斤,靠国家调拨供应,补贴劳动所得3分日值,大多只有3角左右,少的只有几分钱。

1968年5月,突然成了“国民党的残渣余孽”,与“五类分子”为伍,这让姚光汉茫然无所适从。然而事已至此,只能每天“披挂上阵”,任凭批斗。这场“红色风暴”从1968年5月刮起到6月底,三十八岁的姚光汉被送到五七干校接受教育。

无限的劳改,耐心的忍受,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能给自己一条出路。1969年夏季有消息透露,阶级队伍中清理出来的人要给出路,不给出路不是无产阶级的政策。姚光汉等人,从此将开始一种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