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之争
踏勘设计在顺利实施,另一项必要的筹备工程,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之中。
1969年9月,按照指挥部的要求,兰炼必须先在景泰川建设一座小型柴油机提灌工程。这个提灌工程,不仅是工程用水的必要保障,也是提振信心的希望工程。黄河水能不能倒流,就要先看这个工程能不能按照计划完工了。
李培福几次来到兰炼驻扎地,督促施工人员拿出方案。大型厂矿企业的优势力量充分发挥了出来,在很短时间里,兰炼调集车辆、设备,组织职工、民工一千五百余人,在刀棱山上展开了上水提灌工程大会战。他们住在荒滩上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冒着严寒,喊出“大战一百天,水上草窝滩”战斗口号。
在这个口号声中,施工人员在深山沟壑中开挖渠道,焊接管线,安装机泵。连续奋战了108天后,完成了0.3立方米/秒的五级提灌工程,安装水泵10台,跨越3座山、5道深沟,铺设直径630毫米、扬程300米的上水管线13公里。
随着柴油机的轰鸣,第一次将黄河水引上了灌区草窝滩。这项提灌工程的建成,为景电工程大规模施工用水,提供了方便。精明的兰炼人,在进行提灌工程的同时,率先开发自己的农场。兰炼垦荒大军,日夜奋战在一万多亩的荒原上。他们苦战一个冬春,移动土方八十万立方米,平出土地三千亩。
千年荒原的寂静,被建设者们的劳动打破了。奔涌而来的黄河水,流进了平整好的土地,孕育着令人兴奋的希望。稍稍沉淀就能饮用的黄河水,带着特有的绵软和甘甜,润泽了生活在荒原上的人们焦渴的心田。原来一切都不是梦,原来黄河水也可以倒流,用黄河水浇灌这大片的土地指日可待了!
随着兰炼农场的开发,另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开发景泰川,荒地的面积该怎么划分?
*拓荒大军开进荒原。
根据省革委会的要求,需要尽快进行灌溉渠的土地划分。1969年8月,在兰州开过一次会议之后,工程指挥部为调动景泰县的社队、五十七家厂矿企事业单位、国营条山农场联合建设景泰川电灌工程的积极性,形成合力,让大家吃上“定心丸”,省委、省革委会确定景泰川待开发土地“三分天下”。
会议由梁兆鹏、贾梓才、唐伯康三个人主持,他们分别代表了三个单位。参加会议的有兰州、白银三十六家大中型企业的厂长(以后增到五十七家),景泰县七个公社及县农业、水利部门领导,农十一师十六团即条山农场政委梁仲奎、团长刘德录、参谋长张焕文等同志。会议在统一思想认识之后,先在图纸上以渠系控制,切块划分土地。厂矿单位七局、兰炼、兰石、白银公司、884厂五家单位,划在总干上水即可灌溉的总二、四支渠段;其他厂矿,划在西干渠二支渠渠段;景泰县按社队就近耕种的原则,划在总干一、三、五支,二、四支下段,西干一、三、四、五、六、七、八支渠下段,及北干渠下段;国营农场以铁路为界,划在西干各支渠上段、北干上段。面积是厂矿九万亩,景泰县十三万亩,国营农场八万亩。
看似公平的土地划分,却在背后酝酿着一场风波。化解这场风波,则需要决策者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朝思暮想的工程顺利进行,景泰人民的千年梦想就要实现了。但在土地划分之际,贾梓才就不断听到景泰人民的一些说法。这些说法,很明显是一种在利益面前争取最大化的地方主义。但是,这种诉求在为了保护十几万景泰人民利益的旗号下进行,立即变得微妙起来。贾梓才知道,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保持沉默,将会被景泰的父老乡亲视为千古罪人。
当梁兆鹏宣布土地分配结果后,厂矿企业和军垦表示了默认,但短暂的沉默之后,景泰县的一些领导开始说出自己的想法:作为“坐地户”,景泰县的土地有点少,有点亏,厂矿企业和军垦,分到了“地心心”,而他们只分到了“地边边”,土地面积少,土地质量差。
面对这种局面,贾梓才的一句话把分配结果推向了颠覆性的局面:“景泰十几万老百姓生活在饥饿中,这个工程是他们的救命工程,指挥部能不能考虑在分配政策上有所倾斜?”
勉强接受分配方案的厂矿企业和军垦自然不干了,他们很直接地袒露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景泰县觉得吃亏,那么你们自己去干好了,我们退出。”
划地领导小组讨论平衡时,贾梓才与唐伯康争执起来,梁兆鹏从中调解,进而成了真正的“三足鼎立”。梁、贾、唐三个会议主持人,争吵得面红耳赤,说要到省上找李培福仲裁。当时李培福正忙于七局八公司七队的调遣工作,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景泰。
骑虎难下的尴尬,让顺理成章的决策陷入被动的局面。李培福听说之后,却笑了。本来,在利益面前争吵,是很正常的现象,尤其这些参与争吵的领导,都是代表了各自代表的人民群众,为老百姓争取利益,保护他们的利益,恰好说明了这些领导的责任心。争吵是必需的,也是应该的,而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则需要决策者的智慧和耐心。
这些矛盾在深谋远虑的李培福心里根本算不上什么难题。面对三方代表,李培福点燃香烟,只是笑眯眯地看着他们,任凭他们吵得天翻地覆。完了,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分别找他们谈话。
面对贾梓才,李培福首先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你为景泰县老百姓争取最大的利益,这没有错,景泰县的老百姓会记住你的。很多的事情,只要自己做了,争取了,能给老百姓一个交代,讲清楚其间的利害关系,就已经很不错了。”
手足无措的贾梓才涨红了脸。他是一个务实的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不拘小节,一心想着为老百姓谋取福利;但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也不知该如何取舍。他不知道李培福的意思,有些无助地看着他:“可我,怎么向老百姓交代?”
李培福严肃了起来:“其实这些问题,是你们领导层的问题。你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么大的工程,仅仅依靠景泰县能不能拿下来?能不能完成?如果为了这么点小事而耽误了整个工程,又该如何向十几万老百姓交代?”
贾梓才恍然大悟,心悦诚服地向李培福认错,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三方代表又坐在了一起,在香烟缭绕中,李培福语气平稳缓和,他对在座的景泰县领导一一点头称赞:“你们提出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我完全理解。这说明,景泰县的人民拥护你们没有错,你们是他们的好领导。只是我想请你们仔细想一想,这个浩大的工程,省上尽管全力支持,但有多少家底我不清楚吗?我们将要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这些厂矿企业的承担就很难拿下来。没有这个工程,所有的利益是不是都成了零?兰炼最先的小管道上水,供大工程建设施工用水,先期投入了多少资金?兰石承担的大型钢管的加工,白银公司承担的总干渠部分开挖,七局、884厂、八冶承担的部分泵站建筑安装等,这些都是工程的关键,这些问题,不是靠人力和热情就能解决的,如果在划地上寸土不让,导致了工程下马,篮子里没有了鸡蛋,大家不是白费口舌了吗?有意见很对,提意见也很正确,但不能因小失大。这些道理,一定要给老百姓讲清楚。”
贾梓才率先自我批评,景泰的领导都相继发言,检讨自己心胸狭隘、目光短浅。
李培福拄着拐杖,深深吸进一口烟。这是他早已谋好的棋局,在这个关键时刻,千万不敢出现任何的差错呀。在这个时候,沉着而坚定的“李老汉”,给了许多人不一样的感觉,来自心底的敬重油然而生。而产生这一切效果的唯一原因,就是他那一颗无私而公正的公心,也在这个时刻,你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公正无私、大局为重。
“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此形成。县社、厂矿、国营农场三家在“两年上水,三年受益,五年建成”的计划中,汇聚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荒凉的景泰川,在一分为三的格局下,绽露出勃勃生机。
事后,李培福找来化成,对他说:“事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有几个能干实事的人盘着干(庆阳方言,即‘盯住干’的意思),就能干成,不能贪得太大。景泰川工程分期建设,就是考虑了省情、县情,欲速则不达。我们这些人,过去往往头脑发热,主客观不能很好结合,凭良好的愿望,办过一些蠢事。这次可要牢记历史经验。景泰工程,潜在的力量很大,要把地方、厂矿、农场三方力量拧在一起,有可能苦干上几年,一举成功。我都五十好几了,干成这个工程,也是给人民一个最后的交代。要向群众做好宣传,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群众懂得了这是给他们子孙后代造福,眼前虽苦一点,也就有个奔头了,那力量估也估不透。现在,万事俱备,只等开工。开工前,还要开个县三级干部会议,专门讲工程,讲希望,讲远景,要把大伙讲得摩拳擦掌,坐不住,争着要上工程做贡献,有那个势头就好办了。开工大会,专门给施工队伍、民工做宣传,这两篇讲稿要下个功夫写好,各有侧重,主题是鼓劲,用写实的办法,不搞空口号。”
按照李培福的意思,化成抓紧完成了讲话稿的草稿。三级干部会议的动员报告,在他的精心指导、精心修改下终于完成了。
讲话那天,李培福起得很早,把平常宽松的便服换下,穿了一身深蓝色的毛料中山装,在住房的外间办公室,来回踱步,构思着演讲的细节。这次讲话,县、社、队三级干部和县级机关干部都参加了,能坐几百人的大厅,座无虚席。
▲李培福当年居住生活的地方
讲话中,李培福开头按讲稿讲,到了后来,又穿插了一年来在景泰各地了解到的生动事实,到会的同志都安静而专注地听着。当讲到群众渴望水、渴望变革、渴望建设工程的生动事例时,在场的不少同志感动得眼眶里涌上泪花。讲到景泰川工程建成后的远景时,他说:“这一点,在座的同志将来都可以见到。到那时,河水哗哗流,满川一片绿,条田成网,林带成行,居民点星罗棋布,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吐翠的葡萄,红透的苹果,坠满枝的啤酒花,满地的大西瓜,你分不清这里是景泰川,还是兰州的雁滩。”
到会的同志们欢呼雀跃,讲话不时地被掌声打断。贾梓才会后对化成说:“李省长这下可真把全县人民动员起来了。我到景泰十几年了,许多事实我都没听过,感人,实在感人!”
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日趋完善,两套方案的踏勘结果汇报到省上,得到省上领导的有力支持,同意李培福提出的先上一期工程的计划,要求省上各单位在争取中央资金援助的同时,全力配合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实施。
1969年9月,甘肃省委、省革委会决定撤销筹备小组,成立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指挥部,李培福任总指挥。计划景电一期工程于1969年年底开工,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保证于1971年国庆节前上水草窝滩,1972年开始发挥效益,1974年5月主体工程建成,实现两年上水、三年受益、五年建成的目标。
李培福卷起铺盖,来到了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指挥部。临走的时候,他撂下一句话:“水不上景泰川,我就不回兰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