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兰州

惜别兰州

1974年,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已经初具规模,一期工程的收尾工作正在进行。省革委会副主任张忠司令员,派李培福去河西视察水利工作,李培福带了技术组的陈可言负责技术,计划组的吴之海管文字,办公室的鱼锦鹏管生活,一行人前往河西视察。

对于这次视察,陈可言一直心中有些疑问。因为李培福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身患多种疾病,耳朵又不好,为什么要他去视察呢?是因为提灌工程的成功吗?他曾小心地和李培福交谈,李培福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这是省上要我动动窝了,要我回兰州了。不管他,好好考察一下河西的水利也好。”

第一站,李培福等人来到了南营水库,武威地区水利局局长刘尔能说:“南营水库是武威脑袋上的一盆水,哪一天倒了,武威也就完了。”

陈可言看武威打了许多机井,很快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打井根本不讲井距,没有规划,率性而为,造成一种无序发展的状态。当天晚上,就这些存在的问题,给省上发了上千字的电报反映了情况。到了永昌县,李培福一听书记汇报,一亩地要浇一千方水,立即翻脸,把县委书记批了个没头没脸。李培福结合景泰川灌区的经验,要求他们立即展开节水灌溉,节约水资源。

陈可言越来越感觉到李培福的务实和雷厉风行。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使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而且毫不迟疑,不留情面。

在酒泉地区,安西总干渠八年时间都没有移交到地方。白天,李培福深入现场,认真调查了解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晚上开会到深夜,李培福一拍桌子说:“我看什么问题也没有,今天晚上就给我交!”

拖了八年没有完成的工作,一个晚上就解决了。最后到正在停工的党河水库视察。当初停工的原因是在建的大坝基础部分漏水。陈可言发现这个半拉子工程,隧洞施工质量达到一流的水平,沥青心墙坝质量也不错,就是没有进行基础灌浆,最后导致漏水。李培福了解了情况后,在坝顶上把拐棍往地上一顿,说:“你就继续给我往上修。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彻底解决,工程不敢停,停了,就是最大的浪费!”

这次考察,最棘手的就是武威南营水库,在修建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原先计划的投资严重短缺等,面对的问题是:修还是不修?如何修?如果要修,就必须修正存在的问题,而修正这些问题需要追加投资。

讨论会由张司令员主持,省水利局一位领导说:“修这座水库的投资是三百万到四百万,现在处理要上千万元,不如扒掉。”

李培福毫不客气地说:“你大坝坝坡没填够,基础没有灌浆,右岸副坝还一点没修,泄洪洞也没有衬砌,怎么说花了三四百万呢?!”

李培福越说越气,最后站起来要离开。张司令员急忙说:“老汉先别走,讨论嘛,大家都畅所欲言嘛。”

最后,根据讨论结果,张司令员拍板决定续建处理,省水利局的这位领导说:“我们设计不了,请景电设计。他们有经验。”

陈可言觉得,这位领导只差没说“他们能得很”了。他看看李培福,很果断地说:“可以。”

就这样,景电不仅承担了南营水库的续建设计,还派出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工程的续建处理任务。南营水库至今已运行三十多年,不仅发挥了灌溉、防洪等任务,还成了武威的旅游景点。

视察结束后,李培福不愿意回兰州,直接到了景泰县一条山指挥部。途经古浪,小车在荒原上颠簸,李培福双眼痴痴地看着一望无际的原野,不说话。陈可言琢磨他的心事,很快就明白了。他说:“我们只完成了一期工程,二期……”

李培福长长叹了一口气:“不仅仅是二期呀,我看呀,还需要三期,四期……”

陈可言心头一震,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1975年,陈可言被提拔为甘肃省水电局副局长。走马上任之前,他看望了李培福。李培福对他的上任表示了祝贺,并善意地提醒:“注意多听群众意见,别轻易发脾气。”

面向群众,多听群众的意见,不把自己凌驾于事实之上,是李培福多年的感悟,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为官之道。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恰好是对民意的远离,是脱离群众的愚蠢之举。能不能俯下身子,体察民情,顺民心,顺民意,为民谋福利,就是面向群众最深刻而又简朴的内涵。

李培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这一为民谋取福利的法宝,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身边的人。

▲指挥部的领导干部

1975年1月10日至12日,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竣工验收移交工作开始。经请示省委同意,由呼育之、李培福、陈大德、丁永安、范云谱等十六位同志组成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委员会,邀请了有关单位的代表一百六十五人,于1975年1月10日至12日,听取和审查了工程指挥部对一期工程的竣工验收报告,对工程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竣工验收。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景泰川电灌一期工程,经过三年的实际运行,工程质量良好,设备运行正常,符合设计要求,达到验收标准,每秒可提水十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三十万亩。验收委员会于1975年1月12日决定:同意正式验收,全面交付生产使用。景电工程指挥部关于景泰川电力提灌第一期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专业竣工报告、竣工图纸等,作为竣工验收全面交付生产使用的依据,办理了交接手续。

李培福舒心地叹口气,一期工程,终于结束了,在自己的从政生涯中,总算对党、对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让李培福感慨万分的事情。

很多人都知道,移交了工程,就意味着李培福要离开景泰川了。其实,实情也是如此,省上已经多次催促李培福回兰州,但李培福迟迟没有动身。有一天,喜泉公社小甘沟生产队给李培福送来一百斤和尚头面粉,李培福也最爱吃这种很筋道的面粉。一百斤面粉,表达了社员们对李培福带领水利大军建成景电工程,为民造福的感谢之情。来人表达了这个意思,由衷地说:“老汉,没有您,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日子。”

李培福连连拒绝:“这是党和人民的功劳,你们不能这样呀。”但是,送面的人把面放下就跑了。

第二天,李培福给了张发明一百斤粮票、二十元钱,叫他乘坐班车到小甘沟生产队,如数把粮票和钱交给队上。张发明只好前往这个生产队,放下了钱和粮票,表示了谢意并转达了李培福的嘱咐。生产队长觉得很不好意思,搓着手连连感叹,这是做什么呀,这是我们社员的一点心意,也不能表达吗?没有李老汉,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日子呀……

闻讯赶来的社员们唏嘘不已,他们请张发明代全队社员向李培福问好,祝愿李老汉身体健康,有机会了,就来村里吃碗拉条子……社员们的真情实意,让张发明眼窝一热,差点流出了泪水……

*在完工的一泵站,李培福长时间地凝视黄河。

回去后,张发明如实向李培福讲述了当时的情景,他发现,李培福拄着拐杖的双手在微微颤抖。

是呀,今天的景泰川,已经不是过去的景泰川了,景泰川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景泰川利用黄河的水力资源提供的廉价电力,将黄河水抽上高塬,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一期工程建成后,安置了贫困山区的移民五万八千人,建立了占地六万多亩的一条山国营农场和占地七万多亩的七十多个在兰厂矿企业、部队农场,安置了一万多名职工家属就业。

工程施工的五年中,共修斗渠、农渠两千多公里,使田间工程配套;平田整地三十万亩,植树造林四百多万株,而且为甘肃省培养出一支专业配套的水利水电施工队伍,这些人,独当一面,走向更多的水利建设工地,姜作孝等人,后来都受命参加引大工程的建设……

1975年秋季的一天,李培福冠心病突然发作,他不得不离别火热的景泰川,离开朝夕相处的战友们,乘坐由省委专门为他调来的专列火车,前往兰州。站台上,面对为他送行的数百名干部、群众,热泪盈眶的李培福再次说了声:“你们都回去吧!我还会来的,二期工程还等着我呢。”

火车长鸣一声,徐徐驶出了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