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魂兮归来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由景电一期工程、景电二期工程、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简称民调工程)三部分组成,其中景电一期是一个独立的供水系统,景电二期和民勤调水工程共用一个提水系统。
李培福生前的牵挂,景电二期工程得以完成;李培福生前尚不知道的景电民调工程,为这个跨世纪的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矗立在黄河边的一二期泵站
整个景电工程设计提水流量28.56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兴建泵站43座,最高扬程713米,设计年提水量4.75亿立方米。景泰、古浪两县有了稳固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民勤干旱缺水的状况得到了改善。景电工程安置甘肃、内蒙古两省区的景泰、古浪、东乡、永靖、会宁、天祝、左旗等7县(旗)移民32万多人,绝大部分农户当年耕种,当年受益,当年解决温饱。景电灌区现有树木3600万株,近百万亩的灌区与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形成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绿色屏障,有效地抵御了风沙,保护了生态环境,使灌区小气候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整个灌区,建成的干、支、斗渠共有1391条,长2422公里。2322公里长的干、支渠,如动力强劲的血管,遍布总面积1496平方公里的地方,呵护着197万亩土地,浇灌着142.40万亩肥沃的土地。
一百多万亩土地,五十多万人口,三代人的命运就此得到改变。
2015年初,我在北京拜访了九十多岁的钱正英老人。一提到甘肃,提到景电工程,钱老的情绪明显激动起来,岁月已经让她无法用语言再现过去的辉煌,而她激动的神色却分明在讲述当年的故事……
居住在北京的姜作孝,1990年从引大管理局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随后定居北京。我和老人聊起过去的岁月,老人的激动显而易见。他似乎想知道每一个自己熟悉的景电人的情况,当得知张发明老人还居住在平房时,姜作孝的眼睛湿润了,他说,都是自己的错,当时分房子的时候也没有给他留套房子。白发苍苍的老人刘桂芬,拄着拐杖走来走去,她一遍遍讲述当年洪镒给自己两块豆腐的事,老人说:“我再没吃过那么香的豆腐了……”
八十一岁的李士元在北京的家里养病,乐观的老人一见面就和我开玩笑。而达慧中老人身体好多了,家里家外都是她在操心劳作。她打开电脑,让我看马四辈、马占青父子俩来北京看他们时拍的照片。来自景泰的每一件礼物,老人都拍了照片,独坐的时候,就会一张张翻阅。达慧中老人快人快语,她讲述当年所经历的一切,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她都会开心地大笑……
如今,两位老人虽然定居北京,但所享受的医保等社会福利,仍然是甘肃的标准。提到这一点,达慧中的脸上有点凄然,她说,每个月,李士元都要两千多元的医药费……
*笑称自己是“八〇”后的杨玉朋在弹奏钢琴。
居住在杭州的杨玉朋老人,和她电话取得联系之后,约定在某天晚上,电话畅聊了一个多小时。黄中理老人已经不在世了,杨玉朋老人偶尔去国外在儿子身边住住,而后回到女儿身边安度晚年。过去的回忆,一件件都沉淀在老人的心中。她说,当年因为工作出色,自己被评为甘肃省的“三八红旗手”,梁淑凤劝她走仕途,但她认定自己“是做业务的料”,和丈夫黄中理一起回到了杭州……
从白银市政法委书记位置上退休后的罗文深,现居上海,我和老人几次电话联系后,终于在白银他的家中见面。老人准备了许多资料,也想起了很多往事,他让我摸他额头上留下的伤痕,我认真摸了摸,果然摸到一个硬核。他说,这就是当年李培福老人和自己开玩笑留下的纪念品。罗文深老人很严谨,他纠正了很多误传的地方,也回忆起许多让自己难以忘记的经历。他说,那个时候,他住在李培福的隔壁,每天早上都在一起吃饭,一碗油泼辣子,一个四两的馒头,“你能想象吗?这就是一个副省长的早餐……”说到这里,罗文深双眼涌满泪水,哽咽得再也说不下去了。
陈可言舒心地叹了口气。他突然觉得,自己一生中,最完美的事业就是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了。同时他也怅然,人的一生,原来是如此短暂,一个人,一生能干一件比较完美的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退休在家,但是,他的心还是留在了过去,留在了工地上。很多的回忆,在无数个夕阳西下的瞬间,都会一股脑儿涌到眼前。
退休后的陈可言,梦中的情景,总是指挥部的院子,每次从梦中醒来,他都感慨不已:自己的魂,已经永远留在景泰川了。
在一泵站,为国务院三西农业建设项目建了附有雕塑,并建有由宋平题写的“建设景电为民造福”标志。从泰安选购来的五块假山石,刻有赵朴初提写的“中华之最”、钱正英考察后从北京寄来的“扬黄工程大有可为”等题词,陈可言写的“梦之圆”,“圆”字是李恒心思考后改写的,有圆满之意,意即景泰、古浪老百姓圆了浇灌黄河水的梦。
陈可言主导,指挥部机关院内种植了四块草坪,在喷水池中加装了喷水头和三个雕塑圈。在南侧墙内培育了沙生植物园,从民勤、酒泉移栽了誉称“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的胡杨树等。
*陈可言陪同世界粮农组织官员视察电力提灌工程。
耐人寻味的是指挥部办公楼前喷水池中的三个圈雕塑,各圈面积是按照一期、二期和全灌区的大致面积比例设计的,本意是代表古浪、景泰在管理局管理下,团结用水。来人都询问它的含义,有的同志还赋予其各有千秋的含义。地方上的同志说三个圈代表古浪、景泰和管理局;“三西”的同志说圆圈代表钱,这是纪念“三西”扶贫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最有意思的是时任水利厅厅长王钟浩看了之后说:“这是陈可言设的圈套,让我往里钻的。”
陈可言知道,王钟浩这样说是有缘由的,开工时为了占住原来的这块试验地作为指挥部机关用地,当时设计工作很紧张,全部按照平房编制了概算。工程开始后,陈可言想城里人都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都没有人愿意来这里参加施工,以后如何留住人才,管理好这么一个大型灌区呢?应当修改设计,但王厅长没有同意。陈可言就想了个办法,由建设、设计、管理三单位,签署了一个协议,盖楼房不增加投资。然后就盖起了办公楼、家属楼。
景电的办公楼成了景泰县的第一栋楼。后来王厅长又到工地,不仅看了工程,也看了办公楼、宿舍楼,连说不错。接着陈可言就说,既然厅长同意了,就把概算改一改吧!最后,王厅长不得不同意了。他说的圈套,大概就是说陈可言先斩后奏的意思。
然而,陈可言知道,仅有这些雕塑,远远不能代表景电工程内在的灵魂和力量。这种围绕景电工程的水文化表达,总感觉缺少一种至关重要的东西。
*上图:矗立在泵站旁的雕塑。
下图:寓意深刻的雕塑:每一滴河水来之不易,每一滴河水都是生命的希望。
1983年,时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李培福病逝后,有很多人就建议,鉴于李培福在景电一期工程建设中的贡献,应该立碑或者塑像纪念。在那时为个人立碑塑像,限定非常严格。有的人说,给个人立碑我们还没有这个先例,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局限性,此事就搁置下来。到了90年代,曾经参加景电一期工程建设的一些老同志,遇有聚会的场合,不断重提为李培福立碑塑像的建议。这时参加景电一期工程建设在位的老同志已经不多了,只有陈可言同志还在景电工程二期指挥部主持工作。想到这些,陈可言眼前一亮,围绕景电工程的水文化,怎么能缺少李培福这么重要的一块内容?他的追求,他的奉献,他的坚持,不正是这项工程乃至这一代人身上所蕴含的优良品质和高贵灵魂吗?不正是面向群众,为了群众呕心沥血的最好阐释吗?
陈可言为此兴奋不已,按组织程序,他正式提交了为李培福立碑塑像的报告,并得到了批准。在哪里制作李培福的塑像呢?陈可言想到了姜作孝。这时,姜作孝已离休在京,他欣喜地接受了陈可言的委托。
姜作孝找到北京鼓楼附近的一家工艺美术厂。他对铜像雕塑看得比较简单,但一接触就感到程序非常复杂。首先是要交被塑像者的工作、生活的各种影像资料,这是始料不及的。姜作孝原以为有一张半身相片就可以了,但制作厂家要求要各个时期各种场合正面、侧面的照片,越多越好。李培福所处的时代,哪有如此便利的照相条件?姜作孝费了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一二十张照片,但雕塑作者还嫌不够。他批评姜作孝:雕塑不是临摹画像,是创作!姜作孝苦笑着告诉作者:“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
进入制作流程,做出了石膏模型,厂家通知姜作孝审查大样。当他坐在石膏像前,有点犯懵了,石膏像和本人的差距较大,但让他提出意见,却又说不出。不像,哪里不像?是鼻子不像还是眼睛不像,又是如何的不像法?问题太抽象,太专业。因为修改只有在石膏模型阶段,一旦浇注就无法更改了。
姜作孝寝食难安,自感责任重大,只好请陈可言、李恒心两位来京审查了一次。三个人都无法定夺,商量之后,又请李培福的女儿李冬燕和女婿白继中、女儿李小红和女婿小谢做了最后的审查认定,才算完成了任务。
1994年11月12日上午9时,在景色宜人、干净整洁的景电工程指挥部大院里,举行了庄重的李培福塑像揭幕仪式。
李培福,最能代表景电工程内涵的老人的青铜雕像,在这里安家。来自各单位、团体的人员及李培福的亲属、家乡代表和当地干部群众、少年儿童数千人,怀着虔诚之心,向李培福的铜像三鞠躬,并敬献了花篮。
李培福的铜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老人慈祥而朴实的神态,定格成了永恒。铜像下边书写着:李培福同志在景电一期工程建设中作出了卓越贡献。甘肃省景电工程指挥部、景泰县人民政府、古浪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11月共同为他在景泰灌区竖立纪念碑和半身铜像。
陈可言退休后,有人曾问他景电工程建设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他深思了许多天。思来想去,只觉得没有什么秘诀。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领导。“文革”期间的领导敢于负责,尤其重要。要了解世界先进技术。要有自信心,遇到前人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然,如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的试制、远距离多级泵站的计算机控制等,只要依靠科技进步,博采众长,随时总结经验,没有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当然自己也要有长时间吃苦和奋斗的精神。
西下的夕阳,洒满陈可言的记忆,这些记忆,似乎燃烧起来,闪烁着红彤彤的光彩。
一项伟大的工程矗立在大地上,这项工程的精神和灵魂,也同样需要一个家园,同样需要人们的缅怀和回味。2005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景电工程纪念园开始动工修建。纪念园位于景电一期工程总干渠四号隧洞出口南侧的塘沙湾笔架山下,占地面积一百六十亩。由甘肃泓文设计院设计,省景电管理局建设。
一进大门,六百多平方米的广场上,矗立着八根高大的石雕龙柱,象征着景电一、二期工程八条输水管道,如八龙腾飞,润泽一百多万亩土地,呈现出了粮丰林茂、瓜果飘香、高楼林立、兴旺发展的壮观美景。
在纪念园广场东侧,建有展览大厅,里面布置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水利部、省委、省政府领导及专家、学者视察景电工程的实况照片,安放着已故的甘肃省原副省长、景电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培福的半身铜像,展出了景电建设者和管理者艰苦奋斗、大干巧干、运行检修、更新设备的模型和图片。
景电工程,已经成为一笔丰硕的精神遗产,永远驻留在这片沃土上。
2006年10月13日下午,景电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高太阳和景电一期工程指挥部原办事组副组长、景电管理局原筹备处处长马金贵,景电一期工程指挥部原办事组秘书、省水电工程局三处副处长沈秀林等人,前往兰州接回已故的甘肃省原副省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景电工程总指挥李培福的灵柩。
10月14日早上5点,一行人簇拥着李培福的骨灰盒从兰州启程,一路顺利来到景泰县境内。早上8点,等候多时的警车开道,欢迎李培福回到他曾为之奋斗过的地方。
李培福回来了,他在去世二十多年之后,又回到了景泰川,这里,是他栖息灵魂的家园呀。
上午8时10分,护送李培福英灵之车到达条山镇水源村时,等候在那里的景电职工及群众,燃放鞭炮,灵车在弥漫的烟雾中缓缓前行。
8时30分,护送李培福的灵车,到达景电工程纪念园。有关领导、各方代表及群众,列队迎接,并进行了李培福及夫人刘波的骨灰安放仪式。
*展览馆,保存了景电工程走过的每一步。
景电工程管理局、省水电工程局、省水电设计院、景泰县四大班子、条山农工商集团等单位代表向李培福的陵墓敬献了花篮。
阳光明媚,彩旗飘扬,炮声隆隆,锣鼓阵阵。10月14日上午9时,举行景电工程纪念园开园揭牌暨李培福陵墓揭碑仪式。景电老领导陈可言、姜作孝、马兆麟、郑宝宿为纪念园揭牌;景电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贾德治和景泰县委书记张明泰为李培福陵墓揭碑。
在揭幕仪式上,姜作孝代表罗文深等所有的老同志,做了一次精彩的发言:
今天,是我们所有参加过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建设的同志们,盼望已久的景电工程纪念园落成、李培福同志墓碑揭幕的日子。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庆贺的日子。景电工程纪念园这项工程在景电管理局的主持下,得到了省水利厅和中共景泰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支持,经过了两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纪念园的建成揭幕,标志着我们将永远不能忘记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这段艰苦奋斗的光辉建设历史,标志着我们将满怀胜利的信心把景泰川建设得更加美好的决心。纪念园将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景泰川的大地上,它将是一座水利建设的丰碑傲然屹立在黄河之滨,祁连山下。它象征着我们对景泰川光辉建设历史的怀念,它象征着我们对景泰川美好未来的向往。纪念园是一个水利文化的象征,它是团结奋斗的象征,是美好未来的象征。在纪念园建成揭幕的此时此刻,我们曾经参加过景电工程建设的,已经离退休的老人们,看到了此情此景,我们格外的高兴。这里,我谨代表曾经在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工作过,已经休息的,我们倍受尊敬的老领导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贺建山同志,和部分老同志,向主持建设纪念园的景电管理局,表示祝贺和感谢。
看着欢乐的人群,陈可言长出了一口气。景电工程,因为这个老人的到来,至此才算圆满。这是一座丰碑,将会和这个工程一样,永远驻留在人们的心中。这是力量的源泉,任何人,都能从这里汲取精神的力量得以前行。
面向群众,只有面向群众,群众才会永远记得,永远缅怀。
颐养天年的陈可言,有时间有机会,就和夫人梁淑凤一起,到景电工程去转转,看看工程,看看沉睡在纪念园的老领导。对这个工程,他不再说什么,每当有人问起当年的建设情况和工程质量,陈可言总会想起国际友人的评价。
1996年7月6日至15日,WFP驻华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张火生先生及中欧农技中心宗会来先生,在省水利厅外事处领导的陪同下,对WFP中国3355-景泰川农业灌溉发展项目进行竣工检查验收。
正如陈可言所言,景电工程,在得到世界粮农组织项目援助的同时,也走向了世界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世界粮农组织官员考察沙漠植物生长情况。
检查结束后,粮农组织的官员与省、县项目指挥部同志进行了座谈。张火生先生说:“经过近几天的考察,我认为3355项目搞得很好,是农业部的优秀项目,符合WFP援助宗旨。WFP的宗旨是尽快使受益农民脱贫,项目搞得很成功。有WFP的援助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乌巴达亚先生曾对我说,这个项目是人间奇迹,项目把荒滩变成良田,这个奇迹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项目区人均产粮四百多公斤,人均纯收入七百多元,田间林网化,多种经营综合发展,从农民的衣着就能看出来,家家户户都有粮食节余,今年粮食长势比两年前好得多。”
张火生接着评价:“从社会效益看,一是解决了11.55万移民搬迁,社会安定,移民实现了从贫困到人间天堂的飞跃。学校和卫生所建设得都很成功。入学率由项目前的87%提高到98%,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二是人畜饮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给农民提供了很多方便,妇女通过参加劳动,提高了自身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三是通过项目的执行,锻炼了一大批工程建设和管理人才,他们都能独立工作,为项目后期管理打下了基础。四是通过项目的实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密切了政府和农民的关系。五是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六是生态效益比较显著,森林覆盖率提高11%,降水量增加,风沙减少,农田林网化,保护生态平衡,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七是项目持续性,去年成立了工程管理局,项目工程管理维护有了保证。适当收取水费,维持正常运行,各级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推广。项目之后十年中,WFP要进行项目后期评估、项目监测评价工作,一定要做好。”
1997年9月27日至29日,由澳大利亚、喀麦隆、加拿大、智利、古巴、意大利、韩国、美国等八国代表组成的WFP执行局代表访华考察团,在WFP驻华代表处主任艾尔丝·拉森女士和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李小芬等的陪同下,对3355项目进行了考察。
考察团一行,听取了省指挥部关于景电工程概况和3355项目实施情况的介绍,现场考察了总干一泵站、总干二十四号渡槽、总干分水闸、工程调度中心、第五水管所,和项目区田间工程、造林、盐碱地治理情况,访问了项目区杨柳村、曾家井村移民户、学校和项目区外古浪县裴家营乡新城村贫困户等。28日晚在景泰宾馆观看了3355项目省指挥部和工程管理局职工编排的文艺节目。
考察结束后,考察团与省、县项目指挥部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各成员国代表一致认为“3355项目执行得很好”。
*大河西流,流经之处,是生命是希望的田野。
加拿大国际开发署人道主义援助局副局长麦克尔·丽维丝克女士说:“大家都知道,加拿大是对中国进行开发性项目的主要捐赠国,我们在中国看到项目能执行得这样好,我感到特别高兴,我们支持中国的开发性项目,目的是消除贫困,妇女能够积极参加,这是我们的原则。经验表明,进行开发性项目援助有很大的风险,过去我们对在一些非洲国家进行开发性项目援助已经失去了信心,中国政府执行开发性项目很成功,这就是我回到加拿大向政府传达的一个信息。”
古巴驻罗马大使胡安·N.桑切斯说:“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感到了WFP的重要性,也有机会感到这些项目的作用。我们到项目区来看大人的脸,小孩的脸,从他们脸上,看到他们生活得很幸福。我看到我们的投入成绩很大,我感到很高兴。”
智利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莫德莱诺·罗杰斯先生说:“我们在这里看到中国执行开发性项目很成功,也看到了在中国继续开发性项目援助的重要性。我认为我们在中国的投入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这个项目是人间奇迹!”——没有比这更高的评价了。是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确是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