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泼辣子带来的启发

油泼辣子带来的启发

红水乡骆驼水村十七岁的姑娘王秀明,跟随红水营来到一期工地,从一泵站开始,在工地干了三年。因为家里姊妹九个,妈妈又有病,排行老三的王秀明从小就做家务,并做的一手好饭。在工地上,她主要的任务就是做饭。

李培福是个闲不住的人,工地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像建设学校之类的后勤工作,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搂草打兔子,捎带着就行。八号渡槽开始施工后,李培福每天都要去。

王秀明所在的红水营营部的厨房,在工地的半山腰。每天她会看到李培福的小车停在山脚下,李培福就会拄着拐杖慢慢往山上爬。这是一座很高的山,等爬到山上,弄得一身都是泥土,显得邋里邋遢的,一点儿都不像个当官的样子。

王秀明觉得这个老汉很难缠,什么都管,到工地上,什么沙子没洗干净,水泥没有放好,有人干活不用心……说起来就能说上大半天。这一天,他在工地上转了一圈,红水营的营长张臣万让人捎来信:李省长要在这里吃中午饭。

王秀明开始和面做拉条子。她知道哈数,这些天李省长一直在这儿吃,但是省长也不行,限量,一人只有一盘,每次都是营长陪,连他的司机也没资格吃这个饭,因为没有面。一个茄子,两个辣椒,因为没有油,几乎是煮熟的。菜很少,没办法装碟子,王秀明只能在拉条子上面挖上一两勺子菜,尽可能给李培福挖多一些。王秀明已经知道李培福的口味了,他爱吃辣椒,每次都把油泼辣子调得多多的,红红的,吃得头上冒汗。

这一天,李培福看起来兴致很高,他对王秀明说:“你的拉条子做得很好吃呀。等黄河水上来了,顿顿都吃这么好吃的拉条子。”

王秀明每次看他吃,都在旁边咽口水,心想什么时候也能这么吃一顿,那该多过瘾呀。可是她知道,交给她的白面,那是用秤称过的,少了一两,你就做不出这个饭来。

李培福吃完面,点了一支烟,舒心地呼了口气。他像突然想起了什么,给张营长安顿:“那个肚子疼的民工,要抓紧看病,不敢耽搁了。”

王秀明脱口而出:“高大夫就在工地呢,让她去看,保准就好了。”

李培福一愣,看看她又看看张营长:“哪个高大夫?”

张营长吞下最后一嘴面,急忙回答:“也是我们红水营的民工,不,她是来我们红水公社劳动锻炼的医生,这次也一道来工地,万一有个什么摔伤头痛的,也好治疗。”

李培福来了兴趣:“你这个张营长,很会来事呀。还有专门的随队医生。好,不错,不错。可要好好善待这个高大夫,不敢委屈了人家,什么劳动锻炼,分明就是来贡献力量的嘛。”

这个高大夫和王秀明已经在工地住了一年了。王秀明只知道她是从北京来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红水公社当医生。高大夫戴一副眼镜,镜片像瓶底,度数很高,她的视力很不好,走路高一脚低一脚的。但是人很好。高大夫很少说话,一期工程开始时,就被调到了红水营,担任随队医生。每天都背着一个药箱在工地上来来去去,有人受伤了,就赶紧去包扎。每天晚上,只要王秀明一回到地窝子,她就用一根铁棒子顶在门后。

高大夫很爱看书,一有闲的时间,就抱着书看,从不和别人说三道四。岁数小的王秀明也不问她什么。有的时候,她会收到一小袋炒面。那个炒面是用黄豆等杂粮做的,闻着很香。有一次,她给王秀明尝了一小口,王秀明感到自己从来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炒面。

没想到,王秀明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李培福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所有的医生都到工地去,在一线为施工者服务,争取让每一个伤病员在最快的时间里得到治疗。

李培福对医疗卫生工作者提出了要面向生产一线,为一线生产服务的要求。为响应指挥部的号召,景电指挥部医院除留一部分人员驻守在芦阳外,大部分医务人员都分散在从黄河岸边的沿寺、一泵站到一条山的各个施工点上。从兰州医学院毕业来了不久的医生陈宝强,就这样来到了施工地点。

哪里有施工点,哪里就有了医疗点。荒野中的各医疗点上,有的医务人员只能住在地窝子和帐篷里,有的医务室连桌子、凳子都没有,也没有放药的架子,医疗器械很简单,只有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表,再就是一个简单的缝合包和几支针管。器具需要消毒,但没有消毒锅,就用饭盒煮,蒸锅蒸。很多医疗点也没有检查床,伤病员来了,就躺在医务人员的床上做检查,包扎缝合伤口。但这样一来,因陋就简的条件,倒也保证了工地上医疗工作的需要。

这些医护人员,大都是从北京月坛医院来到甘肃的,他们中的一半到了靖远,一半到了景电指挥部,1970年在芦阳,随后又到了条山。他们的到来,成了当地的盛事,医护人员不仅仅是为工程服务,景泰、古浪,还有内蒙古的老百姓,因为他们的到来,减少了许多痛苦,也有很多人,因为他们的救助而重获生命。

工程建设初期,职工、家属、民工中伤病员较多,而当时医务人员又很少,卫生工作基本上处在一个无医无药的困境之中,迫切需要增加大量的医务人员,建立较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培福从1970年初开始,想方设法调集了以北京月坛医院支援甘肃建设的部分医务人员为骨干,再加上从兰州医学院应届毕业生中调配的大学生以及陆续从兰州、昌马、农垦等地抽调的医务人员,大约七十人组建了当时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指挥部医院”,负责施工队伍的医疗卫生工作。

*新修建的医院成了建设者和当地老乡寻医问药的好地方。

数量如此多的医疗行业精英,都源自一场运动。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同他的保健医生谈话时,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指示卫生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民服务,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一无医二无药的困境,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因为这一指示是6月26日发出的,因此又被称为“六二六指示”。指示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月坛医院的大夫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远离京城,来到荒凉的大西北,在指挥部的院子里安营扎寨,成立了临时医务所。

当时,以后成为这个医院院长的陈宝强在二泵站附近的现场指挥所所在的山沟里的医疗点上工作过一段时间,住的是干打垒的房子,由于窗户很小,白天也开着灯,不然就没法处理病人。

这些年轻的医护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民工们一样,因为理想,因为需要,在认真地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陈宝强就是其中的一个。有的施工点离医疗点较远,又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穿上白大褂,背上出诊箱,他步行去工地,来回十几里路,一天一趟,很少有间断的时候。

寂静的山路上,只有他自己踢踢踏踏的脚步声,不时掠过的山鸟,就是他的陪伴了。有时碰上拉材料的汽车带上一程,那就是最开心的事了。有时在晚上也睡不上个囫囵觉,经常有人来叫他出夜诊。在一期工程建设中,不知是什么原因,当时在二泵站施工的女民工中,常有发“癔症”的。发作时要么大哭大闹,要么一言不发,呆坐在床上,谁问都不说话。这种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鬼魂附体的症状,常常令人毛骨悚然。遇到这种情况,陈宝强总是随叫随到,一边给病人治疗,一边从精神上安慰病人,直到病人安静睡下才会离开。有时一晚上叫几次,也从不嫌烦。工地上的民工都很惊讶:这个年轻的娃娃,胆子咋就这么大呢?

精湛的医术,热心的服务,让一切都成为可能。有的点上的医务人员还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了一般情况下只有在正规医院中才能开展的工作,像骨折的处理,接生、手术等等。一泵站的医务人员正是由于开展了很多较为复杂的医疗治疗,他们的医术不仅在施工队伍中有影响,就连五佛的老乡们也常有人来找他们看病。更多的时候,在一些重点施工的工点,有他们日夜守护在工地上,随时做好救治伤病员的准备,给了施工人员踏实的感觉,工作更加积极投入。

李培福虽然忙于工程,却时时把职工的生活挂在心上。他力排众议,坚持一边抓生产,一边抓生活,为大家盖起了职工宿舍,治坡又治窝,许多职工从老乡家简陋的土屋里搬到条山职工住宅区,过上了稍微像样儿一点的生活。

有学上,看病有医院,住房有了改善,正在进行的工程,在不知不觉中给了人们对未来生活更加美好的向往。

服务站、菜铺子,陆陆续续在李培福的张罗下出现在施工者的身边,一个小社会慢慢显露出规模。职工有了菜吃,孩子们有了牛奶喝。菜铺子的货架上堆满了菜,旁边还有许多肉类的熟食品,职工们进进出出地买菜,真像过节一样。

每当这个时候,李培福就拄着拐棍乐呵呵地站在一边瞧着,那眼神真像老父亲看着自己的儿女。眼前的画面,也许就是他在心里酝酿已久的追求,实现后的喜悦,化为一种踏实的满足。从此,李培福只要有时间,就常常到菜铺子转悠。菜铺子的菜断了档,过一阵子又堆满了菜,什么有,什么没有了,什么东西卖得快……通过菜铺子,李培福准确地把住了职工生活的脉搏。

沈秀林因为经常跟随李培福出去,更清楚李培福在这期间的努力和付出。困难时期,李培福动用自己的关系,想方设法丰富职工的菜篮子,丰富菜铺子。他从青海、兰州等地,调运肉食品,从甘南调来羊下水,给职工改善生活。宽沟农场的小麦虽然不是太多,但总算能补贴一下职工生活。1970年又在白墩子办农场,打了水井,开耕荒地一千多亩……

看似粗枝大叶的李培福,其实心很细,对此,达慧中夫妻两个深有体会。在景泰,因为物资匮乏,他们回族职工的生活比其他职工更苦,除了冬季可以吃到一些羊肉外,一年中足有八九个月没有肉吃。有一年快过春节了,有人敲门,达慧中打开屋门,原来是李培福的通讯员提着几斤牛肉,说:“这是李主任从兰州专门给你们买的牛肉,你们就放心吃吧!”李士元和达慧中站在门口,竟不知说什么才好。

工程如此紧张,李培福的脑子里要装多少事啊,竟还牵挂着一名回族工程技术人员的生活……

后来农场建立起来,养了不少羊,到了节日就专门给回族职工宰羊。每次分羊肉,李老汉见到达慧中总要问分到羊肉没有。若是说还没有分到,过几天他见了达慧中,准得还要再问一问分到了没有,分了几斤。如果有空,李培福就和达慧中聊一会,问她羊肉怎么做着吃才香,并且把他做羊肉的方法告诉达慧中,让她试试好吃不。

李培福经常在街上转悠,看到当地老乡聚在一起,边晒太阳边聊天,他总要走过去凑凑热闹,他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很快融入其间。有一次,达慧中房东的岳母病情严重,家人都为老人准备后事了,李培福听说了,立刻派月坛医院的医生去为老人看病,老人竟然转危为安,不久痊愈了,又坐在墙根下晒太阳了。老人逢人就说,这个李老汉,还会掐算人的生死呢。

▲参加劳动生产的女职工们

工程按照计划稳步推进,生活在继续。李士元每个星期回一趟家,虽然是借住的农家小房子,但毕竟是他栖息身体和灵魂的温馨之地。一回家,他就要找马占青等人好好聊聊。妻子达慧中总会想方设法改善一下生活。每当李士元回家,达慧中就会买上一些鸡蛋、胡萝卜之类的,炒个菜,算有点儿油水。到星期一早上,达慧中又想办法给李士元满满地装上一饭盒烩菜,里边有黄豆、胡萝卜、鸡蛋、豆腐之类的,让李士元带到工地上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