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得好才能用得好

管得好才能用得好

陈可言知道,随着民调工程的开工建设并稳步推进,自己也将退休在家。为了进一步管理好这个工程,1996年,也就是陈可言退休的前一年,根据省上的安排,由他带队去美国参加田间工程培训班。这个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如何管理使用这么大的水利工程?

美国水资源委员会负责人很认真,安排他们先参加学习班,考察题目由他们自己选定。陈可言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同意了他提出的考察美国灌区的计算机监控技术。美方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陈可言带领大家参观了亚利桑那等大型灌区、埃德蒙顿扬水站以及胡佛水电站等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亚利桑那灌区的计算机监控技术,可算是让他们大开眼界。和景电一期工程同时期建设的埃德蒙顿扬水站,一级提水扬程就是六百米!震撼之余,陈可言深深认识到,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次考察,树立了他对景电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工作目标。

回国后,总结美国灌区的计算机监控技术经验,使陈可言对梯级泵站工程控制心中有了数,也为景电灌区实施计算机监控奠定了基础。

1996年的一天,陈可言偶然从电视上看到一幅巨大的邓小平画像,说是计算机喷涂的。这个镜头使陈可言大受启迪,他就想到用此技术为工程调度中心制作大型显示屏幕的可能性。省景电工程指挥部与甘肃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北京大学共同合作,率先在国内大型水利工程管理行业研制成功了计算机喷涂大型调度显示屏。经过三年的努力,景电率先研制成功计算机喷涂调度大屏幕。现在,泵站设置、闸口位置以及供变电系统和受益区域,都可以在这个大屏幕上显示得清清楚楚。同时由计算机监控,不定期显示四百多个开关信号,一百多组工程运行数据,监视灌区的机电设备、电网送变电状态、机组运行状态、前池水位以及各渠道输水流量等,减少了前池溢水和开停机次数,优化了渠道配水调度。

景电二期工程在国内尚无先例的情况下,对相距七十公里的总干渠十三级泵站、一百三十台机组的庞大工程体系实现了远距离、多梯级、多机组计算机监控,极大地提高了灌区自动化管理水平,也是一种重大的创造。同时,陈可言与省水利科学院共同开发建立了灌区用水信息管理决策系统,为合理用水、量化管理提供了科学手段,提高了灌区用水管理水平。

当年钱正英部长和众多专家的担心:如此大的工程,能否管理好,能否用得起,能否发挥正常的效益?如今,站在景电管理局高3.3米、宽9.6米的大屏幕前,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震撼。这块经陈可言倡议,经历届管理局领导努力而完善的大屏,凝聚了景电人用高科技追求精细化管理的心血。屏幕上景电一、二期工程总体平面图一目了然,渠道、泵站、主要渠系建筑物及灌区范围,用不同深浅颜色、不同图例、不同粗细线条标注在屏幕上,且在图外和线条后面布置了发光体,用来显示正在运行的泵站和渠段。

在这个时候,景电人似乎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当年钱部长的担忧:迄今为止,景电有1391条输水管道,累计长达2422公里。截至2015年底,景电累计提水119.1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110万亩,灌区产粮84.38亿公斤、经济作物32.17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67.93亿元,是工程建设总投资的19.62倍。昔日苦瘠甲天下的亘古荒原变成了绿树成荫、粮丰林茂、瓜果飘香的米粮川,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有效阻止了腾格里沙漠南侵,成为祖国北部的生态屏障。景电上水前后,当地年平均降水量由185毫米增到201.6毫米,相对湿度由46%增到47%,平均风速由3.5米/秒降到2.4米/秒,八级以上大风天数由29天减为16.7天,年蒸发量由3390毫米降到2361毫米,灌区小气候得到明显改善。

数据展示出来的成绩是令人骄傲而欣慰的。按照现代企业发展的理念,管理是否有效,是这个工程能否发挥效益的关键。

四十多年来,景电管理局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视工程建管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依靠科技,不断探索,深入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建管经验。2001年,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景电视察时,高度评价了景电工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他说:“景电的信息自动化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我很少打高分,今天给景电打高分,我看国际先进水平也不过如此。”

面对如此之高的评价,时任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局长赵建林深有感触。在他的心里,已经牢牢印上了景电精神的烙印。这个工程,在矗立起工程本身的同时,也矗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这座丰碑就是“景电精神”。

赵建林说,为了提高工程现代化运行水平,景电工程从建设之初,就注重了科学管理问题。先后投资约八百九十万元,建成了景电通信专网。1987年10月,景电二期总干渠一至七泵站建成上水,通信部分投入使用。1990年10月,总干渠十三座泵站全线通水,通信支网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1995年10月,省景电管理局成立,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开工,灌区灌溉面积扩至近一百万亩。为适应工程建设、管理需要,省景电管理局(指挥部)决定对通信专网进行扩容改造,采用最先进的通信设备,使用光缆传输信息的方案,于2000年完成通信专网改造、扩容设计方案,于2001年10月建成。将原来的微波通信专网改造扩容为一百八十公里光缆传输,一千五百门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一百二十路支线生产调度机,图像监控、数据传输、无线接入网等多种通信手段,建成了一个适应未来发展的、独立的、综合性数字水利通信网,并进入邮电工网,为生产调度、管理指挥和灌区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景电二期工程建设中,由科研、设计、建设等单位共同努力,联合开发研制成功了总干渠十三个泵站的操作运行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了开停机远程控制,泵站级间水量自动平衡,泵站水位、流量、机组温度、转数、故障报警等各种运行参数的远程监测。这个系统从1997年5月起陆续投入运行以来,在提高机组效率、降低年耗电量、优化调度、改善供水响应能力、减少开停机次数、减少弃水、防止和减少事故、提高机组和建筑物安全运行水平、降低运行人员劳动强度等各方面,已明显地表现出优越的技术经济性能。采用集中控制系统,从应用效果看,能更好地满足水泵运行对阀门的要求,可使阀门在动水状态下开关,并能在泵站事故失电状态下自动关闭。与分散控制方式相比,可靠性提高了50%,安全系数达100%,可节约投资10%。因此,它是目前大型扬水工程中,一种较为理想、有推广价值的液控缓闭蝶阀液压控制设备。

提高灌区的精细化管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技术改良和创新。

“管理不是管好已经有的。真正的管理,不仅要根据形势不断改良完善工程在具体使用中的缺陷,更要通过高科技手段不断创新。”赵建林的感悟,就是最好的说明。

根据景电二期工程总干渠各泵站出水液控蝶阀多的特点,省景电工程指挥部借鉴国外对多台水泵阀门进行集中控制的先例,提出了对液控蝶阀进行集中控制的试验研究进而推广应用的课题,并与甘肃工业大学合作进行研究。从1994年初开始设计,至1996年底,经过反复试验,这一新型集控式液压控制系统,终于研制成功。即用一套液压动力站控制多台液控缓闭蝶阀的启闭,取代原单阀单站的控制方式,实现了一站控制多阀的设想,从而减少了动力站数量,提高了备用系数,降低了运行成本,方便了检修维修工作。

对此,水利部兰州勘测设计院设计二处处长杨捷深有感触。当年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改造完善已经迫在眉睫。用新技术更新老旧设备,根据需要做不同的修改修建,是这个工程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动力。

景电二期工程,由于灌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年平均气温8.3℃,极端最高温度37.3℃,极端最低温度-27.3℃,平均日照数2715小时,日照时间、无霜期均长;结冻日期在11月下旬,融冻日期在3月上旬,降雪一般发生在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下旬。这样就为利用太阳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直滩和南干渠一泵站微波站,设计建设为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建筑。这两座微波站的太阳能取暖设施,从使用效果看是成功的。使用中进行了连续测温,直滩微波站测温137天,室温在8℃以上的时数占总采暖的88.1%;南干渠一泵站微波站测温143天,室温在8℃以上的时数为总采暖时数的85%。二十多年居住及设备运行情况表明,除个别特别寒冷天气需增设辅助热源(电热器)外,其余时间采暖保温效果,可基本满足人员居住、设备保温的要求,同时起到了防尘、防污染、清洁环境的作用。

从救命工程到富民工程,再到奔小康,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工程不同的含义和要求。这种要求,无疑又对工程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在高扬程电力提灌灌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工作,为灌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开拓新路,省景电工程指挥部在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地形条件,与甘肃省水利厅水科所、省水管局共同研究,从1991年开始,先后三年,在景电二期灌区建立了自压管道输水灌溉试验示范区,开展了自压管道输水灌溉试验工作。

面对灌区一百多万老百姓奔小康的重任,赵建林深知,多年积累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景电的运行和发展:用水指标严重不足。灌区实需6.3亿立方米水量,却只有4.75亿立方米的指标。工程检维修费用多年落实不到位,缺口巨大,导致工程隐患日益增多。如,2015年景电应落实公益性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1369万元,只到位300万元。资金到位迟缓,工程更新改造进展缓慢。如,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总投资11.68亿元,只到位了3.4196亿元。水费未能按成本收取。景电成本水价为0.3759元/立方米,但只能卖0.33元/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只能是动力。向管理要效益,借助新科技求发展,景电工程走向未来有着美好的愿景:

景电目前正在规划三期工程,拟向石羊河流域输送更多的农业和生态用水。若能获批实施,将可显著改善民勤、金昌等地生态环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七十万亩,可安置各类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三十万,可较好地解决这些地区的扶贫攻坚和易地搬迁问题。

景电人还期盼:一律按基础电价交电费,工程拨款落实到位,增设水利部门扶贫资金……这样可有效提升景电服务于西北发展的能力。

景电管理层决定结合自身优势,在灌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灌渠用于漂流,管道漆成彩色,泵站改为客栈,悬崖开展滑翔,崎岖道路则可发展自行车、摩托车越野赛。新产业、新机制、新前景,当景电文化生态旅游发展起来,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门路就更宽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