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季节
日子在一天天流淌,很快到了瓜果成熟的季节。素有“瓜果之乡”称谓的景泰瓜季很长,从五佛沿寺、芦阳红光、喜泉兴泉到寺滩永泰,按地形由东向西渐次成熟,从6月起,先后持续三个来月。这里有一个乡俗,行人在地头吃瓜不要钱,由了你的性子尽饱吃。在沙地种植的西瓜,汁多味甜,糖分很足,吃完瓜,双手像涂了胶。籽瓜更好吃,黄灿灿的瓜瓤,不仅解渴,而且可以果腹,吃完瓜,留下籽,一分钱也不要。就是掏钱,西瓜、籽瓜也都是几分钱一斤,很便宜,工地上的职工整麻袋地往家里买。籽瓜如果保存得好,还能越冬。春节,元宵节,也能吃到籽瓜。“围着火炉吃籽瓜”,在当地可是真实的生活。
秋天到了,这一天,李培福似乎等了很长时间了。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李培福大声对张发明、沈秀林嚷嚷:“今天我要到宽沟农场去了,去收割我们自己种的粮食,不几天,我们就可以吃到我们自己种的粮食了!”
和李培福一起去的,还有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许多职工、家属。为了保证做到颗粒归仓,李培福事先进行了动员,许多人都到宽沟农场去收获自己的粮食。
说是收割,但和收割的操作很不一样。山里的土地,根本不需要镰刀,没有那么稠密的庄稼,稀稀朗朗的麦秆,根本经不住镰刀割,再加上土地松软,只需要用双手去拔。“拔黄天”,就是当地老百姓所说的收割小麦了。
宽沟农场在山区,离指挥部很远,李培福的先见之明,得到了老天的眷顾,第一次在生荒地种撞田,却不料风调雨顺,给了他们意想不到的收获。五百多亩撞田,摇曳着令人兴奋的麦浪。
李培福和收获大军开进了农场,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开始了抢收小麦的紧张劳动。
成熟的麦子黄澄澄一片,但是走近一看,麦子长得稀疏而参差不齐,有些地方,像疮疤一样,东一枝,西一秆的,看似一大片的麦地,折腾半天也收不了几个麦捆。对于这些从来没有收过黄田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和考验。很多人在拔田时都戴了线手套,但是不一会儿,十个指头都露了出来,有的人灵机一动,用胶布缠在手指上,这样就好了许多。看似松软的土地,稍不注意,坚硬的麦秆就会划破手指,一天下来,双手有一种麻木的感觉。特别是第二天清早醒来,第一个感觉是手指肚胀得弯不过来,全身也变得僵硬。走进麦地,近似艰难地蹲下身子,硬着头皮拔过一阵后,手指和全身就可以伸展自如,疼痛也减轻了许多。
李培福站在麦地边,看着起伏的麦浪,心里有一种踏实的慰藉。省上一些领导,曾毫不客气地批评他身上的小农意识严重。他不否认。每个人生长的环境,都会在他的身体或者心理上,留下挥之不去的烙印。小农意识也好,大局意识不足也罢,肚子吃不饱,仓里没粮食,就是天大的事情。从小挨饥受饿,为了吃饱肚子的颠沛流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无法忘怀的记忆。再说了,当初参加革命的动机,不就是为了让全天下的劳苦大众吃饱肚子吗?都说革命成功了,但是老百姓仍然生活在饥饿之中,作为领导,能就此置之不理吗?在工程筹备阶段,他就想好了这步棋,做了最坏的打算,给工程留了后路。民以食为天,只要有粮食,就有希望,就有盼头呀。
麦子的清香,透过麦壳散发出来。李培福情不自禁地蹲下身子,掐下一支麦穗来。他把麦穗放在手心,两手合在一起轻轻搓动,感觉到麦粒都脱了下来,然后凑近嘴巴,一下下吹去麦壳,一粒粒饱满的麦仁就安静地躺在手心了。李培福一粒粒拨拉过去,然后丢进嘴里,麦子的筋道和香味,充斥在唇齿之间。他扔了拐杖,就势拔起了小麦。别人都是蹲着拔,他是站着提,速度比别人快了许多,不一会儿,几个麦捆子就整齐地摆在了身后。随行人员张大了嘴:“没看出来呀,省长您还是拔粮食的行家呀?”
李培福拍拍手上的土,笑了笑,不说什么。但他在心里一声叹息,老了,再也没有以前的体力了。那会儿在华池搞大生产运动,每年龙口夺食的时候,他都是第一个下地,几乎没有人能和他这个县长比,真是岁月不饶人呀。
*沉甸甸的麦穗让李培福开心不已。
李培福现场的示范,激发了年轻气盛的技术人员们,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拔麦子的竞赛。别看那些细皮嫩肉的女职工,与男人的竞赛,一点都不逊色。技术组的三个人包一大块地,麦垄从东到西足有百米长。一位男同志一马当先,干在前边,达慧中紧随其后。瘦小的达慧中和这位男同志较上了劲,连头也顾不上抬,两手不停地拔,双脚驮着身子有规律地向前移动,松软的土地上留下用脚踏出的一条线。落在后头的那位女同事,有时就忍不住地喊他们:“你们俩倒是慢点啊,我擦鼻子的工夫,你们一下子就蹿出老远。”
达慧中拔到尽头,再转过来接她。等三个人都拔完一趟,走到地头时,顾不得地上的泥和土,躺倒在山坡上,谁也动不了了。
山区的宽沟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一下雨,天气就骤然变冷,秋收的人们穿起皮大衣继续赶进度,有的人冻得鼻涕流下来老长也顾不得擦。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理解什么是龙口夺食。
经过春、夏、秋、冬的劳动,用汗水换来了小麦、莜麦等粮食五万余斤,解决了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口粮不足的困难,调动了他们工作生产的积极性。自办农场的收入,让大家尝到了甜头。第二年,在李培福的倡议下,又抽调技术人员到地下水丰富、土地平整、土质较好的白墩子滩开挖深水井五口,一股股清凉的地下水被抽上来,浇灌着开垦的处女地……
秋收结束,在1970年9月14日,指挥部的领导班子商量了一下,决定召开一个总结会,总结一下一年来的工作,借机给大家鼓鼓劲。李培福在指挥部的总结会上做了讲话,回顾之前的工作,他越讲越兴奋:“我们景泰川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推动了革命和生产的发展。去年年初,在既无人,又无设备的情况下,根据省革委会指示的‘四自’建设方针,组织社会主义大协作,七个月时间,完成了总体规划一百万亩,渠道初步设计和分期开发方案。去年10月15日,采用“三边”建设原则,在积极筹建施工队伍和筹备物资的同时,用‘铁锨、洋镐加双手’的革命精神破土动工。今年以来的生产建设更有起色,广大职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第一泵站草土围堰17天的任务,提前8天完成;第一泵站水下混凝土工程,因受洪水期的限制,我们提出‘大干50天,抢出洪水面,革命加拼命,建设景泰川’,结果50天的任务提前6天完成;一至四泵站通信线路提前7天架通。目前,芦阳渡槽基墩已经建成,槽身基本完成,等待吊装;第二泵站已于9月6日开盘浇注;第三、四泵站基础和渠道开挖已全面铺开……”
回顾过去的成绩,让李培福感到了来自心底的力量,在他眼前,工程的全貌已经了然于胸,黄河水已经溅起激越的浪花,等着流上山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