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土湖再泛碧波

青土湖再泛碧波

水从天上来,水从黄河来到了民勤。

民勤第一次吃上黄河水的时候,是2000年的冬天,村民陈多孝请来远处、近处的亲戚们美美地吃了一顿,还放了鞭炮,庆贺一番。调来的黄河水,翻越千山万水,奔波二百六十多公里,来到民勤这片干渴的土地。

*干枯的青土湖,终于有了水的润泽。

2009年12月1日至2日,省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顺利通过了由省发改委、省两西指挥部、省审计厅、省水利厅、省景电管理局等单位组成的验收委员会的竣工验收。这意味着这一备受关注的调水工程从建设和试运行阶段正式转入正常运行阶段。工程验收完成后,省景电管理局将按照工程设计时的要求,与武威市、民勤县办理工程相关移交手续。管理分界点拟设在南北干总分水闸,分水闸以前由景电管理局管理,分水闸以后至红崖山水库所有工程设施由民勤县管理。

景电二期一泵站彩旗飘飘,景电管理局2010年向民勤调水八千万方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10时48分,省水利厅副厅长杨成有宣布:景电管理局2010年向民勤调水八千万方启动。

2010年,为了缓解民勤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重要批示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省上下达了八千万方的调水任务,超设计规模近两千万方。

2012年这一年,我采访了民调工程以及西营水库向民勤调水的相关情况。2012年3月3日上午8时,景泰县五佛乡黄河岸边景电二期工程总干一泵站的两台机组同时开机,滔滔的黄河水以每秒6立方米的流量,顺着管道奔涌而出,向民勤方向奔腾而去。这标志着省景电管理局2012年向民勤调水正式开始。

2012年3月6日下午1时许,2012年景电二期工程向民勤调度的黄河水历时三天、行程五百多里,一路奔流到达民勤和凉州区的交界——民勤县蔡旗断面处。

由于降温降雪,5日夜间,景电调水在到达十墩桥后形成冰面拥堵,民勤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破冰除障,保障调水安全通过十墩桥涵洞。6日10时40分左右,景电调水到达洪水河大桥,洪水河水流速度逐渐加快,水流中夹杂有大量的上游浮冰,水面水位明显上升。下午1时左右,景电调水到达蔡旗断面,与西营水库来水形成交汇,一起流向蔡旗大桥,向下游红崖山水库奔涌流去。

*有了水的滋润,沙海孕育勃勃生机。

流向民勤的来水,不仅仅是黄河水,武威西营水库的水流,也按照计划流向红崖山水库。

西营水库开闸放水,使一向清静的武威市凉州区西营水库突然平添了许多热闹。在阳春三月依然清冷的西营水库大坝上,鲜艳的条幅和彩球高高悬挂,来自甘肃省水利厅、武威市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领导、水利工作人员、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大坝上。上午9时整,库区闸门缓缓上升,清澈的水流一路欢快地向下游飞奔而去,堤坝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刻,让饱受缺水之苦的民勤三十万人民等得太久了!让饱受日夜肆虐的风沙侵害的民勤绿洲石羊河流域下游等得太久了!

放水当天下午3时许,我来到了凉州区松涛寺断面的检测点,当日上午9时从西营水库“出发”的“救命水”将通过西营总干渠、二干渠经过大约四十四公里的“旅行”,到达这里。检测点的技术人员已经早早地在这里架好设备“恭候”了。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我,松涛寺检测点是南营水库和西营水库下泄水流途经石羊河流域的交汇点。

“水来了!”下午3时52分,随着工作人员一声惊喜的呼喊,我看到检测点附近的水流量猛增,上游清澈的水流在这里变得浑浊不堪,现场工作人员开始了紧张的水量检测。

翻卷着白沫的水头徐徐而行。久不见水的河床两边的河滩,贪婪地吮吸着清冽的河水,发出沙沙的声响,两岸疲蔫的林木睁开惺忪的睡眼。我相信,掩埋于此的历史同样张开惊奇的眼睛凝目注视。

石羊河流域的首次调水将成为永远被历史铭记的一页,今后,政府将逐步向民勤调水。在沙尘暴肆虐的石羊河流域,当沙漠无情地吞噬残留的绿色,将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无情毁灭的时刻,有了水,就可以驱散沙漠上空的“阴霾”。

有水,民勤就有绿色的希望。

温总理十一次关注的民勤治沙问题,终于迈出了令人欣喜的一步。

随着水流,我来到民勤总渠十二闸,恰好遇上当地举行开闸放水仪式。十五个大白馒头摆在水闸口,虔诚的村民点燃了香火跪在渠旁祈祷着。水利工作人员摇动手柄,巨大的闸门缓缓开启,水沿着渠道向前流去。祭祀用的羊被当场宰杀,暗红的血液洒进了水渠。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神态庄严而肃穆地看着流动的水说:“这就是我们的命呀……”

仪式举行完后,西渠水管所所长表情严肃地告诉我,这样的仪式年年都有,它表达的只有一个意思:希望让湖区人民活命的水源远流长,希望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年份。他说,随着这个仪式的开始,红崖山水库将开闸放水四十多天,他们要在这段时间里完成湖区老百姓三万多亩农田的灌溉。

也许,不仅仅是民勤等这一天太久,是历史,是石羊河养育的生灵,等这一天太久,是人类从梦魇中醒悟得太迟太迟……

跨流域调水的成功,给民勤这片土地以前所未有的希望和信心。

止住了沙,保住了地,日子当然好过了起来。韩作富的女儿在健康成长,现在在距家七八公里的一所学校寄宿上学,每周回去一次。老人说孩子不在的时候他感到特别孤单,每天在嫂子家待到很晚才回去,他整天盼着女儿回家。老人的心思看来全部扑在了养女的身上。

沈嘉道语气平缓地说,他六十岁了,当了半辈子村干部,也算给乡亲们有个交代了。当年他希望国家政策能够倾斜,沙漠林区多配给些水,如今都得到了满足。二十多年前,人均每年才两百多方水,如今,每年都能达到一千多方了。你看看,沟渠边的沙枣树长得多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