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树木植根大地一样植根于真实之中
李保军
世德的新作《大河谣——景泰电力提灌工程纪实》即将付梓,他希望我能为此写一点文字。本来作品的内容已经充分展示了所能展示的,表达了应该表达的,而且所有的主题几乎都指向宏大、崇高和神圣,读之令人肃然凛然,我岂可贸然附骥置喙,贻笑大方。但是,由于机缘,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我几乎见证了该作品的整个完成过程,见证世德为完成这一作品的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于心戚戚,良有感焉,因此不揣浅陋,写一点相关的感想。
还在2014年八九月份,由于工作关系,需要我出面邀请一位甘肃本省作家撰写一部反映景泰电力提灌工程的报告文学作品。经过在所有我认识和熟悉的省内作家中权衡筛选,我推荐了世德,理由大致如下:一是世德有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和二十多年新闻工作的从业经历。1984年他十七岁时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就是经由我的手,发表在我所主持的一家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的当时,我与世德并不认识,但作品对于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情感的熟练表达,令我欣喜,遂发了头条。虽然我们是在他发表这篇作品二十几年后才第一次见面,但其间我一直留意他的创作,了解他多少年来一直不辍的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创作,且成绩斐然。二是他一直在媒体供职,在一家报社做新闻调查部的主任,我注意到举凡他采编的稿件及主持的栏目,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特别注重对所反映事件的真实性、准确性的要求,而完成一部我所期待的高度真实的报告文学,应该力所能胜。同时,作为一个资深媒体工作者,他所具有的人脉关系,是他顺利进行采访工作的一大优势。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他和他的家庭以及他的乡亲,恰恰是景电二期工程的受益者,从干旱无雨、靠天吃饭的山区,迁移到景电工程的古浪灌区,他所经历过的艰苦生活,他的整个成长经历,使他比其他作家对工程的意义更多了一份真切的感受。因此,我相信他会写好这部作品。
而就我对一部报告文学的期许,除了题材、主题以及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最重要的是真实,包括内容的真实,情节的真实,细节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整整一代人的奋斗、奉献、牺牲,他们的事迹足够惊天地、泣鬼神,而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只是再现和还原——再现和还原那些真实的人和事,尤其是这个工程的灵魂人物、时任甘肃省副省长、景电一期工程总指挥的李培福。我个人特别推崇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的一段话:“一个好的统帅不仅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品德,正相反,他需要没有那些最高尚的、最好的人类德行:爱,诗,热情,以及哲学性的探讨和怀疑。他应当是矜持的,坚信他所做的是非常需要的(否则他就不会有充分的耐心)。只有那样,他才可以成为一个勇敢的领袖。”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其实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力图再现的那些人物,也许并不是英雄,他们的出发点以及力量支撑也未必全是崇高和志向远大,但他们坚信他们所做的是非常需要的——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还有自身的需要,因此他们以充分的毅力和耐心,以普通人坚韧不拔的力量,创造了人间奇迹。
当然,不管景电工程的过去是如何发生,今天的景电工程在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及今后前景会有怎样的发展,但站在今天的历史高点,用文字复述、再现这一过程,它无非需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怎样做?做成了什么?显然,回答这些问题本身,也就是完成一个由文字搭建的浩繁工程。关键的是,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摒弃臆想,杜绝虚构,避免矫饰,更不允许歪曲。已经发生而被岁月湮灭者不知几何,但不管怎样挂一漏万,落在纸上的每一颗文字,都必须保证是真实的、真诚的,否则,这个工作将变得毫无意义。
在与世德交流有关这部作品的基调时,我们的共识是:坚持口述实录,注重史料价值,坚持真实性第一。宁愿要一本琐屑过往的流水账,也不要人为拔高的功劳簿。毋宁说,这才是这个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其真正的力量所在。
而事实证明,在整个收集资料和采访、写作的过程中,世德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远超出我本人的预期。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作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精神——这绝不是一句套话。工作开展伊始,就迅速进入状态,他利用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一边迅速地深入景电灌区实地感受,一边最大可能地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调阅相关的历史文献。他曾表示,自己深爱这个选题,深爱这个为几十万人带来命运转折的伟大工程,深爱所有参与这个伟大工程的每一位建设者。如果说,四十多年前建成这个工程完全是一个奇迹,而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回望历史,我们更加感觉这确实是一个人间奇迹:在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力量严重缺乏的当时,有这样一群人,在以一个被景泰人民称为“李老汉”的副省长为总指挥的指挥中心的带领下,边设计,边施工建设,边受益,完成了提水流量1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0万亩的第一期景泰电力提灌工程,这怎么不是一个至今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奇迹呢!
我以为世德是有心的。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同时,他先从采访开始,采访那些参加过这个工程的人:决策者,农民工,技术人员,干部,还有大量的受益者——那些从四面八方来到灌区安居乐业的农民。说到底,景电工程,是一个关于人、为了人的工程,离开这些人的人生经历、命运遭际、心路历程,本书也会成为一个空中楼阁。
几乎举凡能找到的,能联系到的相关人士,都千方百计地找到他们,一起挖掘沉淀在时间之海的记忆,聆听他们的讲述,他们的感慨,通过这些人士的口述,已经变成过去的历史画面,又带着鲜活的气息朝着我们走来。于是我们看到:生活在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农民,包括那些土生土长的本地干部,从有记忆起,贫困、饥饿,就伴随着他们成长,他们曾经抗争,曾经奋斗,力图改变,但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任何抗争只能是以卵击石,即便是黄河从身边流过,但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面对滔滔东逝水,也只能徒叹奈何;于是我们看到:顺应人民的愿望,背负着时代的使命,景泰电力提灌工程被提上日程,立项,建成,一夜之间动员了千百万农民工参与改变自己命运的这一历史壮举;于是我们看到:以老革命、时任甘肃省副省长的李培福同志为首的一批高级领导干部,像投入战斗一样地投入了工程的建设;于是我们看到:几乎跟战争年代一样的小米步枪手推车,他们面对的,几乎是一张白纸,他们所缺少的,包括技术、资金、设备、经验……唯一不缺的就是信念、斗志和不成功绝不罢休的信心。工程建设的日日夜夜,多少人运筹帷幄,多少人奋战在前线,丝毫不亚于一场决一胜负的战争。可以说,这样一个工程,放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或者放在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成,但是,他们成功了。在这里,是那些人,那些大写的人,因为期盼,因为愿望,因为意志,最终完成这一项彪炳史册的伟大工程。
那么,世德所做的工作,与其说是为这一工程立传,毋宁说是为这些大写的人立传。写这些人,也就是在写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口号,不是理论,不是概念,而是汗水,是泪水,甚至是鲜血,是血肉之躯,是踩踏在大地上深深的履痕,更是镌刻在历史丰碑上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说,对这些大写的人,不需要任何修饰、溢美、曲意拔高。他们最真实的表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故事,就是景泰电力提灌工程的故事。写出真实的他们以及他们的故事,就够了。
而我可以肯定地说,世德做到了。
请允许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976年9月1日,甘肃省委决定兴建景电二期工程,受益地区以甘肃省古浪县为主。由于一期工程的成功,几乎古浪全县人民无不群情高涨,自发参与。工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基础的第一泵站的草土围堰,但由于资金、电力不足等原因,上级决定景电二期工程停工缓建。这一决定给古浪人民极大的挫伤。民工不愿撤回,人们纷纷给中央和省上、地区有关部门写信,请求不要停工,不要下马。这时古浪县有四个农民直接上北京向有关部门汇报、请愿,就是为了继续将这个古浪人民梦寐以求的工程继续下去。流传的版本是这样的:四位古浪农民,带着炒面,乘车上北京,到北京后,就住在水利部的楼道里,吃的是自己带去的炒面(将小麦或谷类、豆类炒熟磨成的面),见领导就哭,申诉不要下马的愿望。……时间过去三十几年了,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世德通过各种关系辗转寻找这四位“上访”的老乡。最后只找到其中一位,是八十四岁的马云山老先生,而其他三位均已作古。通过采访,了解到,当时上北京的并不是四位农民,而分别是一位水电局副局长,一位龙沟公社的书记,一位供销社的干部,而马云山先生时任土门公社的副书记。他们也不是自发上北京,而是县委县政府选派的。就是说,县上选了当时在全县都有些名气的熟悉情况、脑子好使、表达清晰的四位干部,还为他们专门配置了服装和皮鞋(马云山先生至今还保留着他的那双皮鞋)。马云山先生笑说:我们是上北京申述请求的,不是去闹事的,因此也不可能住在水利部的楼道里吃炒面,而是一直住在北京火车站候车室里。见领导的时候,有动感情流泪的情况,但不可能放声大哭……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就这样,前后采访二百多人次,为了一个事关重要但有疑点的传闻,千方百计地找到当事人,予以求证。其间辛苦,难为外人道。在此期间,由于用心太深,用力太深,世德因病两度住院治疗,医生劝他暂时不能熬夜、久坐,不可过于费神,但世德不能也不敢停下来,因为就在一年左右的采访时间内,其中有六位受访老人由于年事已高而先后辞世。他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无不热切希望有关景电工程的事迹能够以这种形式再一次展示出来,激励今天的人们。可惜的是,他们自己却看不到图书的问世了。——这种当事人的回忆和叙述,一再地闪现那个不平凡的岁月的种种画面,越是令人赞叹景电工程的完成,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大奇迹。就是由于有了那样一批人,因为他们的奋斗、奉献、牺牲,才有了今天景电工程带给甘肃中部地区数十万人民和数百亩土地的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世德一再表达:他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把这个工作停下来。
综观作品,我以为本书已经基本回答了上文所说的景电工程“为什么做、怎样做、做成了什么”的问题。至于回答的准确程度如何,质量如何,则需要广大读者乃至历史事实来验证。而如果要我给这个作品一个总体评价的话,我想说,作品犹如一棵大树,由于它的根系四通八达,深入到了足够深的地下,吸足了养分,因此这棵大树才主干粗壮挺拔,树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就像景电工程屹然伫立在甘肃大地上一样,它也一定屹立于当今中国表现时代精神的纪实文学之林。虽然,这绝不是其意义的全部,但它理应带给人们更为深远悠长的回味、思考和启示……
李保军,甘肃省白银市政协退休干部。从事出版编辑工作近三十年。曾任《红柳》文学双月刊主编,敦煌文艺出版社、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白银市文化局副局长兼白银市文物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