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来了

东风来了

1969年2月,春寒料峭。呼啸的西北风砭人肌骨,时间概念上的春天,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温暖。但是在罗文深的心底,却蓬勃着二十岁青年的热血和激情。在前往当时的景泰县城芦阳县人委大院的路上,所有进入眼帘的景物,都有着春天的灿烂。高中毕业刚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罗文深觉得,美好的生活和机遇,正在向他招手。

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和他一同前来报到的复员军人和回乡知识青年有五六十名。这些人汇聚在一起,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筹备所变得充实起来。服务大队的名号和责任,预示整个电力提灌工程的准备工作正式展开。

报到后的第二天,服务大队的所有人员被安排到现场指挥所后院的一间会议室中参加学习。事先得到的消息是,将由省上的大领导做开学动员报告,这个消息让罗文深心跳不已。

尽管祖祖辈辈盼水想水的迫切,留给罗文深很深的印象,但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能否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者能有一个怎么样的明天,和众多当地的父老乡亲一样,他心里并不是很清楚。

学习班会场设在现场指挥所后院的一个大会议室里。早上七点多,罗文深他们就进入会场,去参加开学典礼。会场布置得简单而庄重,“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干部培训”的横幅标语,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大约刚到八点半,省上领导一进会场,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当时流行的“敬祝”程式之后,主持人将台上就座的各位领导向他们一一做了介绍。坐在正中的是李培福,他的两边坐着梁兆鹏和县上的几位领导。

李培福穿着棉袄,上面罩了一件深灰色中式外套,有点臃肿,但朴素的感觉扑面而来。罗文深突然想到,附近的老乡们都把这位副省长称为“李老汉”,一下觉得很形象,很贴切。

开学典礼正式开始。李培福以副省长、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筹备组组长的身份做了讲话。罗文深看得清楚,刚开始的时候,李培福还拿着讲话稿在念,但很快,他撇开讲话稿,滔滔不绝,讲了起来。

是呀,面对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前期紧张的筹备工作和踏勘,不就为着这一天的到来吗?李培福难以按捺心头的激动,景泰川的未来在他心中徐徐展开:“这个工程建成后,这一带就不再是风沙漫日头,干旱缺水了。到黄河水上到景泰川,展现在咱们面前的就是一个美好的米粮川了。到那个时候,黄沙漫漫的荒滩,就会渠道纵横,条田连片,绿树成荫,机器轰鸣,生产蒸蒸日上,昔日荒滩就会变成一个花果川、米粮川,成为咱们甘肃的一个大粮仓。那个时候,父老乡亲,就不会再为吃不饱肚子而发愁了,再也不会去背粮了……你们附近的那个五佛寺,每个月都有人去烧香拜佛,几千年了,可是结果呢?仍然没有给你们祖祖辈辈带来好日子。今天,党和政府却给你们这个机遇,这个改变命运的工程……”

*想起刚参加工作的情景,青春似乎又回到了罗文深的脸上。

这是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李培福展现出自己心中的美好画卷。所有的努力,都是奔着这份美好而做出的努力。而且他坚信,这幅美好的画卷,正是每个人心中的希望。

阳光透进会议室,李培福摘掉了帽子,光着头,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泽,他越讲越激动。罗文深这些年轻人,简直被他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每个人都瞪圆了眼睛,微张了嘴,大气也不出一下,认认真真享受那期望的美好。不,似乎李培福描绘的那种美好,已经到了他们面前,他们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能闻到小麦的清香,能看到大片大片绿色的田地……

李培福略带庆阳口音的话,极富感染力,再加上他的热情,如一块磁力强大的磁铁,紧紧吸引了这些年轻人。看到大家都入迷了,他话锋一转,开始讲工程建设将会遇到的种种艰辛。李培福列举了五六十年代由他指导和组织的北塬引水工程、引洮工程等几个例子,反思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当话题转到对这些年轻人的期望时,李培福朝着旁边的贾梓才笑着说:“看到你给我挑选的这些小伙子,我就打心眼里高兴。”

随后,李培福抬高了声音:“你们的运气的确好呀,祖祖辈辈盼水、上水的愿望就要在你们这一代实现了。搞这么大的一个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工程,是一次创业,也是一场会战。这要和打仗一样,只能打赢,不能败下阵来。你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必胜的信心,要能够经得住考验。咱们大家一起熬几年,干他几年,豁出命去干,我就不相信搞不上来黄河水!”

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李培福的报告,像一堆熊熊燃着的大火,点燃了每个人的心中之火。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李培福结束了他的动员报告。

掌声包含着前所未有的力量。李培福清楚,再没有比这更强大的力量了,这可是积存了几千年、祖祖辈辈的力量。生活在黄河边讨饭吃的悲哀和穷困,如积累多年的干柴,而这个工程,就是一粒火星,很快就会燃起熊熊大火。“面向群众”,李培福又一次想起了这四个字。

1969年3月19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一行视察刘家峡水电站。邓小平说:“没想到工程搞得这么快,搞得这么好!”

1969年8月,拦河大坝全部浇筑完毕。左右岸副坝也于1968年、1969年浇筑完工。

1968年10月15日,电站下闸蓄水,第一台机组于1969年3月29日并网发电。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有了看得见的动力保障。

总干渠的走向,涉及百万亩肥沃良田的合理、科学开发。为了准确地确定其走向,在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的基础上,1969年4、5月间,李培福带领张兴汉、梁兆鹏和工程规划设计、测量人员,以及景泰县委副书记贾梓才、县水电局副局长李兴祯等二十多人,乘北京吉普和解放牌卡车,由县城芦阳镇出发,开始了纵贯灌区的、决策层的,也是施工前的最后一次踏勘旅程。

黄河岸畔的田地里麦苗青青,柳絮如朵朵雪花,有些令人讨厌地翻飞飘荡。沿着四井沟上行,穿草窝滩,过漫水滩,纵贯鸡爪子滩。一行人边走边规划,不经意间,已经到了日落西山、暮鸟归巢的时节了。

大漠的夕阳总是具有独特的魅力。长河落日圆的美景,并没有因为缺少长河而逊色多少。落日燃烧了西边天际一抹云彩,如同烧红了一块铸铁,呈现粗犷而坦荡的美。整个西天,都让这块红透的铸铁辉映得绚烂无比。

景泰县红砂岘村正浸染在这绚烂的晚霞之中,土苍苍的山村,因为这道晚霞,似乎被罩上了一层红色的纱幔。李培福带领的车队,就披了这晚霞,风尘仆仆开进了村子。车一进村,惹来了看热闹的小孩、小媳妇、大小伙子。偏僻的小山村,从未来过如此多的小车,也从未来过如此之多的城里干部。

生产队长着急了,一听说来的不仅仅是“县太爷”,还有省城的大官,一时竟然不知如何是好。在景泰县工作人员的提醒下,这才回过神来,赶紧安排这些人的住宿和吃饭问题。李培福、张兴汉、梁兆鹏和贾梓才等几个人被安排在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家里。晚饭吃的是老百姓的家常便饭,面条加洋芋条,没有青菜,炕桌上只摆着盐碟碟、醋瓶瓶。

山村虽小,却也有待客之道;生活清贫,却不乏真诚热情。吃过晚饭,熬好的茯茶被主人恭恭敬敬端到客人的面前。暗红的茯茶滚烫溢香,不仅解乏,还能醒神。主人害怕客人没有吃好,又煮了一锅土豆,等到土豆熟了的时候,也就到了半夜了。吃几个土豆睡觉,已经是贫困的村民所能提供的最好招待了。煤油灯罩被主人擦得一尘不染,捻头也被调整到了最大的程度,低矮、破旧的房屋,迎来从未有过的光明。

偏僻的山村,平时没有什么可供村人热闹的事情。一家来了客人,就算是全村的客人了,谈天说地能持续大半个晚上。更何况乡亲们听说来了省上的大干部,都摸黑串门来了。大黑狗拴在石头垒的东墙脚下,“汪汪汪”叫个不停。三间堂屋,坐的、站的、蹲的,扎了满满一屋。年轻姑娘、媳妇,腼腆得怕见生人,却又都想看看这些省上来的人,一个个抿着嘴笑着,从窗孔里觑着,叽叽喳喳评说着各自认为看见的“省上大干部”。他们都不知道,这些突然造访的大干部,将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李培福见来的人多,立即忘记了疲劳,喝着茯茶,抽着烟,和乡亲们拉起了家常。问住户、庄稼、副业,问有没有断炊的人家。话题很自然地拉到了水利工程。坐在炕头上的李培福,更像山村最有权威的长者,他说:“省上已派来水利队伍,要把黄河水从五佛寺提上来,浇灌景泰、古浪百万亩大川。”随着乡亲们好奇的眼神,他尽情描绘上水以后这里将要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十多岁的房东老人,听到兴头上,情绪激动了。他说,在他还是娃娃的时候,听老人说,这红砂岘一带是个有龙脉的宝地。老人们说,这里有朝一日,必有神明显灵,贵人理政,出现盛世丰年。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兵荒马乱,树被砍光,山烧得秃了头,只剩下这一星星泉水,养活这里的山野村民繁衍生息。前一晌,听村干部从县上回来说,要把黄河水弄到这里来,谁听了都不信。“自古黄河向东流”,哪有向西之理?可又一想,共产党里能人多,说不定用什么办法会把水搞上来。

李培福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讲述把水搞上来的可能性。当他们听说要建多级泵站,逢山凿隧洞,遇沟架渡槽,用电带动机器把水抽上来时,对于只见过手电筒,再无任何水电知识的山区庄稼人来说,个个听得云山雾罩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连县城都没去过,更谈不上见过黄河。听起这些上水的言谈,真像是在听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房东老人不断点头称好,但也认为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那大概是猴年马月的事哟!红砂岘像我这把年纪的人,恐怕只能听听,见是见不着了。”

煮好的土豆端上来,前来串门的村民们都知趣地回家睡觉。吃完土豆,已经到深夜了。天刚亮,李培福又带领大家,向古浪裴家营方向行去。接连几天,百万亩总干渠路线终于定了下来。

1969年7月9日上午,报告上呈后,李培福、梁兆鹏等筹备小组的成员,在宁卧庄向省革委会领导汇报相关的情况。省革委会的领导非常重视这次研究讨论,整个会议,从早上谈到下午6点20分才结束。

李培福等人,分别向在场的领导汇报了工程的前期筹备情况,工程建成之后的效益和作用,同时提出工程分期实施的建议和意见,以及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汇报得到省上领导的肯定,在场的领导对筹备小组的工作感到满意。经过几个方案的比较,都认为可以按照小方案进行施工,分期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省上领导敏锐地感觉到,通过这个工程的实施,可以带动本省的科技发展,提高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经过认真讨论,会上确定:水泵问题要本省自己生产,借此机会,扩大兰州水泵厂;电的问题要刘家峡电厂安排,同时比对研究从刘家峡输电更经济,还是在本地修建电站更经济、科学。借此机会,组建和历练一支水利建设队伍,为甘肃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成立农场,各厂矿企业抽人实施,动员一批民工,参加工程建设,解决工程机械不足的问题。

这次会上,就工程所需要的材料和资金,省革委会的领导也拿出了一个初步的意见:所需要的材料,报请国家给一半,省上拿一半;资金争取国家投资一个亿,其余的由地方解决。参加建设的厂矿企业,纷纷要求划地。这个工作要抓紧进行,明确责任,也要明确利益。原则上不搞移民,建议尽快专门召开划地会议。会议所涉及的内容,由李培福专门前往北京,向中央汇报。

省革委会的肯定和安排,给了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筹备小组前所未有的力量。汇报会结束后,李培福又立即召集筹备小组的成员召开会议,就省上领导的安排,做了具体的落实和筹划。会议确定:尽快落实第一期工程所需要的小方案,成立两千多人的工程局。开两个会,一是在兰州开划地筹备会,而后再到景泰开会,具体划地。二是和生产厂家,就水泵试制生产专门开个会进行讨论。

李培福的烟越抽越凶,脊背后的衣服上,落满了烟灰,在烟雾缭绕中,他语重心长地说:“省上领导做了安排的,我们要严格执行,没有安排的,我们也要积极行动。施工前的准备千头万绪,任何遗漏,都会带来不利的因素。比如工程人员居住的房子,冬季用煤,交通道路等基础保障,也要同时落实到位。有利的因素来之不易,千万不敢因小失大。”

1969年8月23日,李培福主持会议研究向省上汇报的问题,将吊吊坡河床发电与兰州供电做比较并向省上汇报情况。对工程从战略上讲实施大方案,从战术上讲先进行小方案,先小后大,逐步实现。后来,省上领导听取了自建电站和使用刘家峡电力的比较后,否决了在吊吊坡自建电站的方案,决定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保障工程建设,做出由刘家峡电站向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输送电的决议。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加快了前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