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结束
2014年9月13日下午,是一个阴郁得有点沉重的日子。当我决定前往甘肃省原副省长、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原总指挥李培福的灵前拜谒时,想到了祭奠用的祭品。
当然是一束金黄的菊花最好不过了。驱车在景泰县县城寻找鲜花店,很快找到一家。店不大,但品种齐全,浓郁的花香弥漫在深秋的空气中。店主按照要求包装、修剪鲜花的那一刻,我突然想:当年,李培福在这黄沙漫漫的荒原摸爬打拼,可曾想到过有如此温馨的鲜花店或者如此娇艳的鲜花?而眼前这灵气的卖花姑娘,又可否知道,五十年前,脚下是黄沙连绵的不毛之地?
然而,等到了墓地,我却哑然。鲜花只有一束。但正中是一座高耸的纪念塔,纪念景泰川电力提灌这项伟大的工程以及参加建设的人们;在塔的右手,是李培福夫妇的墓穴;塔的左手,又是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副指挥贺建山夫妇的墓穴。
鲜花,应该献给谁?
阴郁的天空欲雨又止,沉甸甸的云团似乎就要压下来。不时卷起的秋风,没有飒然,只有凉意。周围的林木,已经染上秋的色彩,丰富的颜色让所有的形容都显得苍白。不远处,一座孑然的烽燧矗立山头,风雨和岁月把它雕饰成一个沉重思考的老人。不知道,这个烽燧究竟属于哪个朝代,但至少在明代以前吧?如果烽燧有灵性,乃或者值守烽燧的士卒地下有知,经历过的一定是风沙弥漫、骄阳似火、焦渴难耐的过去,看到的肯定是眼前阡陌纵横、绿树摇摆、水流潺潺的景象。而他们肯定能知道,这一切,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都和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有关,当然,长眠于此的李培福、贺建山与此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在犹豫彷徨中寻觅,一声轻微的咳嗽穿越时空来到耳边。
守边士卒手中的红缨,耐不住骄阳的暴晒,已经发白。他揉着沉睡了千年的睡眼,打着呵欠,有点激动地喃喃:这里呀,原来荒无人烟,水贵如油,遍地黄沙,看看现在,人来人往,农田连片,水流成河,想睡个好觉都难了……这个官儿可是了不得,怎么能把黄河水引到了这里呢?如果千百年前有这样的好事,估计所有的边塞诗歌又是另外一番模样了,我们也不是戍边,而是来到了向往的富庶之地了。
几声笑,却不见人影。但有点得意的声音却很清晰:当然了,这个办法是两千多年来都没有的办法,你就是怎么想,也肯定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喽。
我想,这个声音一定是知道我前来的目的,更清楚我想要说的话和眼前的尴尬。声音很遥远,但却很清晰:都说是我李老汉的功劳,错了。人们把我埋在这儿,他们是想歌我的功,颂我的德,而我远离故土到这儿,是因为我太清楚这里人们心酸的日子,清楚这里沃野千里却因为没有水而成荒漠的凄苦。为官一任,为民办事是分内的,只是我不甘心,生前没有看到景泰川的变化,死后,也要看到老百姓吃饱肚子的欢乐。如今,我如愿以偿,前来看我的人都在说,现在过上好日子了,能吃饱肚子了,我听着舒心呀……想想看,从一期工程开始至今,二期工程,民调工程……到现在快五十年了吧?近五十万人被这个工程改变了命运,一百万亩土地成了粮仓,昔日的荒滩沙漠,如今绿野满目……好呀,好呀,想想都很开心。但我还是要说,我只做了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是大家的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又是几声爽朗的笑,笑声中,有几分得意,几分满足。秋风似乎受了感染,飒然而至的同时竟有几分暖意。
我说:您自称李老汉,那就是李培福了?但不论您怎么谦虚,景泰川的老乡们却都记住了您,因为没有您,就没有他们现在的好日子!
眼前似乎有了具体的物象,一位慈眉善眼的老人,用手中的拐杖轻轻敲地,但却很果断地摇了摇头。他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你会知道很多,会清楚这真不是我的功劳。在这里,我只想郑重告诉你,这绝不是我的谦虚。第一,在这个工程开工之前,已经有过七次的勘察论证,而我直接参加的只有一两次,很多的知识分子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等到这个工程正式开工,可以说已经在大的理论框架上胸有成竹了。第二,这个工程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是因为刘家峡水电站发电了,有了电,才会水上景泰川,没有电,这个工程只是个设想和蓝图。第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水利技术人员功不可没,八百多人呀,这些人,学了一肚子的专业知识,大多数人却在“牛棚”过日子,在“干校”接受改造,因为这个工程,他们才学有所用。你想想,有哪一个人,不渴望得到施展拳脚的舞台?他们成就了这个工程,这个工程也成就了他们。第四,这里的老百姓劳苦功高。参加工程建设的有六千多人呀!你要知道,这不是他们这一代人在出力,他们祖祖辈辈可是憋了两千多年呀!两千多年,他们看着黄河水哗啦啦从门前流过,无数的良田却得不到灌溉,而他们却不得不去背粮,不得不去沿街乞讨,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当这个工程动工后,他们可是把憋了两千多年的劲都使出来了。这么说吧,这是一堆堆积了两千多年的干柴,因为这个工程,我成了一根火柴,轻轻一擦,就燃成了熊熊烈焰。
这个慈眉善眼的老人感慨地笑了笑,流动的空气中充满了满足和快乐。我笑了,我说通过您的讲述,确实是领导干部,一二三四,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所幸,没有官话套话。老人咳嗽了几声,打断我的调侃,接着说:第五,对我而言,新中国成立了,我是工农干部,我从土地走出来,对土地充满了眷恋,我知道民以食为天,只要老百姓吃饱了肚子,过上了好日子,一切都会好起来,否则,一切都是扯淡。而我,在那个时代,又坐了冷板凳,在有生之年,我还能干成别的事吗?是这个工程给了我机会。所以,不论有多艰难,我都要干成它,干好它。用你们的话就是,李老汉选择了这个工程,这个工程也选择了李老汉。最后,这个工程成就了李老汉,李老汉也用毕生精力成就了这个工程。
我追寻声音的来源,四周却只有树叶沙沙的抖动声。我茫然四顾,怀疑自己身在何处,是否又在梦中。
我不是一个唯心的人,但因为专注,沉入心底的事情,总会在梦境中出现。比如李培福。当这个老人,老革命,老领导,通过众多史料在我心中渐成一个形象之后,我的梦境中就出现了他的身影:拄着拐杖,穿着邋遢,但耷拉的帽檐下,一双饱经沧桑的眼睛熠熠生辉。他用拐杖捣着地,笑意盈盈地一遍遍对我重复:你能走进这个工程吗?你能了解这个工程吗?
▲千年荒滩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分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民调工程三个部分,期间因为资金问题停工数年,全部工程于2002年完成。总灌溉面积一百多万亩,生态受益面积四千多公顷,一百多万老百姓因此工程受益,五十多万老百姓在此基础上向小康生活迈进,一片绿洲在古丝绸之路上熠熠生辉。
▼阡陌纵横
当时,我正住在这个工程养育的一户农民家中。宽敞的新房只有我一个人住。从梦中醒来,额头满是汗水。我披衣出门,深秋的天空星光熠熠,灿烂无比。偶尔的风摇动院中的树叶,声如天籁。熟透的苹果不时掉在地上,轻微的声音过后,是携带了泥土味的果香,深吸一口,沁人心扉。那个感觉,竟然和眼前这声音带来的体验如此相似。
我是在哪里?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乃或者,我在自己营造的氛围中,独自品味一份独特的情感?但不论怎样,我当时居住的农家和眼前这脚下的土地,在千年之前都是亘古苍凉的黄沙和荒凉。今天所有的翠绿和繁荣,都是缘于这个工程的滋养呀。
你别想了,也别找了。你听到的,你可以当作自己的心声,我知道,这些日子你思考了很多。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如你这样钻牛角尖的人少之又少。当然,你也可以当作是我的声音,是因为我你才遭遇了眼前所有的幻境。你还是接着听我讲吧,或者是,你还是接着聆听来自你心底的声音和思想,这样,会对你的创作有很大的好处。
我为官一任,一生中最得意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毛主席给我亲笔写了“面向群众”的要求——注意,是要求而不是题词,千万不敢混淆了主席的用意,更要清楚,这个要求不是针对我一个人,而是针对全国所有的县长,所有的基层官员。这个要求涵盖了主席对我工作的总结:面向群众才有了今天的殊荣;同时又包含了主席对我更多的要求:凡事都要面向群众,只有面向群众,一切才能成为可能。这四个字是主席对我以前工作的总结,而主席蕴含在这四个字中的深意和希望,最终却在景电提灌工程中得以实现,如果他老人家地下有知,也会微笑吧。——嗯,你说对了,让我最得意的另一件事就是把主席的要求落到了实处,面对群众的困难,群众的要求,群众的疾苦,为官者一定要坦然面对,积极解决,只要你认真去做了,受益的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你。我做到了,这就是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因为这个工程,我们和群众凝结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一个有力的拳头。这一点,丝毫不亚于精神层面的另一个工程呀,或者说,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就是我党群众路线的一个体现和实践。
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笑声过后,阴郁的云团终于洒下了零零星星的细雨。而这个声音以特有的直爽,让雨天的空气更为湿润,甚至有一些沉重。你看到了吗?我的墓碑上,只有主席的手迹:面向群众。这是立碑者的擅作主张,我知道,这个主观愿望是好的,因为这是主席给我的字,在全国如此多的县长县委书记中,唯独我有了如此殊荣,是值得骄傲和炫耀的。可是,我现在却不这么看了,我觉得这四个字对每个前来看我的人都适合,都是一块警示牌!这四个字,是对所有官员的告诫。只要是官,都要认真品味主席的深意,面向群众,只有面向群众,时时面向群众,坦然面向群众,心无愧意面向群众,他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别小看这四个字,这四个字里,包含了我党的立命之本,治国之道,存亡之理!若不如此,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而是一个有愧于群众的官员!
一阵更大的风飒然而至,落地的树叶被卷起,如一只只翻飞的蝴蝶,在墓碑周围起起落落。树叶渐黄的树木随风一起摇曳,摇曳成一道起伏的风景。我的双眼在树的摇曳中迷离,哦,我看到了,看到了这个手捂拐杖的老人正站在黄河边,老人的身影是如此高大,他一手挽着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一手指着黄河水,他蠕动嘴唇喊叫,来吧,河水,来吧,干渴的土地需要你,穷困的百姓需要你!随着他的召唤,黄河水一跃而起,冲上山头,爬上七百多米的高程,穿越山谷,迤逦而来。翻腾的黄河水奔流在两百多公里的总干渠,注入支渠、斗渠、农渠,这些纵横遍布的渠道,如一条条细细密密的毛细血管,渗入景泰、古浪、民勤大地的深处,滋养亘古干渴的土地,随着总干渠——这条动脉血管的鼓荡,搏动一曲生命生长、繁荣、健康、旺盛的赞歌,一粒种子悄然落地,绿色的幼芽破土而出,五彩的花蕾绽放绚烂的花朵,花开的声音清脆而激越……
我擦擦脸上的雨水,看着雨滴在金黄的花瓣上凝结成露,金黄的花瓣在努力绽放最后的灿烂。这束盛开的鲜花就在我的手中,终于,我明白这一阵纠结告诉我的最终答案。我坦然走到中间的纪念塔前,认真敬献花束,深深三鞠躬。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明白诸多事情。一个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才完全竣工的跨世纪工程,五十多万人,一百多万亩土地,三代人的命运被改变,很多无法想象的艰难乃至磨难,坚守与奉献,让我彻夜难眠。
也许,我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工程本身。我探求曾经滋养这片土地的一份热情乃至属于这份热情的根源。我知道,一个政党自身所要秉承乃至坚守的精神家园,该如何深植于民并成为眼前的丰碑。
▲景电工程纪念碑
▲镌刻在李培福墓碑之上毛泽东主席的题词
◀李培福的画像和铜塑雕像
2015年5月一稿
2016年8月二稿
2017年定稿于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