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也很难

放弃也很难

李培福知道这些情况之后,长叹一声,点上一支香烟,陷入了沉思。最终,他放弃了政府出面为张闫两家解除婚约的想法,放弃了自己想要张延菊走出山沟的打算。

对于男女之间的事情,李培福再也不敢强求或者武断了,过去,留在记忆里的事情,像潮水般涌上心头。1948年,自己和刘波考虑岁数都大了,准备结婚,结果违反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干部在战争中不能结婚的规定,受到了警告处分,组织上发现后及时制止,他和刘波不得不推迟结婚。

张延菊的事情,如果自己采取强硬措施,那么两家肯定会解除婚约,但是,这样做,那个老妈妈要怎么面对?这怎么都说不过去。他又情不自禁想起了封芝琴的事情。

1912年9月出生的李培福,和1924年5月出生的封芝琴,都是华池县悦乐镇人,两家相距不远。李培福比封芝琴大十几岁,七拐八弯,封芝琴还要叫他表叔的。两个人的童年,都是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度过的。他记得,那会儿封芝琴还叫封捧儿,封芝琴这个名字是她后来才改的。

*封芝琴,也就是刘巧儿的原型,提起李培福和当年的情景,老人仿佛回到了过去。

封芝琴的父亲名叫封彦贵,与她的母亲结婚后,曾生过一男一女,但都夭折了。当地的风俗认为孩子夭折是“偷死鬼”从母亲身边偷走了婴儿,因此,孩子一生下来就从母亲身边抱走,“偷死鬼”找不到孩子,孩子才能顺利养大。所以,封芝琴一出生就落在奶奶的掌心,并且立即被抱走,满月后才送回母亲身边,她也因此得名“捧儿”。

华池县早在1934年就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庆阳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区政府已经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实行自主婚姻制度,禁止买卖婚姻,但是,农村买卖婚姻的习俗由来已久,一时还没有完全革除。

为了讨还公道,与心上人结为夫妻,封捧儿决定告状。她想到当县长的李培福,只是不知道司法所抓人,是不是他的主意。再说了,他们都是一个村上的人,李培福也很作难,怎么判,都会让村里人说三道四。这件事情,还是不找他为好。拿定了主意,当年4月4日,封捧儿毅然翻山越岭,赶到八十余里外的庆阳城,找到陇东专署专员马锡五告状,请求为自己申冤做主。

马锡五经过调查后,于当年5月29日,在悦乐镇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审理了封捧儿婚姻案,宣布封捧儿与张柏的婚姻有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婚后,封捧儿为自己起了个新名叫封芝琴。

后来,这件事情通过《解放日报》记者的报道,封捧儿化身为刘巧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封捧儿的事迹,成了新政府女性争取婚姻自由,争取新生活的代表。这个案件,也成了新中国司法史上有名的案例。

当年有人问李培福:“你们司法所当初怎么就把张家的人抓起来了呢?”李培福说自己真的不知道具体情况,但是他很客观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张家再有理,抢亲是陋习,不提倡,要制止,要反对。封捧儿追求新生活,要支持,要拥护。”他也纳闷:这么大的事情,自己当初为什么就一点也不知道呢?

后来,李培福才知道了前因后果。经过这么多坎坷曲折,封芝琴与张柏结婚以后,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生活,两人勤奋劳动、勤俭持家,日子越过越好,也得到了封芝琴家人的谅解,亲戚和好如初。1947年2月,封芝琴又送丈夫参加了解放军。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张柏的嫂子因病去世,哥哥另娶,留下三个孩子,还有自己的两个孩子,都要封芝琴一个人去养活。1949年3月,张柏在一次战斗中受伤,回家养伤,这时候两个儿子都已经因病先后夭折。解放后,封芝琴与张柏迎来了新的生活,他们的两个女儿先后出生,后来又收养了一个儿子,封芝琴先后担任省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等多个职务,“文革”中也曾受到冲击,张柏也受到了村里人的批判。

正在这个时候,李培福回老家,见到了封芝琴,两人聊起以前的事情,李培福才知道封捧儿当时真实的想法。李培福笑了,夸她想得周到细心。那会儿,张柏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生产队的批判,李培福当即进行了协调,他对封捧儿说:“三十几年前没帮上忙,这会儿,就好好护护你们这对好夫妻吧。”

回忆过去的事情,慢慢让李培福打消了关于张延菊上学和婚姻的一些想法,但是,他牢牢记住了张延英母亲这位老人。

张延英的牺牲,在建设工地掀起了一股热潮,特别是延英妈妈又送四姑娘到工地的消息,通过工地的广播,成了人人都感动的美谈,这些涌动的情愫,对国庆按时上水,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