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黄河
好事多磨,1971年9月30日,一个注定被写入历史的日子。“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再是古诗词中的感叹,而成为眼前既定的事实。按照计划,早上八点整,启动一泵站。
八点整,李培福深深吸进一口气,看看泵房里的所有人,每个人的脸上写满了疲惫,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憔悴,但每个人的脸上,都闪动着兴奋和希望的光芒。李培福收回目光,平静地下达了命令:“开机——”
待命多时的工作人员,果断按下按钮,一号机组轰隆隆运转了起来。
预应力压力管道里,带着咝咝声的空气迅速扑向刀棱山,啸叫的空气是一种力量,拽着黄河水,从山脚下往山顶涌去。
下达命令后的李培福,乘车来到了一泵站出水口。
金色的阳光洒在刀棱山上。刀棱山,以从未有过的盛况,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奇迹。出水口的周围已经挤满了欢欣鼓舞的人群,他们中有工程建设者,有景泰各地前来的农民,也有从黄河对岸赶过来的靖远人。得到消息的人们,谁也不愿错过这个需要一生铭记的时刻。老人,小孩,更多的是年轻人,翘首张望的眼神里,全是满满的希望和祝福。
李培福站在出水口旁,出水口管道里啸叫的空气声如牛吼。他的目光平静,神态严肃,在拐杖的支撑下,他的身体微微转动,目光扫过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最后停留在黄河的方向。他内心的激动无人能够感受,饱经风霜的脸上,很难看到他心中的波澜。也许,在这个时刻,他反倒心静如水了,他轻轻挥挥拐杖,轻声呼唤:来吧,黄河!
压力管道里浑浊的黄河水喷涌而出,在出水口溅起白色的泡沫。蓄积的黄河水在出水池躁动了一阵之后,温顺地向着二泵站流去。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响彻山谷,李培福,这位老人的眼角,出现不易察觉的一星泪光。
鲜润的阳光承载了这些欢呼声,越过山谷,洒满了整个景泰川。
黄河之水天上来,沉睡千万年的荒滩,迎来了生命的曙光。围观的人群欢呼雀跃,他们跟着奔流的黄河水,沿着渠道跳呀,喊呀,笑呀,乐呀,尽情释放着内心的激情。
沈秀林驾驶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指挥部唯一的一辆绿色的老幸福牌摩托,跟着黄河水,奔驰在山间崎岖的小路上。其实,为了今天的上水,在9月29日,指挥部就开始了详尽的准备工作,上水,也是为了检验渠道,检验设备。指挥部决定,刚开始的时候,上水量少一点,然后逐步加大流量。
沈秀林接受的任务就是跟着黄河水,在渠道上下巡逻,往返检查渠道,看有无漏水决口的现象。指挥部在事先预计的危险地带,特别是垫方地带都安排人马守候,准备好草袋子以防万一。
沈秀林骑着摩托车来来回回跑,看似辛苦,心里却很高兴。在这个重大的日子,能承担如此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对这个年轻人来说,可真是无上的光荣。在一天的时间里,沈秀林乐此不疲传递信息,直到上水正常。
继续接受劳动改造的谈嘉言,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来看黄河水。二十多公里的路,他骑得满头大汗,在草窝滩附近,终于看到了奔涌而来的黄河水。
河水渗入干渴的渠道,发出嗞嗞的声响,似乎干渴了许久的孩子,正在贪婪地吮吸母亲甘甜的乳汁。谈嘉言捧起一捧黄河水,眼泪流了下来。许多老人,就这样捧起黄河水,喝两口,开心地大笑不止……
沈秀林遇到了正在巡查的李培福,报告了水流正常的消息,李培福哈哈大笑起来,他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李培福显得很开心,大笑不止,如释重负地吐了口气。
1971年9月30日22时35分,水到独山子公路桥,提前25小时25分完成了“国庆上水”神话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对这场甘肃人民的盛事,《甘肃日报》头版做了专题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中播报,《参考消息》将此列为当年十大新闻之一发表。遗憾的是,《人民日报》因为“不是发展方向”而未做报道,新华社拟发的稿件《黄河之水天上来》也随之停了下来。
*上图:先尝一口飞来的黄河水。
下图:上水这一天,成了当地老乡们的盛大节日。
那天晚上,景泰下着难得见到的小雨。指挥部副指挥省电力局副局长曹布诚,在兰州下班后赶来,看到了水上四泵站,非常高兴。回到一条山,李老汉把几个副指挥、组长,叫到他的房间,拿出了他保存多年的一瓶茅台酒,与大家共同举杯,表达他那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祝贺上水成功,也感谢大家的努力。还有,工程质量经受了上水的考验,按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上水试验成功后,李老汉、贺指挥都连连说:“太好了,说上几个水就是几个水。”
开始,沈秀林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在这以前省上许多工程过水都达不到设计流量。
10月1日0点整,黄河水从总一支准时进入农田,国庆水上草窝滩!
9月30日,这是一个普普通通而又极平凡的日子,但景泰川的人们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当晚,广播站第三次播音结束后,没有关机,编播人员守在播音室,等候上水的消息。
广播稿已经提前写好了框架,只等填写上水的具体时分,音乐和专题文艺的磁带装上了录音机,为上水写的“本站评论”也提前准备好了。夜里10点35分,黄河水进入总干四泵前池,大约10点40分,电话里传来了上水成功的消息。广播站破例第四次开机。
午夜,破例响起了广播,雄壮的《东方红》序曲响彻景泰川的夜空。而后,播音员常景春那浑厚激越的声音传送出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上水了!上水了!胜利了!胜利了!景电战士经过两年艰苦奋斗,滚滚的黄河水第一次流进沉睡千年的草窝滩,国庆上水的目标实现了!黄河水上来了!水上来了!景泰人民的愿望实现了!草窝滩沸腾了!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这是革命加拼命、建设景泰川的一曲胜利凯歌!这是水利建设者为国庆二十二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胜利上水的消息连续播放了三遍,“特别节目”一直延续到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