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路就走水路

有水路就走水路

1982年7月,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视察甘肃河西、定西地区,针对生态恶化,群众生活十分困苦的状况,提出了“兴河西之利,济定西之贫”和“有水路走水路,水路不通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农业发展思路。

1982年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决定,从1983年开始,国家每年拨出两亿元专项资金,用十年时间,扶持甘肃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二十个县和宁夏西海固山区八个县的建设,并帮助开发甘肃河西地区,简称“三西”建设。古浪被纳入“三西”建设的项目县之一。

引黄灌溉工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曙光。解决古浪贫困面貌的唯一途径,就是赵紫阳说的“有水路走水路,水路不通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而他们有现成的水路可以走。

引黄灌溉工程,提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1982年12月9日,国家农牧渔业部副部长赵凡到景电工程视察,在听取了武威行署副专员马兆麟和甘肃省景电工程指挥部工程师李恒心对景电二期工程的总体规划及大、中、小方案的汇报后,建议根据“三西”建设精神,认为上中方案较合适。会后,国务院很快同意了这一方案。

1983年5月23日,国家计委、水电部做出明确批示:“原则同意将景电二期工程规模改为中方案,提水18秒立方米,灌溉面积50万亩。”

1983年5月23日,国家计委、水电部批复景电二期工程为中方案,随即由甘肃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开始了对中方案的初步设计工作。工程设计选定的灌区范围是白墩子滩、边外滩、漫水滩、直滩、海子滩等五个滩,规划灌溉面积52.05万亩,其中古浪县32.51万亩,设计提水流量18秒立方米,加大流量21秒立方米。初步设计于1983年9月完成,同年底经国家水电部审查批准。

陈可言也时刻关注着二期工程的相关情况。他知道,二期下马的原因是有些领导认为太费电,当时有的领导狭隘地认为工业用电一度电可以创造很多产值,而农业用电不但创造不了这么多的产值,还需要国家的补贴。在一期工程的时候,钱正英在内心深处,也是考虑到成本太高,并不支持这个工程。但是后来,钱正英在视察一期工程灌区的时候,正是春末夏初,眼前一片绿野,小麦正在拔节吐翠,树叶随风流绿。钱正英看到老百姓的生活正在发生变化,很高兴,她随即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赞同继续二期工程的建设。

*马兆麟,景电二期工程再次上马,首先选择了他。

认识的转变,果断选择以民为先的政策,让人不能不赞叹领导人的勇气和胸怀,他们不以自己的喜恶来决断,总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以事实为准绳,面向群众,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案。

1983年3月4日,马兆麟从武威调到指挥部。谈嘉言陪他进行了实地考察。从兰化农场到古浪等地,行程一百多公里,进行了开工前的准备和考察。最终确定的灌溉面积是景泰195600亩,约20万亩,古浪是34万亩,总共54万亩。

就这样,在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的全力争取下,党中央、国务院深思熟虑,正确决策,景电二期工程在中断将近七年后,终于被列入国务院“三西”扶贫开发重点项目、甘肃省重点工程,指挥部决定于1984年7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