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水的文章
1963年5月24日,景泰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尾泉村代表何天普提出了提取黄河水灌溉景泰土地的提案。这个一心想做黄河水文章的农民,认为只要想办法,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一切都能成为可能。而景泰县的农民要想过上好日子,唯一的出路就是提取黄河水,浇灌景泰川。当时,这个建议一提出立即点燃了大家的激情,景泰县做了两条提水线路的踏勘工作:一条是从常生窑提水,经过胡麻水、大水到喜集水;再一条是从阳洼圈提水,经过米家山到喜集水。1963年8月19日,景泰县就此向省人民委员会做了书面报告。1964年,中共景泰县委、景泰县人民委员会,又联合向省委、省人委提交报告,并抄报西北局经济计划委员会,再次请求兴建提灌工程:“根据群众的要求,我县(景泰县)又进行了勘测,以长生窑线路、五佛沿寺坪两条线路进行对比,五佛线路较为经济,有其开展的价值。在扬程278米时可灌地80000亩,扬程达到338米时,可灌地245000亩,工程建成后年产粮食一亿四千七百万斤,经济价值尤为可观。”
1964年9月15日,政协甘肃省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兰州举行,选举了政协甘肃省第三届常委会,高健君为省政协主席。16日,甘肃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兰州举行,选举邓宝珊为甘肃省省长,胡继宗、杨一木、葛士英、李培福、王孝慈、韩练成、何成湘、王国瑞、赵文献为副省长。
李培福作为分管农业的副省长,自觉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水利工程上。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群众温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有水,要想获取足够多的灌溉用水,只有建设提灌工程了。
提灌工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电力。水电不分家,能不能通过自身发电,来解决提灌的动力?基于此,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进行黑山峡初步设计时,在报告中提出把景泰川这片荒地作为移民区的开发方案,并编制了《开发甘肃景泰一条山电力提灌工程初步规划意见》。当时选定的线路是从新红崖提水,经过大淌、芦阳岘到娃娃水进入草窝滩。但要实现这个移民计划,首先要建设黑山峡水电站,因这个设想的工程量极大,最终只好选择放弃。
但是,探索之路并没有就此终止。
1964年春节前后,化成受省人民政府农办主任梁大均的嘱托,到景泰县进行社会调查。全国正兴起农业学大寨的运动,省内其他地方都在兴修水平梯田,发展小型水利工程。景泰因连遭两年大旱,兴泉、芳草、芦阳、条山等地的地下水位普遍下降,泉水不能自流了,要靠机器抽水灌溉。机器一旦出现故障,人畜都会发生水荒。
化成了解到,当地老百姓走不通“水路”,村村队队逐步开始开展铺压砂田。墒情薄的新砂地,亩产只有百十斤,中老砂田,往往连籽种都收不回来。庄稼大面积歉收,国家调拨的回销粮有限,口粮严重不足成为景泰县的大问题。而景泰中部、西部、北部兴泉堡滩、寺儿滩、草窝滩、漫水滩、鸡爪子滩,土地肥沃,一望无垠。滔滔黄河水,穿越景泰东部,却因为水低川高,拥有百万亩荒地资源的景泰人民,世世代代盼水、想水,望河兴叹。
化成将调查、了解、搜集到的这许许多多反映群众艰辛的材料,整理成《景泰人民的现状与渴求》的调查报告,呈报省人民政府农办。李培福主要分管农办和全省农业工作,这份报告,更加坚定了他关于建设水利工程发展甘肃农业的想法,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经他主持认真修改后,送请由胡继宗主持的省长办公会议讨论。这次讨论,肯定了调查报告“内容丰富,基调很好,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要有关部门看看,讨论切实可行的办法。
缘此,化成担任了李培福的秘书。在1966、1967两年中,化成随李培福专程到景泰考察,还有一次随李培福去河西途经景泰,由县上领导陪同,到黄河沿岸的五佛寺、草窝滩、兴泉滩、白墩子滩、漫水滩实地考察。李培福和县上的领导在座谈中说:“你们提出提黄河水浇灌草窝滩的要求,这是个颇有远见的设想。只是现在我们省的资金困难,还不能搞。待资金好转了,搞个大的提水工程,不仅是草窝滩,几个大滩都能得到灌溉。如果地你们种不过来,可以吸收办农场的一些大厂矿参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建工程,分给他们一些地种。边远的地还种不过来,还可从中部干旱县搞些移民耕种。”
李培福看似轻描淡写的交谈,却流溢着自信和沉稳。每一个字,似乎都在他的心中浸润了很久,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赋予了这些字强大的生命力,以从未有过的活力,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李培福缘此两眼熠熠生辉,每一个在场的干部都听得热血沸腾。从中不难看出,提灌工程的具体运作,在李培福的心中,已经酝酿了很久,他只是在静待时机。
电力提灌工程,第一次出现在书面报告中。正在进行的刘家峡水电站建设,让这个名称的出现合乎情理。1961年,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因国家经济调整缓建,1964年复工。经过十五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打通了导流洞。1966年汛前建成上游围堰,从而使电站基坑具备常年施工条件。1966年4月20日,刘家峡水电站拦河大坝混凝土开盘浇筑。
正在顺利进行的水电站建设,给了建设者们美好的向往,让他们干劲十足。经历了艰难的厂矿企业,也在极力寻找改变贫穷的途径,增加副业生产以改善职工生活。
1966年5月28日,中央发出关于设立中央文化大革命小组的通知,并规定由这个小组负责“文化大革命”的领导工作。
1966年,为了响应毛泽东走“五七道路”的号召,建工部七局、兰州炼油厂、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等十一个大型厂矿企业提出《联合开发景泰县草窝滩荒地调查报告及初步规划意见》,并联合向省人委报告,提出共同开发草窝滩,筹办“五七”农场。这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联合动作,很快引起了省上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耕种模式加上缺水,食不果腹的困境始终笼罩在老百姓的头上。
这一年,李培福来到景泰县视察工作。因为身体的原因,李培福已经离不开手中的拐杖。但是,他仍然充满热情,奔波在辽阔的景泰川。此时,他最清楚,景泰川已经是一个香饽饽了,但如何让这里的农民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还需要积极的努力和争取。他认真听取了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汇报,在为他们争取引黄灌溉方案激动的同时,突然脑子灵机一动:如果贫穷的景泰人民,能搭上这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发草窝滩的便车,岂不是一举两得的美事?不,应该是,着力改善景泰川老百姓的生活在先,而实现这些企业为职工谋福利的目标在后。如何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呢?
在半天的汇报中,越来越多的烟灰落在了李培福的肩背。
开发景泰川的设想,从蓝图逐步走向实际。1968年3、4月间,白银公司、兰炼、兰石、兰化等单位,为了加快联合开发景泰草窝滩的计划,选出代表到省计委汇报。当时,很多领导都忙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具体生产工作少人问津,几个代表就到生产指挥部找原副省长李培福汇报了工程规模,李培福思考再三之后回答:暂时无把握,先在省计委挂个号,以后再说。
1968年7月,“文革”后期,甘肃省委讨论甘肃农业发展问题。李培福乘机提出:“甘肃的农业要以河西改水节水、提高单产为依托;中部地区要以改变干旱这一基本生产条件为目标。定西不定,甘肃难定。兰州周围有条件的县,要在黄河上做文章。三角城电灌工程(在榆中县,1965年5月省政府决定兴建的)花钱高峰过后,还可以在景泰开发一处电力提灌工程。那里我看过几次,有上百万亩的土地资源,有充沛的黄河水源。只是过去川高水低,没有电力把水提上来。现在盐锅峡、刘家峡电站相继竣工了,电力充裕了,搞这个事情就在于我们的决心了。我们不能端着金饭碗,提个讨饭棍,年年向中央伸手要粮。应该搞它几个翻身工程,扭转被动。今后每年从全省的水利投资中,拿出20%,发展集中连片的大型提灌工程,不但可以改变这一地区年年吃返销粮的局面,还可以促进这一地区气候区域性转化,促进农业大面积增产。”
由于前期的充分准备和调研,李培福的建议内容翔实而充分,省委经过讨论,同意他的意见,并委托他组织省上有关部门领导、专家,亲自率队到现场进行踏勘,提出有可行性的建设方案,报省委、省革委会研究决定。
也就是这一年的秋天,甘肃省农委主任窦述主持召开了专门研究河西水利建设的会议,历时半个月。景泰县派贾梓才、李兴祯等人出席会议。会上武威地区重点提出要针对开发草窝滩提出初步计划,绘制万分之一平面图,建议开发一百万亩,这些得到了省委、省革委会的重视。省革委会副主任胡继宗、李培福,农建十一师副师长张兴汉等参加了会议,陈可言也参加了会议。会上张兴汉提出了河西的农垦力量要分流一部分转向景泰,开发草窝滩的意见。陈可言记得清楚,在这次会议上,胡继宗提出:要派人去现场踏勘草窝滩,并要求向他提交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