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上的坚守
1988年3月5日至11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派出以特布里吉斯为团长的评估团一行七人,对甘肃省景泰川农业灌溉发展项目进行考察评估。
这一次提出的甘肃省景泰川农业灌溉发展项目评估报告及水资源开发评估技术报告有七个文件,主要内容包括景电工程范围内平田整地、渠系配套24700公顷,其中景泰7940公顷,古浪16760公顷。修建田间道路908公里,水窖2.1万个,植树造林4411.2公顷。
按照方案,粮食援助政策计划委员会将向景电工程援助小麦10.03万吨,总价值1867.6万美元,项目执行期为1989年至1994年共五年。
1989年6月2日,WFP粮食援助政策计划委员会在罗马召开会议,讨论批准有关粮食援助项目。会前,驻中国代表处先把文件提交WFP有关援助国。这些代表的审查极为严密而谨慎,他们在会上提出黄灌区会不会盐渍化等问题,由陈可言一一作答,并散发了景电工程画册。一期灌区昔日荒滩变良田的大幅照片,感动了项目小组委员会的成员。许多代表认为,项目一定能执行得很好,表示同意向景电二期部分田间工程提供粮食援助。项目获得全票通过,为甘肃争得一项最多的10万吨无偿粮援小麦。
陈可言心里的快乐不言而喻。中国的水利工程,得到的不仅仅是国际援助,同时也意味着将要接受国际社会的检验、考核并走向世界。
另一项浩大的工程——平田整地,因为世界粮援项目的支持,大有如虎添翼的势头。
和陈可言相比,马兆麟是纯行政性的领导干部。在景电二期工程建设中,他和陈可言的配合是十分默契的:凡技术上的重大问题都由陈可言去解决,而行政事务中的棘手事情就由他斡旋处理。他在景电工程指挥部任职后,仍然是武威地区的副专员,解决行政方面的问题,他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能力。长期的农村工作,培养和锻炼了他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他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群众打成一片,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马爷”。二期工程开工的第二年,他和陈可言分了工:他分管平田整地,陈可言严把工程关。
古浪三十万亩的土地平整和规划,其工程量绝不亚于工程本身。和一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的土地平整中,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农场,所有的受益群体,都是单个的农户,更多的是从山区来的移民。平田整地之际,包产到户后的农民,很难再像以前一样组织和号令,这项工程的进行,和一期工程有了很大的区别。
*平田整地机械化,大大提高了效率。
1986年秋,景电工程古浪指挥部组织的施工组开进了鸡爪子滩。
鸡爪子滩地处海子滩下游,南靠干(塘)武(威)铁路,北连腾格里沙漠,人烟稀少,土层肥厚。在陈可言的眼里,这是一块“从未见过的肥沃之地”,也是二期工程灌溉区的“天心地胆”。按照工程计划,鸡爪子滩是景电古浪灌区最早上水的灌溉区,因此施工现场首先摆在了鸡爪子滩。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从腾格里大沙漠源源不断吹过来的风沙,成为开发之初鸡爪子滩上最大的“特产”。住宿难,用水难,吃饭难,施工难,是建设者生产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1987年4月,新堡乡党委副书记张志浦、副乡长陈建功带领乡上六名工作人员和几百名群众首先来到了八十多公里外的鸡爪子滩。
新堡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属永登县东山乡,新中国成立后,属永登县。1953年属东山区的永丰台和大鱼乡。1955年东山区和裴家营区合并为东山区,属甘沟、蒿沟、农丰、山头乡和大鱼乡部分。1956年撤区并乡为干城、农丰、永丰乡,并于同年10月划归古浪县。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东风公社。同年12月20日,古浪、天祝合县,属天祝县。1961年12月15日,天祝、古浪分县,属古浪县。
新堡乡总面积524.4平方公里,是古浪县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和景泰县寺滩乡相连。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干旱少雨,也是古浪县最为贫困的一个乡镇。在二期工程中,是古浪县确定的移民最多的一个乡镇。他们的土地,就在鸡爪子滩这片荒原上。
经过事先动员,村民渴望黄河水的热情被迅速点燃。许多村子,出现了人人报名搬迁的局面。新堡乡台子村报名搬迁时,人们都争着走,然而按照规划,只能搬迁40%的村民,报名的人竟有80%之多,谁走谁留,只能抓阄儿,让命运去决定。许多村子,最后都采取了这种抓阄儿的传统办法,确定了首期搬迁的移民。大板、农丰、台子、尖山、甘沟、高岭、一座磨、刘杨、石井、黄蟒塘、新堡子、崖头、蒿沟、苟家磨十四个村委会,五十二个村民小组,四十个自然村的六百多名村民,来到了亘古荒无人烟的鸡爪子滩。
尖山村的郭天龙、陈多明自然是这批垦荒者先头部队中的成员,他们乘坐何正玺驾驶的手扶拖拉机,经过一天多的时间,翻越壕沟岘,穿过马家磨河,来到甘(塘)武(威)线的冰草湾车站附近。到这里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黑漆漆的荒原,用沉默欢迎了这批向往美好生活的农民。而松软的沙子,很快陷住了手扶拖拉机。
车站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他们要到达的地方距离这里还有一站路。几个年轻人一商量,干脆继续前行。眼前根本没有路,他们硬是凭借身强力壮,几乎是把手扶拖拉机抬到了二咀子。
没有地方住,他们发现了铁路下面的几个水泥涵管,吃了几嘴干馍馍,就钻进涵管睡了一觉。他们是探路者,分了土地,又急忙赶到山里,准备了生产工具、生活用的被褥,再一次来到这里。
为了吃水方便,他们联系了驻地户东湾的几户人家,在就近的山梁上,挖了地窝子,开始了他们平田整地的日子。
鸡爪子滩数十里少有人烟,只有零星的几眼草原分界水井和很少的游牧者。帐篷和地窝子成了古浪干部、技术人员住宿的唯一选择。那一年,鸡爪子滩上六级以上的风在三个月里刮了四十七场,几乎每两天一场大风。有时,帐篷被刮得像风筝一样漫天飞,人们不得不拽着帐篷的绳子随风跑,等到风小了,赶紧争分夺秒地重新搭建帐篷。晚上睡在帐篷里,风撞击帐篷“哗啦,哗啦”的声音震得人耳朵发麻,搅得人心烦意乱。一觉醒来,浑身上下,被子里外,都是细细的沙土。而地窝子就更惨了,每刮一场风,通向地窝子的坑道就被沙子埋了,没办法只得重新挖开通道进出。夏天,地表温度高达40多度,野外作业像火烧火燎一样难受,帐篷内像蒸笼里一样闷热难挨。相比之下,地窝子倒是很清凉,前来平地的农民,只能靠地窝子进行过渡。
收工回来,发现有许多小爬行动物在帐篷、地窝子里“乘凉”,甚至还有蛇在床上或床下“避暑”。有时候,晚上人们睡熟了,蛇伺机而入,或钻进被窝,或盘到床腿边上,或在床铺下面乱窜。初见蛇类,不少人惊恐不安,赶紧采用旱烟熏等方法驱赶。一遇阴雨天气,外面下大雨,帐篷里下小雨,床铺没有干的地方。有时半夜下起大雨,帐篷里面漫进水来,连鞋子和锅碗都漂在水里;但疲劳的人们还一无所知。地窝子更是遭罪,水流直接冲进来,转眼之间就成了一个水池子……
在施工点上,可以说是水比油贵。这儿方圆几十里缺少水源,全靠农用车从东湾、西湾的机井里拉运。每人每天的用水定量,除了做饭和饮用,其他生活用水很难保证。小伙子们不得不从头到脚“节约”,全部剃了光头赤着脚板。煮过饭的面汤成了最好的饮料,口渴了,舀一勺解渴。夜间若有撒野的骆驼光顾,会毫不客气地把水箱中的水喝个精光,第二天炊事员不得不到别处借水。小昆虫、小动物跳进水池中抢水喝,已是司空见惯。做饭的时候,锅盖刚揭开,就会有成群的昆虫扑来……
古浪县副县长薛国贤经常乘车到现场。正在整地的移民看着一辆熟悉的小车停到面前,便叫了起来:“薛县长来了!”
薛国贤顾不上休息,和正在平地的农民交流。他发现,要做到水到地平,眼下的困难是因缺刮板影响速度,他立即上下联系,动员县上机关单位捐献废油桶,制成三百二十个大刮板支援平地。当时,人畜饮水是群众最头疼的问题,薛国贤召集冰草湾乡筹备组的领导研究解决的方案。大家的意见是利用当地一眼机井,投入六万元资金,拉通三千多米塑料软管。
*“薛尕爷”已经去世,他的儿子薛忠回想起父亲的过往,感触连连。
方案出来后,薛国贤前往大靖水管处,带来技术人员,一同定线、划点、测量。软管拉通了,问题解决了,他还是不放心,直等到所有的管道通水之后才回去。
有了水,平田整地的农民松了口气。新堡乡尖山村的郭天龙们搬到了自己的居民点二咀子。鸡爪子滩上一年四季大风扬沙,吃饭就得“吃沙”,吃完一碗饭,碗底就会沉下厚厚的一层细沙。二咀子是一个风沙口,别处是小风,到这里就成了黄沙漫天。村民们在规划的院落处修建了地窝子,也就是在连绵的沙丘中,开始了他们新村庄的建设,和无处不在的沙子打起了交道:饭里有沙子,水中有沙子,脚下是沙子,床铺上是沙子,衣服口袋里也是沙子,脱光衣服身体上还沾满沙子……
刘德全,这个被称为“农民技术员”的技术人员,又奔波在这片他丈量过的土地上。在一望无际的荒滩里,没有村庄和树木,没有参照物,以前勘测设计时立的标桩,早已被风沙埋得不见踪影。他只能凭着记忆,再按照设计图,丝毫不差地放线施工,已十分艰难。后来,为防止迷失方向,刘德全建议各施工点都插上鲜艳的红旗,以此为参照物,修渠,开路,整地。久而久之,一些工作量化了,比如一块条田四个桩,钉完桩后,再一块一块地丈量面积,逐条逐垄地编号入档。一万多亩条田的五万多个线桩,和一面面红旗,成了荒原上独特的风景。
二期平田整地,结束了一期全靠人力平整土地的历史。冰草湾乡雇来了二十多台推土机,由集体组织平出个大轮廓,然后再分包给各家各户搞细平,当年平地一万亩。当地的老百姓总结了这一段生活,说第一批前来鸡爪子滩的领导和老百姓是四棒:
春天刮成土棒
夏天晒成黑棒
秋天糊成泥棒
冬天冻成冰棒
正是这四棒,在千里荒原挥舞出了动人的旋律,开启了数千年人们渴望的新生活。
然而,随着工程不断完善和推进,更为艰巨的平田整地任务继续挑战人们的极限。陈可言、马兆麟下了死命令,水到哪里,哪里必须做到“水到渠成路平”。
1990年7月1日至2日,古浪县委召开八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县委副书记、景电工程古浪灌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王允政就灌区建设和平田整地情况做了汇报。会议就平田整地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县直机关“三人工作两人干,抽出一人上景电”的口号就此提出,由县委书记李保卫、县政协主席郭隆、武装部长张兰带领县直机关干部奔赴灌区,组织群众平田整地。号召全县各行各业,通力协作,紧密配合,真抓实干,为灌区建设做贡献。
就在这一年,我来到了二期黄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