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汉吹响集结号

李老汉吹响集结号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指挥部坐落于景泰县原驻地芦阳北街县政府大院,在低矮的大门上,悬挂着“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指挥部”的牌子,在大门西边的墙上,绘制着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泵站上水灌溉示意图,“两年上水,三年收益,五年建成”的标语耀眼夺目。李培福住在背靠城隍庙的向东的两间平房里,贾梓才家住在向西的三间平房里,早早晚晚,说说话倒也方便。这座院子,自然成了这个浩大工程的中心。罗文深他们几个住在李培福的隔壁,爱和年轻人开玩笑的李培福,常常惹得他们大笑不止。李培福和年轻人开玩笑,不光斗嘴,而且还爱动点手脚,但这个动手脚,也是老人对年轻人的一种喜爱。有一天晚上,李培福喊:“小罗,你去取一下材料。”罗文深急忙按照要求去取。等拿来了,李培福很高兴,用拐杖在他的额头左面捣了一下,没想到,却起了一个大包。七八天之后,这个大包还没消失。李培福像做错了事情的孩子,看也不敢看这个大包。恰逢罗文深的父亲来看孩子,李培福满怀歉意地真诚道歉:“我和小罗开玩笑,不小心,把你儿子捣了一下……”那神情,让许多人悄悄笑了起来……

此时,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还在喊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许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能背着铺盖卷来到这里,确是未曾想到的命运之中的转机。李培福在调集建设人员时,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工程需要的一些专业人员,身上大都背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臭老九”“走资派”“学术霸权”等等,而这些人,大都在“干校”、在“牛棚”接受劳动锻炼。

怎么办?

这可是全国第一个高扬程的提水工程呀:把黄河水提上四百多米的高处,是搞搞斗争就能做到的吗?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吗?这个工程,没有可借鉴的先例,全要靠自己,靠这些“牛鬼蛇神”来设计,来实现。他们是这个工程成败的关键呀。

借鉴几个失败的水利工程,李培福深知,热情取代不了科学,只会坏事。热情以科学技术、科学理论为基础,才能如虎添翼,能成就很多大事。“面向群众”,其实就包含了实事求是的朴素原理呀:正确面对眼前面临的实际困难,寻找解决的办法,才能真真正正为群众谋福利,否则,就是祸国殃民了。李培福从这四个字里,似乎又悟出了新的含义。他在不同场合,向省革委会的有关领导,谨慎地表达了这一层意思,当得到默许之后,眼前顿觉豁然开朗。

“只要是工程上有用的人,我们都要,他不来,我们请来,来了就好好用,让他好好发挥作用,不然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把黄河水搞上来?”李培福袒露自己的心怀,统一指挥部成员的思想,指挥部的各级组织,在具体的筹备工作中,认真贯彻了这条正确的用人方针。

很多在“牛棚”或者还戴着各种帽子的专业技术人员,正在接受劳动锻炼和“靠边站”的屈辱。他们内心的一腔热血正在逐渐降温,并感到迷茫。他们没想到的是,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这个救命工程,却给了他们起死回生的机遇。很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被纳入这个工程建设的名单。为了化解很多矛盾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李培福打出一面旗帜,就是让这些人到景泰川“戴罪立功”。在这个旗帜下,筹备组放手大胆地召集这些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

然而,在当时使用那些“走资派”“臭老九”可不是一件容易事,稍有不慎,就会遭遇很大的政治风险,但李培福却坚持了这一用人原则。

有一次一位“革命者”向李培福告密说:某某有港台关系,使用要慎重呀。李培福骨子里对这种拿别人的命运讨好领导的做法反感至极,这些人,往往打着更积极、更革命、更负责的旗号,其实干的全是损人利己的事儿。他当即气愤地说:“解放几十年和台湾一个信儿都没有,有什么关系?不用这些同志,你,我,能把黄河水引上草窝滩吗?”

这些告密者,自然不肯就此罢休,通过各种渠道,这些信息反馈到了省革委会。“李培福要的多半是有问题的人”这种说法越来越多,这顶政治帽子在当时可是有不小的分量呀。

李培福听到这些说法后,再一次陷入沉默。然而沉默之后却是更加果断坚决。他斩钉截铁地说:“不要管他们的那一套说法,我们按我们的需要办,照他们的办,我们的事业就完了。”李培福语重心长地说:“要让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同志,有个奔头。”

有个奔头,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为这些“有问题”的年轻人,点亮了心头的灯盏。也是这个奔头,从另一种意义上来看,恰好解放了生产力,让这些在迷茫和屈辱中的知识分子,找到了释放自己能量的平台,拥有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遇。李培福深知这一点,他以领导者、决策者的身份,恰如其分地疏导和张扬了人性中的自我价值,正是这个决定和坚持,成了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必胜的基础。

调一位技术骨干时,原单位多次向他们反映,这个人有重大的历史问题,要做处理,不宜使用。当时这个同志恰好要承担一项重要的设计任务,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非他莫属。李培福凝眉沉思之后做出了决定:“马上去查证,要派实事求是的同志去查。”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调查,证明那位同志没有问题。李培福知道结果后高兴地笑了:“我们又得到了一个有用的人。”以此为例,他提醒筹备组的工作人员:“现在,说什么话的人都有,我们要头脑清醒,防止上当。人,都有点历史,都有家庭关系,如果这些都成了问题,谁去给人民干事?”

“靠边站”的陈可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到了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来到了李培福的身边。

当时,李培福委托筹备组的工作人员到西北院要人,选上了“靠边站”的陈可言。陈可言毫不犹豫拿上所有的家当,来到景泰县。

当时的景泰县,人们形容县城之大,有一句调侃:东头吸烟,划根火柴就到了西头。指挥部为陈可言家准备了老百姓院里的三间正房,高大宽敞;后来张自强来了,家里人口多,东西也多,给他准备的房子是两间很窄的单间,实在难以住下,陈可言就主动把大房换给了他。

陈可言到景泰已是1969年11月。首先要生炉子,做饭,取暖,但找不到劈柴。得知老百姓是到沙沟里去挖草根,无奈中,陈可言只好前去找柴火。

这是从未遇到过的难题。陈可言无助地在路上转悠。土苍苍的县城,土苍苍的山,凌厉的北风吹过来,卷起一个个尘柱。一瞬间里,陈可言走过的路迅疾地在脑海中翻片,一种近乎悲凉的辛酸潮湿了眼眶。就在这时,他看到有家单位院内堆着一堆刨花,给他们说明情况后,他在刨花堆里找了几块劈柴,这才回家生着了炉子。当温暖的火苗跳跃时,陈可言的心情又慢慢好转了起来。也好,远离那个是非之地,在这里专心做自己的专业,为老百姓谋取实实在在的福利,何尝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

调整好心态的陈可言,第二天就去办理了粮户关系。食油每人每月六两,在粮食定量上,因为他是指挥部工程师,劳动强度小,只有二十八斤,其他干部、技术人员都是三十二斤。陈可言苦笑了一下,他知道,景泰县太贫穷了,是甘肃十八个干旱县之一,不少老百姓每年都要到宁夏等地去“背粮”。没有钱买火车票,就扒车,到站就下来;有的火车到景泰不停站,背粮的老百姓慌忙跳车,每年都有摔死的……这个待遇,对他们这些被下放的人员已经是最好的照顾了。

到景电指挥部报到后,陈可言担任景电指挥部工程技术负责人,后来被任命为工程技术组组长,全面负责勘测设计、施工安装,直至运行管理。

陈可言长出了一口气,他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位置。只要能实现自己用专业知识建设祖国的愿望,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