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模台车打通明沙嘴

钢模台车打通明沙嘴

二期工程最艰难的施工,就是明沙嘴了。

李恒心尽管事先就知道这段工程会很艰难,但没想到竟然艰难到这个程度。

按照设计,总干渠从明沙嘴穿腹而过,最大挖深21米,浇筑3.5公里的暗渠,属于二期总干渠中暗渠最长、使用钢筋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差的咽喉工程。景电工程古浪指挥部中标承建的总干渠十三泵站的第五、六标段渠道工程,地处明沙嘴西端。另一边,由景泰指挥部承担修建任务。施工工期从1989年4月到1990年8月。看似足够多的施工时间,却面临着谁也预想不到的艰难。

明沙嘴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是一座流沙堆起来的沙山,也是当地一处有名的风口。肆虐的黄沙在西北风、东南风的吹运下,来来回回在这里拉锯。随着风力的大小,这座沙山时大时小,是一座活的沙山。松软的黄沙,对施工者而言,没有漫步的浪漫和闲情逸致,每走一步,都会陷进里面鞋子马上会被流沙灌满,车辆一进去就会深深陷下去。

要想施工,只能先修路。策划大的方向和线路,在流沙上面铺一层混合砂石料,碾压后施工车辆才可以通行。施工队住宿的地方,只能靠搭建帐篷来解决。这里已经没有以往在口号和政治鼓舞下的漫天红旗,承包工程的工程队和施工的民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不少的收入,由而爆发的热情和力量,更具有生产力,也更有理智和激情。

明沙嘴有着天然的艰难险阻,又有着后天必须要面对的自然障碍。在这里,最让人头痛的就是风。只要风一来,无孔不入的沙子直接进驻帐篷,不仅无法睡觉,而且也没法起炊。开挖风积沙,架子车拉不出去,推土机又推不远。辛辛苦苦挖上几天,一场风,黄沙像流水一样迅速填埋了渠沟。人与风沙,在这里展开了艰难的拉锯战。

此时正值腊月。按照这里的气候条件,从腊月到春天,正是风沙肆虐的时节。哪里有问题,马兆麟便往哪里去。他在明沙嘴一蹲就是两个多月。马兆麟在工地认真视察之后,确定了新的施工方案。杜绝大面积开挖,采用挖出一段、浇铸一段的办法稳步向前推进。几位领导会面协商,一致认为必须打破传统施工工艺,实行技术革新。选用钢模台车的设想被提了出来。

钢模台车在甘肃的水利水电施工应用上还没有先例,尤其在暗渠施工应用方面更不多见;因此,要实施这一方案,必须要有优秀的技术人员来承担这一任务。陈可言把他手下的技术人员在头脑里细细过了一遍之后,把刚刚调到景电工程的年轻技术员张耀曾叫来,说:“这个重任耀曾你就给咱们挑起来吧!”

陈可言之所以选中张耀曾,是因为他认为张耀曾是个有理想有志向的青年。上景电二期之前,陈可言在引大入秦工程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年轻人。当时张耀曾在盘道岭工地当施工员。那时,他的工作就做得非常出色,工作之余抽空挤时间,自修完了电大的所有课程,是一个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年轻人。

▲一丝不苟的陈可言

张耀曾在犹豫,生怕自己承担不了这个重任。李恒心知道他的担心和忧虑,给他加油鼓劲:“大胆去做,我们都是你的参谋。”

有陈可言、工务处长李恒心的支持,张耀曾、王永堂等人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和研究。草图出来了,仅仅用了十五天时间。陈可言、李恒心研究完草图,不得不佩服年轻人的构想。

从草图走向实质性的制造,还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张耀曾先把主体骨架送到洛阳加工,剩余的部分又拉回来自己加工,后来又转送到甘肃工大去完成。1989年的8月份,钢模台车走进了明沙嘴,正式开始工作并取得了成功。暗渠施工按原计划分为:底板、侧墙、顶部三次浇筑成型。采用钢模台车后,暗渠变为两次浇筑成型。第一次浇筑底板至下道施工缝,第二次浇筑侧墙和顶部一次成功。工程速度提高了2.3倍,节约投资25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