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在洪水前
完成土地土壤勘测之后,邱建邦们被正式调入指挥部编在三连工作。三连主要由水利厅设计院、水电部西北院、农建十一师、河西建委、黄羊镇水校等单位的一些人员组成,承担着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指导任务,又称设计施工连。连部设在芦阳中学。人员多数在现场,有的搞设计,有的搞施工,有的跑设备,有的驻厂家,也有人筹建附属企业,甚至还有人在劳动锻炼,工作各异。邱建邦几个刚从原单位把家属接来,尚未安置就绪,就被派往沿寺进行一泵站设计去了。
虽然不在工地上抡镐头,但住在八面透风的帐篷里,那滋味也好不了多少。白天无暇顾及火炉子,深夜回来又来不及再生火,炉子上的水壶经常冻成冰疙瘩,洗漱只好到黄河边去提冰水。工程技术总负责人陈可言、王钟浩和他们同住一顶帐篷,面对同样的艰难。按照李培福的要求,机关干部也要去施工点参加劳动,盘着干。为了不影响设计,陈可言他们主动承担了劳动,让邱建邦几个专心设计一泵站。
冬天的脚步渐行渐远,春天悄悄来到人们的身边。一声声爆破声,如春雷般喧响在荒凉的山谷。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迎来了第一个春天。沿着干渠走向,渠道在开挖,二、三、四泵站的基坑陆续展开施工,芦阳渡槽的浆砌块石桥墩的备料工作也在加紧进行。
*浇筑泵坑。
经过将近三个月时间的开挖施工,到1970年3月,基坑开挖战役告捷,总算具备了开盘浇筑混凝土的基本条件。
按照预算和设计,一泵站水下浇筑砼工程,是要将五千多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筑起泵站主、副厂房的基础和墙体。泵站施工场地处在西傍大山、东依黄河的狭长地带,清基倒出的石碴本来就堆积如山,现在又要将大批量水泥、钢材、木材等主要物资运进施工场地,进料十分困难,给施工带来的难度就更大了,而完成浇筑的期限是5月底之前。指挥部初步确定,将开盘浇筑时间定在3月10日,工期绝对不能延误。如果这个时间不能开盘浇筑或在5月底前完不成浇筑任务,黄河洪水到来淹了基坑,工程工期则又得推迟一年,这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影响。
面对紧迫艰巨的浇筑施工任务,李培福等领导心急如焚,但又不得不面对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的现实。
李培福找来李辗:“小李,你到武威去,去找专员,就说我说的,把那四台搅拌机给我按时送过来。”
李辗带着李培福的书信,立即前往武威。四台搅拌机,可是了不得的施工设备,当时都调集在武威西营水库的施工工地。
前往武威的路上,李辗忐忑不安,他知道四台搅拌机对一泵站泵坑的浇筑意味着什么。省里的几个水利工程,都在打着这四个宝贝疙瘩的主意。
武威专员看了李培福的书信,沉默良久,总算点头答应了,表示会按时把搅拌机送到景泰。李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落了下来。武威专员看了看紧张的李辗,笑了:“李省长还在抽烟吗?有个烟你带回去给他。”
李辗接过烟,这才明白,要不是李培福的书信,调走四台搅拌机,可真是痴心妄想。
在来景电工程之前,李辗在省水利学校工作。学校停办之后,李辗也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到工地之后,被分配到了食堂管煤。梁兆鹏知道后,惊讶不已:“怎么能让武汉大学的高才生管煤呀?这不是浪费吗?”李辗这才被重新安排到了计划组并担任副组长一职。
泵坑浇筑,需要架子工、钢筋工、模板工、浇筑工、搅拌工、木工……如此多的工种,需要多少成熟的技术工人呀?几乎所有参加工程建设的人们都在捏着一把汗,有少数人也对浇筑战役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但话又说回来,打胜草土围堰、基坑开挖两个战役后,绝大多数人对建设工程的信心更足了,士气更高了。施工前线领导正是准确地把握了工程建设的形势,筹划着这场关键战役的打法。如何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喊出一个响亮的口号鼓舞士气?
3月7日晚8点钟左右,工程团梁兆鹏、胡同民(军代表)、雷枫桐三位领导住的那间房子里亮着灯。罗文深要请示工作,揭起门帘进屋一看,三位领导各自坐在自己的床铺上,凝眉苦思。
看他们像是在谈什么重要的事,罗文深转身正要出门,梁兆鹏却示意他也坐下听。他说,马上就要开盘浇筑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鼓舞大家的士气,需要有一个明快而简洁、富有战斗力的口号。几个领导你一言我一语地对了好一会儿,对着对着,四句话二十个字的口号就对出来了。胡代表正要将口号重复一遍,梁团长用商量的口气对胡代表说:“我怎么又想起了一个‘抢’字,似乎比我先头说的‘浇’字更恰当,改一下怎么样?”
一向沉着老练的胡代表听了之后,高兴地拍案叫绝:“太好了!老梁的这一个字改得太好了!”接着,他朝着雷枫桐问:“老雷,你看怎么样?”
雷枫桐一边说好,一边又重复了口号的前两句:“大战五十天,抢出洪水面。”
胡代表马上接了后两句,“革命加拼命,建设景泰川”。李辗一拍手:“顺口,有力,又很好记。”
几位领导切磋出这四句口号,像是吟诵出了一首诗,十分兴奋。梁团长重复口号时,特意让罗文深记录下来,并让他赶写一篇广播稿,将这个口号插进去,第二天上午就由工地广播站播出。
李培福知道后,反复吟诵这四句口号:“大战五十天,抢出洪水面。革命加拼命,建设景泰川。”完了他用劲捣捣地面,高兴极了:“好好,就按照这个口号去搞。只是要给大家讲清楚抢出洪水面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如果抢不出来,我们将面临怎么样的困难,把危害给大家讲清楚,这样才有动力。”
黄河岸边的沿寺和四井沟的崖畔山谷上,建设者们捡来河沟里的白卵石,精心镶嵌出十几幅大型宣传标语。诸如:“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胜利”“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建设工程”“勤俭建景电,造福于人民”……镶嵌在山上的标语,气势宏伟而醒目,渲染出一派火热的建设景象。
朗朗上口的战斗口号,对姜作孝来说,却是一道道军情火急的告急书。在新的岗位上,姜作孝信心百倍,然而,在物资极度匮乏、供销体系特殊、运输工具落后的情况下,要想保证工程所需的物资供应,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时最紧张的是物资、材料的供应。建设要上去,首要的是物资供应要赶上。可是,工程团团长梁兆鹏和后勤组组长姜作孝都清楚当时面临的现实。梁兆鹏把手放在姜作孝的肩膀上,说:“老姜呀,我知道材料供应工作有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怎么样?想好办法了吗?”
姜作孝有苦难言,但是对着梁兆鹏期望的眼神,还是果断地点了点头。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确保工程所需要的物资。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建设采取“三边四自”的方针。“三边”即边设计、边施工、边受益,“四自”即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制设备、自筹资金。既定的施工决策,注定了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材料供应计划,更不可能有一个充分的备料时间。在当时的计划经济年代,这也使物资供应工作始终处在一个极为被动、非常困难的局面。特别是,指挥部又是一个集设计、土建、安装、运行管理为一体的一条龙体制,这就更加扩大了物资供应范围,增加了物资供应难度。也就是说,物资供应范围不仅是土建、安装的材料,连同土建安装的工器具以及工程初期运行期间的备用件,统统要负责供应。简而言之,没有事先的通知,当工程需要什么物资,后勤组就要准备什么物资。从需要到准备再到提供,可供利用的时间空间小到最小。
为了杜绝浪费、贪污腐化,李培福从工程一开始,就明确规定了财务高度统一的原则。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所需物品由后勤组统一采购,这确实是一种最恰当不过的选择。当时指挥部所属各队、厂矿企业等单位都是新组建的,大家都是白手起家,欠缺的物资很多,借采购物资之名,趁机添置些东西装备自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工程有限的资金,绝不容许这种情况发生。
受到李培福高度信任的姜作孝,成了全权的财务大臣。在一段时间里,但凡涉及钱的支取、物的购买,都要他亲自签字,整天忙得焦头烂额。有时走在路上,还有人跟在屁股后面追着让他签字。然而,摆在后勤组面前的任务,是尽快落实工程所需要的钢筋水泥模板,没有这些物资,“抢出洪水面”,可就真成一句空话了。千斤重担压在肩上,姜作孝夜不能寐。那几天,指挥部主要领导也亲自出马抓物资督运,这就使梁兆鹏和姜作孝的思想负担更加重了许多。工作人员都看得清楚,指挥部一些领导的脸都急青了,严肃得像结了一层冰,冷得吓人。梁兆鹏、姜作孝的脸色不仅是急青了,而且是急黑了。一位是施工前线的主要指挥,一位是后勤供应的主持者,他们不急,谁急?
好在,省委领导在会上做了明确指示,要求各方大力支持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这是姜作孝唯一可以利用的令牌和救命稻草。实际情况也是,在工程建设中的物资供应,自始至终都得到了省上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当时面临的不仅是物资缺乏,还有的是,要来了物资,却又没有好的运输工具。当时工程上的车辆不多,虽然叫车队,但车辆少得可怜。1969年至1970年只有七八辆车,这些车辆还是从昌马工地退下来的旧车。其余是河西建委、兰州木材队随人带来的,也都是旧车;而且车型极为复杂,有解放、跃进、吉尔、嘎斯太拖拉等,一个车一个情况,坏了干着急也没办法,备用零件又不通用。
开盘浇筑在即,沿寺工地告急。所需要的水泥、钢筋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开工前夕,姜作孝和管车辆调度的魏更生坐着拉水泥的大卡车,总算将一批水泥从一条山仓库组织调运到沿寺工地。
姜作孝跳下车,快步迈进梁兆鹏的房间。正在开会的梁兆鹏和其他几位领导同时起身迎上去,可见他们都在等着姜作孝,见着姜作孝,就等于看到了水泥。梁兆鹏握着姜作孝的手,亲热地说:“大管家,现在可以满足开盘需要了,供应能续上就行,你也稍松口气,不要太累着了。”
姜作孝半开玩笑地说:“你老梁的这台戏还没唱呢,我能松口气吗?大干五十天,抢出洪水面,说出来,就要做到呀!”
大家同时哈哈大笑,爽朗的笑声,充溢于梁兆鹏简陋的办公室。
3月10日上午,一泵站基坑吸水池前坎和积水池底板的钢筋绑扎就位,支护用的模板钉得严严实实,基坑旁的卷扬机、搅拌机和蹦蹦车等施工机械就位,参加头班施工的人员也都进入现场,开盘浇筑的一切准备工作就绪。12点30分,随着陈可言一声令下,浇筑战役打响了。运送混凝土的蹦蹦车、架子车有序地往返穿梭,搅拌机和捣震器械发出的声响震耳欲聋,整个工地紧张而有序地运转了起来。
*建设者在操作简陋的机械搅拌混凝土。
泵坑浇筑,一开工就没有停下来的说法。按照工日计算,要在五十天完成浇筑任务,至少要有三百名熟练技工,而当时上到工地的木工只有十七名,架子工二十九名,混凝土工十一名,钢筋工二十六名。技术工种的严重缺乏,领导们事前不是没有考虑到,但面对工期紧这样一个实际状况,浇筑施工还得往前赶。急需的工种除了由施工前训练的一批其他工种人员代替外,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由民工顶技工用,技工带民工干。
民工王国翠被安排从事混凝土搅拌工作。慢慢地,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搅拌机是固定的,混凝土搅拌好一次之后,总有一个重新配料装料的过程,而且随着浇筑的地点不断变动,运送混凝土又需要许多人工。思来想去,他想出一个好主意:挑战搅拌机。他组织了几个组的民工,一组十几个人,一面十个人,组成一个混凝土生产线,配料,和水泥,洒水,等到浇筑现场,混凝土已经搅拌成型,只要手里不停下来,混凝土就源源不断地流进浇筑的模具。
一次李培福前来视察,看到这种干法大加赞赏,他问是谁的主意,大家都指指王国翠。王国翠涨红了脸,嘿嘿笑着看着李培福,李培福也笑了,用拐杖指指混凝土,夸奖他:“敢想敢干,不错呀!你这个小伙子不虚瓜冒泡。不错,是个好同志!”
挖完泵坑之后,刘仓又成了混凝土工,他主要负责配料工作。两个师傅带他一个徒弟。一车沙配多少水泥,一车石子多少斤,都要过秤,不几天,刘仓就学会了配料,自己又带了两个徒弟开始配料,指导他们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配料搅拌。就这样,不几天他的徒弟又成了师傅,滚雪球一般地循环,缓解了工程用人的需求……王国翠和他开玩笑:“没看出来你还是多面手呀?”
刘仓把脖子一扬,得意地嘿嘿一笑:“你以为就你能呀?能人多着呢!”
用民工顶替技工,这种办法比较快地解决了技工严重缺乏的问题,同时也为以后其他单项工程建设培养训练了大批的技术民工。但到后来,随着浇筑面积扩大,工地上的技工仍然显得十分紧缺,施工人员的倒班还是排不开。任劳任怨的工人师傅们并没有在艰苦繁重的任务面前低下头,他们主动提出实行三班人马四班倒、两班人马三班倒的轮换作业制。大家夜以继日,连续作战,风雨天照常干,节假日都没休息过。有些工种的工人、民工和施工技术人员有长达四十八个小时甚至七十二个小时不下火线的。常常看到的情况是,一些老师傅,一手拿着馍馍一手拿着工具,边吃边干,有时发现问题了,一着急,竟然忘了嘴里的馍馍,一说话,喷出一嘴馍馍渣来……
水下浇筑模板支护工作量特别大,在基建连木工出身的负责人李朋林的带领下,木工排的王书成、杨维贵等老师傅们昼夜不停地轮班作业。许多木工在支模中手指头被砸烂,放在嘴里吮一下就继续干。一位从事木工工种的民工从两米多高的脚手架上滑下来,基坑木板上露出的钉子穿进脚心,这个民工,竟然自己悄悄拔出脚丫子,虽然血流不止,但他还是坚持干了几个小时,直到被人发现了,才被强制送到医务室去包扎。
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些活计也许就是粗活、笨活,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其实不然。任何一个工种,如果不精通,都会酿成大祸。特别是当时参加施工的民工,平时就很少和钢筋水泥打交道,更不清楚其间的配合和技巧,边施工边学习,可算是让他们见了世面。在这些工种中,钢筋加工、绑扎技术要求严,工作量大,而钢筋工人数又最少,李忠元、李文发几位老师傅既要亲自加工制作钢筋构件,又要指导徒工、民工绑扎钢筋。施工技术上出了问题就要返工作业。李忠元老师傅为了避免返工,白天黑夜坚持在工地上,困倦得实在支不住了,就到工地席棚里打上个盹儿。他平常说话声音本来就沙哑,绑扎钢筋时谁要是出一点儿差错,他马上就令操作者拆开重新绑扎,并亲自做示范,又一个劲地提醒大家。到浇筑接近尾声时,李忠元师傅的嗓子更沙哑了,即便是他用尽力气说话,要是别人不仔细听,也听不清楚他说了些啥。气急的时候,他也会骂,这些民工咋就这么笨呀;但是他很快就会醒悟过来,这些民工,以前连钢筋都没见过,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来自尾泉的民工尚克兰才十六岁,她在师傅的指导下,捆扎钢筋,右手拿钢筋钩子,左手拿一把细铁丝,钢筋传过来,就要麻利地缠绕铁丝,固定钢筋。
王国翠看得清楚,负责装模板的魏师傅,装好模板之后就拿过震动棒。因为工程质量要求很严,魏师傅害怕有马蜂窝,更害怕露出钢筋,对一些细小的瑕疵,都要认真处理。防水剂和水泥,魏师傅直接用手和,手被严重腐蚀,脱皮很严重。
王国翠说:“魏师傅,你怎么就这么笨呀?你不会用铁锹和吗?”
魏师傅笑了:“你傻呀,防水剂有多贵知道不?哪敢用铁锹和呀?”
用被腐蚀的手和好水泥,魏师傅一只手拿了水泥处理缝隙,一只手拿着馍馍吃,那认真的样子,让王国翠再也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