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的景泰县城的格局,事先是没有规划的,而是按照既成事实,并在其基础上逐步规划和完善的。几条主要的街道,就是吴光彦在那里的杰作。

吴光彦搞完先期的测量任务之后,领受了新的任务,负责基地住房建设和农副业生产。李培福在1970年2月就指示要以一条山为中心,搞好工程的后勤基地建设。李培福的指示很明确:“条山基地建设要求要快,冬天机关就要在条山办公,职工、家属都要有房子住。”并且风趣地对吴光彦说:“这就看你老吴怎么办喽!”

吴光彦面对的是一片光秃秃的荒滩。沙丘连绵,风沙肆虐,白刺棵子和骆驼草在风中颤抖,偶尔窜出的野兔,就是难得的生命了。在这广袤的荒滩之上,那一脉青褐色的山峦显得尤为突出。可真是一条山呀,很像西边的祁连山余脉伸出的一条根须,探入荒漠之中,然后在不远处消失。

在这砖无一块、瓦无一片的基础上,要开始基地建设,想想都感到头疼。吴光彦无法推脱自己将要承担的任务,他漫步在荒滩上,在他身后,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转了一圈之后,他心中渐渐有了未来的模样:这里是医院,这里是家属院,这里是办公场所,这里是学校……开始吧,只要努力,总会有好的结果。

说服了自己的吴光彦,开始说服自己的下属。吴光彦发动职工、家属打土坯,他把具体的工作做了量化,要求男同志每天打五百至六百块土坯,女同志每天打三百至四百块。

被量化的工作很快遇到了瓶颈,在荒无人烟的荒滩上打坯、搞基地建设,最大的困难是水。大批建筑工人要吃水,工作人员要吃水,来工地的家属要吃水,施工更是需要大量的水。没有水,就无法和泥,和不了泥,哪来的土坯?

吴光彦所能做的,就是安排车辆到十几公里以外的条山大队芦阳镇拉水。但是各个厂矿、企事业单位来条山搞建设的人越来越多,随着人员的增加,用水量加大,拉水的人蜂拥而至。条山大队有些招架不住了,那么大的生产队,只有两眼井,所有的社员就是靠那两口井,吃水、灌地,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又哪有多余的水供工地使用?

要想发展,要想建设,必须先解决水的问题。吴光彦思量再三,决定在条山基地周围打几眼机井。然而,几经努力,打了几个黑窟窿,就是打不出水来。后来根据地质调查的情况,由地质部水文三大队,在条山大队北沙河打了一眼井,打到三十六米处总算抽出水来,经过化验,水质能够饮用。吴光彦稍稍松了口气,组织力量在地面上建造了一个蓄水的大池子,以便于贮水,同时打了一个斜井,加了一级水泵,通过两级水泵,加快了水的提升速度。

这个措施,虽然基本上满足了基地建设人们的饮用和施工用水,但接踵而来的是所有参加条山建设的单位都在这一个水池子取水,每天汽车、拖拉机、架子车往来不绝,单靠汽车拉水满足不了打土坯建房的用水需求。

吴光彦只好求助李培福。吴光彦汇报了面临的困难,李培福只是静静地听着。听完之后,他问吴光彦:“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你考虑如何解决?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吴光彦说:“能不能支持一下我们,再建一个大的蓄水池?车拉水,本身就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很费时间。”

李培福想了想,同意了他的方案,并催促他尽快落实:“工程建设正在顺利进行,你的后勤建设可不敢掉链子!”

在指挥部东面山顶上又建造了一个两千立方米的大水池,安装了一条从条山水井到这个水池的管道,把水抽上山,再从山上放下来变成自来水,省去了车辆运输的麻烦,解决了基地建设用水这个大难题,加快了建设速度。

建设一个基地,只有土坯还远远不够。购买砖瓦,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方圆几十里,就没有一个砖瓦厂。吴光彦脑子一转,组织职工自力更生建起两个砖瓦窑、一个石灰窑,自己烧自己用。慢慢地,不但满足了自己施工,而且支援了在草窝滩办农场的各个单位和附近生产队。

*荒漠变成了良田,这一片土地,也是今天的景泰县城。

经过两年的建设,建起了指挥部机关办公室、职工医院、学校、露天剧场、浴池、招待所和机修厂厂房,指挥部的职工、家属基本上都得到了安置,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日后的景泰县城,就是以这个建设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延伸。

达慧中总算有了自己的新家。她从打土坯开始,和许多职工一样参加了建房的繁重劳动,当一排排新房出现在这片荒滩上,她和李士元也分到了住房。黄中理和杨玉朋也分到了新房。

没想到,这次景电指挥部机关分房子,还分出了一点小麻烦。宣传站干事侯占荣没分上,小伙子心里一急,就直接去找李培福了。一见面,小伙子就叽里咕噜说了很多。那时,李培福的耳朵已经听不大清了,他拿起助听器戴好后问道:“你说啥?”

侯占荣大声喊道:“我要一间房子。”

李培福这才看清来人是谁,也才听清他有什么事。李培福指着侯占荣说:“你不是宣传站的小侯吗?”

侯占荣点点头,也笑了:“我就是呀。”

李培福想起了很多,对这个机灵的小伙子他并不陌生。而侯占荣对李培福尊敬有加,他知道,在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建设工地,总指挥李培福总是大事得管,小事要操心,平易近人,是一位十分慈祥、善良、谦虚的老人,所以才会无所顾忌地来找他。但在这之前,他们两个已经有一段不一般的交情了。那时,景电指挥部宣传站干事侯占荣负责摄影工作,这在当时还算是极为稀罕的事儿。为了留下工程档案资料,李培福对摄影工作特别重视,每逢重要会议或者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他都安排侯占荣跟随拍照。之后,他还要亲自看看照片拍摄得怎么样,一一指出,哪张照得好,哪张照得不好,哪张人只照了个侧面,哪张的人照得太小等等,评得侯占荣心里毛毛的,每拍一次,都提心吊胆的。特别是给上级领导拍照,是侯占荣最头疼的事。省上的领导都不爱上镜头,一旦发现照相机对准他们,就会马上把头转向一边。侯占荣用的照相机虽然是当时省内最先进的德国造,但是不能变焦,“偷拍”不成,要想照好,必须靠近,可他的身份,靠近领导们的机会实在是太小了。

李培福了解到他的苦衷后,哈哈一笑,说这好办。以后,凡是重要领导人来访或检查工作,李培福总要对他们说:“这是我的人,让他照个相。”有时候,他还带头配合,不仅使照片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还为景电工程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图片资料。

李培福干事干脆利落、雷厉风行是出了名的。他听清原因后,没有批评侯占荣的“不恭不敬”,笑着说:“我们的房子多得很,明年还盖哩!”

侯占荣争辩说:“我照相早出晚归有困难,想现在就要。”

李培福没有拖延,想了想,马上叫通信员去叫负责此事的人。那人来了后,李培福说话很简单:“去,给侯占荣给个房子。”

那人说名额都分完了。李培福说:“你不能向吴光彦再要个名额吗?”当天下午,侯占荣就搬到了新分的房子里。

李云生带领全校师生,从第一个地窝子教室开始,一连挖了三个地窝子教室,实现了全日制上课的要求。那是他最骄傲的时刻,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全校一到六年级的学生,班班有教室,从此一个地下上课的全日制学校,在条山的荒原上诞生了。但这仅仅是开始,随着指挥部基地的建设发展,吴光彦把给学校盖的几栋教室排在了前面,学生上课逐渐由地下搬到地上,这时学生已增至九百多人,教师四十多人。学校也发展到了九年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完全的中小学了。李培福给学校起了个名字:“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指挥部中学”,简称“指挥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