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

希望之光

1977年12月5日,在省委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对于当时刚刚上马的引大工程反应强烈:“引大”是个大工程,很艰巨,很复杂,施工准备工作量很大……会上讨论得沸沸扬扬,大家既关心又有几分担心,这也引起宋平书记的关注。

宋平沉思片刻,当即敦促李培福立即去工地察看。陈可言和鱼锦鹏随同前往。

引水灌溉秦王川的设想,始于20世纪初。1908年,陕甘总督升允委派皋兰籍绅士王树中等人筹划引水入秦王川。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有关部门曾三次提出“引庄(庄浪河)入秦”的引水设想。然而,国穷民弱,技术力量有限,这一设想只能停留在纸上。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定西地区(当时永登、皋兰属定西管辖)提出引大通河入秦王川的设想。随后人们做了大量勘测论证工作。经过多方筹划论证,1975年年底,引大入秦工程开工兴建。

李培福带领陈可言等人,到引大工程总干渠上段,看了几条隧洞和盘道岭一号斜井。回到住地,李培福对当时的工程处境非常忧虑,一夜没有睡好。

姜作孝对当时的工作处境也非常忧虑,离开景电工程来到“引大”之后,他感觉开展工作非常吃力,很想听听李培福的教诲。下午他专程到红古招待所看望李培福,并陪他看了几处洞口。在工地,李培福兴致很高,坚持要多看几处。当姜作孝问起他视察工程的观感时,他说:“省里正在召开计划会议,宋平书记让我到工地看看,现在各方面的反映不少,让我到工地了解一下情况。”

李培福看了一眼姜作孝,深有感触地说:“这么大的工程光靠民工怎么成?光让兰州市办,问题也大。”

李培福的话虽很简短,但他马上说到了问题的核心,一是要加强技术力量,再是要省里直接领导。姜作孝打趣地说了一句:“你来领导我们一起干吧!”

李培福笑了笑说:“我是不行了!你们好好干吧!这是个好工程。”

*视察长势良好的小麦,李培福喜上眉梢。

视察完之后,在临别前的总结会上,听取了当时市指挥部指挥和省水电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的汇报后,李培福说:“宋书记让我到工地看看,指挥部在市委领导下,修了不少路,架了不少电线,开了不少工作面,设计也出来了,不过施工准备工作还是很不够,技术力量也非常薄弱。”

李培福因在工地劳累过度,返回兰州时,旧病复发,车进家门未能下车就住进了医院。第二天病情稍有好转,李培福随即向省委汇报了工程施工的情况和问题,以及加强工程指挥部力量、改善民工生活等意见。宋平很重视李培福的汇报,当即指示:“为了加强工程领导、解决施工力量、改善民工待遇等,由省水电局党组会同兰州市委提出报告。”

1978年1月24日,省委常委会讨论了这个报告,并做出决定:成立“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指挥部”,任命陈可言为总指挥、党委书记,永登县委书记李进德任副总指挥、党委副书记,并与省水电工程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将民工生活补助费由每天三角,提高到受益区每天五角,非受益区每天一元。

当陈可言听说省委要让他上“引大”的消息后,内心其实很纠结。说实话,二期下马的前车之鉴,让他有一种不安和担心。思来想去,他去向宋平汇报思想:“过去几个大的水利工程都是上马又下马。我是搞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技术干部,还是搞专业为好。”

宋平似乎看穿了他的心事,耐心地说:“兰州的土地已经很紧张了,修兰新复线,有的群众怕占他们的地拿起了扁担。搞引大工程,在秦王川建设兰州的卫星城市,解决兰州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现在要求你,首先是个共产党员,要相信‘引大’不会再下马。”

宋平的话语重心长,让陈可言深深理解了组织的信任与重托,但是,他还是表达了自己的希望:“我服从组织安排,但希望引大上去再不要下了。”

宋平点点头。陈可言又走向了新的施工现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5月13日,《甘肃日报》以敏锐的政治触角,转发了《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在“左”的思想仍未冰消雪融的陇原大地,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旷日持久的真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报晓之声。

这一年的6月25日,甘肃省委在全国率先召开了“真理标准”省级座谈会,《甘肃日报》6月28日对这次理论工作座谈会的成果进行了报道。6月27日,省委宣传部和甘肃日报社在兰州联合召开了座谈会,来自各行各业的与会者就“真理标准”问题展开讨论。在拨乱反正中,《甘肃日报》高举真理的旗帜,成为思想解放的引领者。这一点,释放出的信号无疑令甘肃的知识分子感到欣喜而充满期待。

陈可言彻夜未眠,把搜集来的报纸翻来覆去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心跳加快,敏锐地感觉到政治生活将要迎来大的变化。是呀,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很多领导重新审视省内仓促上马的水利工程,在反思和讨论中,二期工程渐渐迎来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