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建设者们
居住在条山镇石门村的乔占奎,开始以带孙子为主要的晚年生活。儿女们都各有其事,烧制砂锅,在一期工程上水之后,就不烧了。所有的记忆,似乎都成了一种很遥远的回忆。
一期工程水上来之后,乔占奎就分了地,石门镇距离原来的山村有三十多里,当年种了小麦,秋后获得了丰收,想了一下,干脆搬迁了下来。至少,吃饱肚子不背粮的踏实,不卖砂锅的安逸,就比山里好多了。
在他家门口不远处,是一期三泵站的压力涵管。细蒙蒙的小雨打湿了涵管,闪烁着幽暗的光泽。而庭院内,秋菊正在灿烂盛开,红透的枣子在雨中显得愈发诱人。
八十三岁的李文化老人和张守兰,在宽大的房子里闲坐。看到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老人们显得有些兴奋。李文化老人的耳朵有点背了,他总担心别人听不到他的话,每一句都吼得屋子里嗡嗡响,唱秦腔的功底用另一种方式表现了出来。而满头白发的张守兰,则絮絮叨叨着过去的一些事情。张守兰说,自己二十岁上结的婚,李文化是姐夫介绍给她的。当年李文化长得英俊潇洒,又在部队上,张守兰就答应了婚事。七个孩子,把她拖到了痛苦的深渊。没吃的,刷一点点面,喝点汤就算一顿饭,整天肚子里框里哐当响。李文化生性耿直,得罪了不少人,由此也让她受了不少罪,生完孩子不到四十天就让她去拔麦子……
老人的泪水,流不完当年的苦难。李文化很惊讶老伴怎么好好的就流泪了,他没听清张守兰说了些什么,只沉浸在火热的工地建设里。张守兰说到过去受的苦,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后来,一期工程结束之后,浇上了黄河水,日子总算好了起来。
李文化总算听清了最后一句话,立即随声附和:“好起来了,好起来了……”
七十七岁的张发明还住在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工程局指挥部后面的平房里。他记得清楚,这是工程局在1974年之后修的。一个小院,两间半房子,就成了老人安度晚年的乐园。空闲的时间,或者年头节下,只要方便,张发明就会去李培福的坟上转转。周围的变化日新月异,而老人更多的是一种感慨:要是您活到现在,想吃什么我都能给您弄来了。有时老人也自嘲,也许,您活到现在,和如今当官的也没有什么两样了,我想见您都见不上了。但是,老人很快为自己的这种想法而自责,他吐口唾沫,好像亵渎了自己心中的神灵。
*在新居,好日子让李文化和张守兰两位老人露出笑颜。
采访完张发明老人,我和刘德福老人步行回县城。这时已经是下午六时多了,景泰的街头,到处都是成熟的瓜果,大堆大堆的籽瓜像一座座小山,处处流溢着瓜香味。正在修建的大楼上工人们还在忙碌,紧邻的街道上车来车往。
刘得福老人突然站住身子,指着眼前的一切大发感慨。他说:“过去,这里全是荒滩,全是一个连一个的沙包,有很多很多的地窑子就挖在这里,进进出出的人们,很像地老鼠进进出出……”
新建的楼房旁边,已经竣工的新楼似乎已有人居住,空气中满是家常生活中油盐酱醋的味道。云缝中射出的阳光,像一把利剑,却又一动不动地悬在空中。刘德福老人边走边对我说:“这就是当年最早的八栋房……”我看到,八栋房有的已经破旧,有的成了废品收购站……
往前走,左拐,刘德福老人又停住了脚步,指着堆了一堆煤炭的院子说:“这就是当年的职工医院,从北京月坛医院来的医生们,就在这里……”
一阵风吹来,卷起煤末子冲天而起。
居住在寿鹿山附近寺滩乡的李智仁算是活在纯天然的氧吧中了。目及之处都是青山绿水,老人的身体还是那么健朗。再也没有吃不饱肚子的说法了。老人说,现在他每顿还是一斤干面,一斤肘子肉。虽然上了岁数,但一米八五的身体,最重的时候是178斤,现在还有130斤。在沙地里拔小麦,年轻人不一定是对手。
*刘德福老人抚摸当年矗立在戈壁滩上的八栋房,感慨万千。
李智仁说,二期工程开工的时候,孩子去了工地。工程结束之后,他让孩子去大水,孩子不愿意去。现在的山里,比以前好多了,退耕还林呀什么的,要是天下点雨,种一年吃两年,过个日子很舒心的。只是,他老想起受尽苦难的妈妈,他说,要是妈妈还活着,该多好呀,也能享享这个福了……
八十多岁的张超琦住在八道泉青石墩村宽沟梁。当年威震一时的连长,已经不能清除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了,他只是不停地喃喃自语:“当年我很厉害……”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他又说:“当年我很厉害……”完了,涎水就流了下来。
阳光射进窗棂,在老人的脸上跳跃。偶尔闪烁的光泽,似乎把老人带回了过去的岁月,他的头在晃动,身体在晃动,但是,他已经不能完整地表达一句话了。一个月之后,老人去世了。
六十八岁的老人张开荣居住在八道泉草窝滩镇青石墩村。这个当年生活在芦花下塘村的农民,不相信黄河水能流到这里来。当时的想法是:自古水往低处走,能从沟底里跑到山上去?而现在,他正享受着黄河水带给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七十四岁的王自达老人,也居住在这个移民村。想起当年和李培福相处的岁月,老人感叹:如今,这样的领导少了,再也遇不见了……
五佛老湾村七组的老人何永奎,正在摘苹果。二十多年的老果树,枝繁叶茂,累累果实压弯了枝头,有些枝丫已经被果实压折。
老人忘不了过去的岁月,那个年代,一年的粮食下来之后,第一个先交国家公粮,第二留籽种,第三留够牲口饲料。三留之后,才是老百姓的口粮。他笑:“现在,种地竟然不纳粮了,你说日子能不好吗?”
工程上水之后,1974年张延菊搬迁到了石城。1976年,闫穆智和张延菊结婚了。婚后,他们有了三个孩子。如今,三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去年6月份,闫穆智做了胃切除手术,花了一万八,报销了一万多。
*八十多岁的张超琦老人口不能言,但脸上的激动无法掩饰。
满头银丝的张延菊说:“比上小时候,现在天天都在过年。我满足了姐姐心愿,满足了妈妈的心愿……”
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的眼中流下了泪水,也许,她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心中那根沉睡的心弦。
沈庆云住在搬迁区的房子里。如今,已经改良过的咸碱地,每年都会给他丰硕的收获。他的土地,就在自家的门前,院子里外,随处可见各种果树。沈庆云说:“这是个救命工程呀,是个伟大的创举。谁都得承认这一点,谁不承认,那就是脑子有问题。”
说这话的时候,老人明显激动了。激动的老人一下子掏出自己的左眼,擦了擦,又放回到眼窝里……
张秉元从山区搬迁到了九支,已经六十多岁的老人,脸上的伤痕仍然清晰可见。他说,现在老感觉头疼,发晕,没办法干活了。他满怀希望地说:“政府能不能帮帮我呀?看在我为景电工程流血的份上……”
退休后的蒋成林,热衷于老年人茶余饭后的生活,每天晚上,他都会组织许多喜欢吹拉弹唱的老人聚在一起乐呵。我和他没有聊上几句话,老人就说:“我给你唱一个《十唱景泰川》吧。”
蒋成林放开歌喉,用景泰特有的曲牌,演绎这首歌唱景泰川的歌曲:
一唱景泰川,施工者六九年,红旗插满高山顶,正式开了工;
二唱景泰川,草土围堰是关键,一泵站建在黄河沿,为工程把基奠;
三唱景泰川,大战刀棱沟,座座渡槽架山间,引水上到草窝滩;
四唱景泰川,灌溉了草窝滩,一二期灌个了八十万,人民生活有保障;
五唱景泰川,安装了变电站,电灯电话全普遍,电气化也实现;
六唱景泰川,安居乐业搞生产,农林牧副齐发展,全县人民奔小康;
七唱景泰川,科学种田要当先,地膜工程是关键,粮食才能大增产;
八唱景泰川,学校医院都健全,娃娃们上学把书念,群众看病也方便;
九唱景泰川,戈壁变成美丽城,座座楼房拔地起,广场公园也建起;
十唱景泰川,改革之年大变化,感谢救星毛主席,永远跟着共产党……
前往尾泉黄河沿,一路都是颠簸崎岖的砂石路。车的右边,是形态奇异的山岭,都是赤红的岩石,不同的是各自的造型。景电工程的水渠,依山而行,遇到山岩,凿洞而过,遇到沟壑,便架起渡槽。更多的水渠,与路平行。在车的左手边,汇集了苦咸水的小溪,在尾泉大沙河迤逦而行,最终注入黄河;而景电电力提灌工程提取的黄河水,却从相反的方向,流进期待的庄稼地里。
两种水,由此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归宿。中泉乡多泉眼,有人做过统计,在20世纪60年代,全乡境内尚有七十二眼泉水,到如今,涌水的只有二十多眼了。这些不大的泉眼,流淌的都是苦咸水,常年用这个水浇地,土地板结,盐碱化严重,庄稼自然也就没有好的产量了。
中泉乡尾泉村的尚克兰今年五十九岁了,她正在果园精心挑选苹果,剪除苹果把。她挑拣得很仔细,大的,小的,坏的,被暴雨打伤的,各有归属。
*当年在工地烧水的尚克兰,正在收获成熟的苹果。当年所经历的苦难,全成了幸福的回忆。
没有采摘的果树,盛装一树繁华。红彤彤的苹果在阴天里,也流溢诱人的香气。透过树枝,就是村里有名的对面崖。崖高千仞,如一本永远也无法打开的书本,一页页一层层堆砌上去。山腰高处,有很多已经坍塌的窑洞。据说,这些窑洞是当年老百姓逃避匪患兵祸最好的去处,一家老小只要爬进山崖的窑洞,就可以避免杀身之祸。而山顶尚存的碉堡,却是当年西路军战士和马家军浴血苦战的明证。当年红军从尾泉黄河渡口过河后,在这里苦战一天,最终踏上了西去的征途。不大的村子,似乎蕴藏了很多的历史。有一次,村人们平整打碾用的麦场,放水进去湿土,但水却不知去了哪里。后来才知道,水都进到了一座古墓里。文物专家前来考察,只看一眼出土的文物,便惊讶地下了结论:这是西汉时期的物件呀。这个发现,让村人们津津乐道了很长时间。看来这里真是个好地方,两千年前就有先人们在此生活了。
在景泰城北墩村八十一岁的王积华家中,他讲述了给李培福端饭的往事。当年他在指挥部打杂,他发现每次吃饭,李培福都和别人一样排队打饭。“我说你不用排队了,我给你端饭。此后,每顿饭都按时端给他。”
后来,王积华的女人做手术,没有钱,没办法了,恰好遇到了李培福。“李培福问我干什么来了,我说女人要做手术。可能要花几个钱,我没钱。李培福说要多少钱?我说可能要十几元钱。李培福掏出了十八块钱,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去用吧。”
“后来,李培福看我穿得很烂,就给了我一条黄裤子,一件青衣服。四个兜兜,衣服很大,我得挽起衣袖。工友们笑我,说我巴结有了结果,有干部衣服穿了。李培福的一双翻毛皮鞋,虽然烂了,但我还是穿了很长时间。”
回忆让老人变得年轻,变得神采奕奕。而一个人,能如此深刻地藏在别人的记忆里,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奇迹了。
六十岁的杨炳英现在居住在红水镇界碑村,会宁杨崖集乡姚家坡村阳坡社,这个生他的家园,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了。
现在,他的两个孩子都成家了,孙子都上高中了。他现在居住的房子,很难用几间来表述了。2008年,县上实行危房改造工程,政府补助四吨水泥,两万块砖,还给了四千元钱,所以房子修得豪华而气派。
如今,老人养了五十多只羊,三头奶牛。牛奶不值钱,老人却另作他用。老人养的是多胎羊,村里很多人养的都是这个品种的羊,羊羔子奶不活,很多就被扔了。一只羊羔老人用三十元买回来,用牛奶喂养,奶上两个月,转手就是五百元或者三百元。三头奶牛可以养三十只小羊羔。牛场养不活的牛犊子,买来,也用牛奶喂。
七十岁的蒙先在2008年创办了白银市景泰县西关社区百花艺术团。骨子里有文艺细胞的蒙先,在景电一期工程建设之际,就多次随同景泰县文艺宣传队到工地进行慰问演出。一期工程,留给他难以忘怀的记忆。
剧团成立后,蒙先自导自编,排练了《沙家浜》《张思德之歌》《黄河飞渡猎虎山》等被群众喜欢的节目。
2012年,蒙先率团到寺滩乡华建村演出。眉户表演《人民公仆李培福》是他新编导的节目,这个节目总长十五分钟,除了唱腔,舞台正中挂有李培福的画像,在伴唱中,装扮李培福的演员和其他群众演员进行表演。
主持人是蒙先的儿媳妇。表演结束后,儿媳妇正要登台报幕,这时从观众席上上来一个人,站在了话筒跟前。蒙先儿媳妇不知如何是好,蒙先示意她先等一下。
来人站在话筒前开口讲话了,声音洪亮,底气十足:“父老乡亲们,兄弟姐妹们,刚看了这个节目,我想起了以前的岁月。李培福是个好干部,为了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老人跑断了腿,累弯了腰,操碎了心,我们今天的生活,就是他给予我们的,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永远纪念他!”
*宣传李培福、宣传景电工程,成了蒙先乐此不疲的事情。
他的讲话,收到了乡亲们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来人大声呼吁:“现在我提议,全场起立,向李培福三鞠躬!”
全场所有的群众一下子都站了起来,跟着他,对着李培福的画像,恭恭敬敬三鞠躬。
这已经是李培福去世后的二十多年了,一瞬间,泪水从蒙先的眼睛中夺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