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来自面向群众
1970年6月29日,甘肃省革委会主任胡继宗亲临施工现场视察,明确提出了“明年国庆水上草窝滩”的具体要求。
所有来景电工程视察、参观的领导同志,都对李培福满怀敬重,对他的功劳都很认可。省军区司令员、省生产指挥部指挥张忠看到李培福年近花甲,仍然坐镇一线指挥,深有感触地说:“干劲不减当年,不减当年啊!不愧是边区时期的模范县长,毛主席亲笔题书‘面向群众’表彰过的先进典型。在省政府任副省长分管农业多年,快要到离休的年岁了,还要给人民办这么一件大好事。干劲可嘉,精神可贵!”
张忠司令员对李培福说:“老汉,一泵站建成,全线建设项目铺开,还有检查督促兰州设备制造单位的工作,你可越来越要变成个大忙人了。要把能干的干部都‘追’下去,让他们督战。你是景泰、兰州两头出击,土建、设备、输变电三个同步上,两年上水有希望。我们这些人到兰州给你吹东风,到景泰给你打气,咱们一起往上拼,没含糊的。”
工程施工全面铺开,胡继宗经常深入工地视察,掌握情况,召开省上有关单位参加的现场会议,解决资金、物资等实际问题,决策工程重大方案。
这种顺水顺风的环境,多少给李培福一种安慰。他的精神似乎好了很多,他似乎时时刻刻都在工作,身边遇到的任何事情,都是他的工作范围。
茶余饭后,李培福总会叫上化成,走出指挥部的大院,四处溜达。他喜欢在县革委会大门外的开阔大街上,和县城北街的一些老年人,席地而坐,天南海北地攀谈。地方的风土人情、农家趣闻、生活琐事、政治风云……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他都从民间最先知道了。建设景泰川工程,千人万众“菜篮子”,要由当地提供。但农民顾虑:“种了卖不了怎么办?”他得知这个消息,就让县上尽早考虑,安排供需挂钩,签订合同。合同上签了的,就得按合同供,不让农民吃亏。这或许就是最早的“订单”农业了。
▲1970年6月29日,胡继宗视察建设工地
他听到,职工住的农家,有的孩子大了要结婚,房子紧,婚期没法定;有的职工在农家生了孩子,当地风俗,不够满月不让出大门。他想,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多的职工,婚丧嫁娶,势必经常遇到。将来,一定要建设职工队伍自己的生活基地,借宿短期可以,长久了,农民的房子也周转不开。正是这些情况,加快了他对工程基地建设的决策。
有一次,李培福带化成抽空下到中泉乡去视察,发现那里的农民生活有困难,口粮严重不足,劳动工分与工值倒挂。劳动工日越多,欠集体的越多。人口外流严重。但是,在公社大门外的那堵土筑的高墙上,大红标语却是:“鼓足干劲学大寨,三年实现昔阳县。”
李培福看了说:“不结合实际,瞎吹,人都跑得不见了,还歌舞升平!”
回来之后,李培福把县委、县革委会的几位领导找来研究,立即召开三干会议,发动群众,生产自救渡过灾荒。那次生产自救三干会议,他亲自到会做了动员讲话。讲话中,他联系自己的经历,语重心长地说:“做一个县的父母官,心里要装上群众吃饭、穿衣的大事。尤其是在荒年,万万马虎不得。这个教训过去是用人命换来的,考验一个干部是不是有群众观念,就看他在关键时候,能不能带领群众,组织生产自救渡过灾荒。”
面向群众,这个两鬓斑白的老人,时时刻刻把面向群众的工作作风,落实到了每一处。
忙里偷闲,李培福驱车来到宽沟农场。6月的天气,小麦已经在拔节吐穗,迎风摇曳的麦田,给了他无限的遐想和希望,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从麦苗上拂过,尖尖的麦叶给他痒酥酥的感觉,更让他心里有了一种温暖的踏实。
1970年7月13日,指挥部召开办公会议,讨论胡继宗的指示。反复思考之后,李培福提出:“大战一百五十天,完成土石方一百万方,革命加拼命,明年上水草窝滩!”
为了保证这一目标顺利实现,李培福决定下大力气改善职工及农民工的生活。1970年7月19日,指挥部发出关于大力开展农副业生产的要求:办好宽沟农场、猪场、羊场及条山豆腐房;工程团要办好白墩子农场、猪场、鸡场及沿寺豆腐房。
不得不说,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创造着一种奇迹。它萌生于“文化大革命”之期,上马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像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的政治漩涡中颠簸起伏。在一定程度上,它成了许多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害者的乐土,在这里,他们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所学所为的平台。所以,这叶扁舟始终载满欢乐、坚韧、信念,勇敢驶向辉煌的目标。实际操作驾驭这叶扁舟的舵手,无疑就是这个外表平凡、举止笨拙、目光深邃、领导有方的老汉李培福。
过去的辉煌,因为无力于政治的风浪,不屑于浮夸的工作作风,李培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权势、位置,痛定思痛之后的结果,却更加坚定了他为群众服务的决心。无数个深夜,毛泽东给他的嘱托“面向群众”,一次次在他心中徐徐展开,每一次,都给他无穷的力量和新的教益和领悟。这位伟大的领袖,在给他指明前进航向的同时,也给了他以及这个时代难以忘记的启发。面向群众,就有了正确前行的方向;面向群众,才能真正为老百姓谋取福利;面向群众,才能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有可能实现自我价值并有所作为。这个真理对所有的领导者而言,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和信仰。
洞悉和深刻感悟了这一点的李培福,更有自信和力量驾驭这个工程的航向,他隐隐约约,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李培福极力倡导下,省革委会决定的“三边四自”方针,恰好就是面向群众、实事求是的最好阐释。边设计、边施工、边受益,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制设备、自筹资金,这些方针政策,包含了为老百姓谋福利的良好愿望,更蕴含了依靠群众力量求发展的正确方向。当然,期间也不排除“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政治意味,但正是这些方针,激发和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团结了人们自力更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