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个猪下水

爱吃个猪下水

吴光彦的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上水之后,作为基地农副组负责人,搞好指挥部职工、家属的粮食、蔬菜以及油、盐、酱、醋的供应,就是他的主要任务了。随着指挥部各项工作的日臻完善,指挥部职工迅猛增加,已经由原来的八九百人发展到两千多人,这些职工以及家属的吃粮,特别是蔬菜供应,每天的需求量都在增加。当时解决的办法只有跑武威、上兰州,汽车拉、火车运。

*新建成的剧院成了荒原上的文化活动中心。

“求人不如求己!”李培福把兴办农场,建立农副业生产基地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在指挥部会议上尽快做出决定,划出一片土地作为指挥部农场的专用地。吴光彦组织职工、家属开垦了三四千亩土地,当年粮食生产就喜获丰收,收了八十万斤粮食,蔬菜种植基本上满足了指挥部职工、家属的需要。

梁淑凤、达慧中等人,就这样在自己的新家园里开始了新的建设和生产。她们自己动手建设农场,种粮食、油料、蔬菜,甚至养奶牛、养羊、养鸡。工程上水以后,在一条山参加劳动的时间,几乎占去了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什么修渠、打地埂,种麦子、胡麻、蔬菜,收割、打场等,这些女同志样样都会做,从春到秋,干起了全套的庄稼活儿。用黄河水浇灌的麦子,长得齐腰高,麦穗沉甸甸的。达慧中觉得,用镰刀割起来,比拔麦子要轻松多了。劳累的程度,比在宽沟农场拔麦子轻松多了。

梁淑凤虽然在机关工作,但机关干部差不多每周有三四天要劳动。因为这种劳动,许多人的身体比以前健壮多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小菜园,而且颇有收获。达慧中在自己家房前种了一片菜地。春季,夫妻俩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盼望着菜苗快快长出来。菜苗长出来了,韭菜、葱秧子、小白菜、辣椒、西红柿,各个长得叫人欢喜,夫妻俩一有时间就为它们除草、浇水、搭架。夏季,西红柿、黄瓜、扁豆、茄子爬满了枝藤,果实累累,红绿相间,充满了无限的农家乐趣。这些无污染的蔬菜吃也吃不完。那时,市面上的蔬菜还很紧张,达慧中曾带到兰州送人,甚至带到上海家中。哥哥最爱吃她种的西红柿,他说,上海的西红柿哪有这么甜,都不敢相信是妹妹在那个风沙漫漫的荒凉之地种出来的;因为他看了妹妹给他的信,知道景泰川这个地方有多贫穷和荒凉。达慧中采摘西红柿的时候,总能想起那家农户给自己的腌青西红柿来,苦尽甘来,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品味和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

梁淑凤家没有更多精力种菜,陈可言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梁淑凤也在机关有很多的事务需要处理;但房前屋后的土地不能闲着,夫妻俩商量了一下,种些玉米、南瓜、葵花之类的。那时候,荒原上还没有蝴蝶、蜜蜂来给这些植物传粉,梁淑凤就学着人工授粉,一年下来,也是硕果累累,一个大南瓜竟然长到她无法搬动的程度,只好喊陈可言出来帮忙。紧张劳作之余的田园之乐,不仅充实了他们的生活,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种植自己收获的快乐和幸福。但即便如此,他们家的菜园长势还是远不及别人家的,李培福看了,命令后勤人员:“把他们家的菜园没收了,充公,不能再让他们这么浪费了。”

由于景泰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一条山恰是风口地区。建设初期风沙大得惊人。有时候大风刮起来,天空一片漆黑,屋内竟然要开灯照明。关好门,挂着棉线毯子,室内仍然灰雾蒙蒙,灰土十分呛人。一会儿工夫,桌上便是厚厚的一层尘土。1972年春天,水上到条山基地后,吴光彦带领农副组,根据灌区的总体布局,展开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

梁淑凤、达慧中又加入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春天的景泰川,几乎天天都是飞沙走石。星期六挖好直径一米的树坑,星期一植树时,已被流沙填满。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困难,最困难的是没有树苗。没有树苗的来源和培育适合在当地生长的树种,难坏了吴光彦。那时景泰县五佛寺有一个苗圃,因为树苗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种植的需要,吴光彦只好发动群众想办法。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农副组一位职工是靖远县东湾大队的人,根据他提供的信息,农副组在靖远县东湾大队一次就购买了四十万株钻天杨和加拿大杨树苗。

▲新修建的指挥部

只能用如获至宝来形容吴光彦的心情了。为了保证把这批树苗种好,他从这个大队请来了富有植树经验的老农,给大家做技术指导,最后,这四十万株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0%。这就是景泰县城的第一批树木。这个荒凉的沙滩,太需要绿色的呵护了!

建设者的家属们,在工作之余,花费在家务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也正是他们的努力,很多人才能一心一意在工地加班加点。梁淑凤还学会了砌炉灶,打煤砖。每年冬天,指挥部给每家拉一车原煤,冬天烧剩下的煤末,开春以后筛净掺上红土,在天热的时候就打煤砖。一个星期天,梁淑凤一个人就把一冬用的煤末全部打完,一共打成二百七十块煤砖。陈可言回家后,真不敢相信这些煤砖是妻子打的。

李士元和达慧中没顾上打煤砖,但一天下班回去后,发现整个院子里都是抹好的煤砖。原来马占青看他们忙,就找了个时间,把所有的煤末子都帮他们打成了煤砖。在地上晾了一天后,马占青又一块块搬起来,互相支撑了在阳光下暴晒。等晒干了,又一块块搬到依墙的地方码好。马占青说:“李叔,这会你只管烧了,够烧一年了。”这下,轮到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来羡慕李士元了:“你怎么就找了这么好的一个干儿子!”

人的适应力是很强的,无论什么条件下,只要你以乐观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生活总有无限乐趣,不但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本领,而且始终会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正是这种心态,吴光彦的后勤建设搞得红红火火。在李培福的支持下,农副组先后兴办了养鸡场、养猪场、奶牛场、榨油厂,自己生产、加工酱油、醋、粉条,酒厂生产的青稞酒不但够自己饮用,还销往外地。农副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保证了指挥部职工、家属生活必需品供给的同时,还解决了很大一批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

基地建设已经像模像样了。没事干的时候,李培福就拄着拐杖在街道上溜达。寺滩营的办事员王自达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到条山来领东西,有的时候就在李培福的房子里睡上一觉。刚开始他还有点不习惯,后来他发现,李培福床铺上铺的和民工差不多,也就没有那么拘束了。更多的时候,李培福总是拉他在街道转悠。有一次,他们到条山的一家商店去转,看到这家商店在卖蒸笼,李培福就摸着蒸笼细细察看。王自达认识商店的售货员李彦明,看他不认识李培福,就一个劲挤眉弄眼。但李彦明还是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张口就很冲:“老汉,要买就买,别给我摸坏了。这个蒸笼质量好得很。”

李培福张口就骂:“去你的,我是做下蒸笼的,还不知道蒸笼的好坏?你看看,你这是什么货色?这个东西卖给别人,这不是坑人吗?”

出了商店,看李培福气还没消,王自达就没话找话地说:“李省长,您说您做过蒸笼,这是真的吗?”

王自达这才知道,李培福小时候就以做蒸笼、贩卖蒸笼为生过,在做地下工作者的时候,身份就是蒸笼匠,他自然知道蒸笼的好坏了。

张发明随着指挥部来到了一条山,继续做他的后勤工作,但已经不做豆腐了,豆腐生意早被吴光彦拿走了。这个时候自己有了粮食,自己有了猪场,自己种了蔬菜,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指挥部有了小灶,张发明开始管理吃的用的,兼做后勤工作。贺建山一家人都过来了。他儿子有精神上的毛病,但有媳妇照顾儿子的生活,小日子倒也过得愉快。根据现有的食材,张发明尽可能把小灶的伙食弄得丰富一点,早上吃一个鸡蛋,两个星期吃一回饺子,李培福最爱吃的是红烧肉,只要有新鲜的猪肉,张发明就买来给他吃。没有了,有稀饭,有蒸馍,有咸菜,也就是一顿饭。李培福还爱吃个牛蹄子骆驼蹄子,张发明弄过一次,但这些东西很不好弄,好在李培福并不苛求,遇到了就弄上,遇不到也没什么。还有,李培福爱吃猪下水、猪头肉,这些东西倒是好弄,隔三岔五,张发明就买上一副猪下水,给他解解馋。

*朴实的李培福和一泵站合影留念。

在张发明的心里,李培福成了一尊神。景泰人一提他的名字,都是恭恭敬敬的。可是,有的时候他又觉得这个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就是庄稼人人群里面的一个老汉,随随便便,和和气气的,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有的时候,他又觉得李培福很不近人情。有一次,李培福的老婆女儿来看他,工作人员提议派车去接,李培福犯倔了,谁说都不给,而且吼叫:“让她们自己来!”当李培福拄着拐杖笑眯眯地看人来人往,看土苍苍的街道一天一个样,张发明就在心里长叹一声:他就是这里的当家的,就是这里的家长呀,就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