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十七岁那年,我写了第一个短篇。誊写在普通信纸上,约莫二十页,弟弟揭下墙上的画张子,反过来糊了一个信封就寄了出去。没想到,半个月之后,我收到了编辑部的来信,也是二十多页的长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记住了末尾的署名:李保军。
其间,我曾专门找过李老师,但不巧,每一次他不是出差就是回家,难得一见。但我的几篇小说陆续被刊发,每一篇都是头条的位置。
二十多年后,我来到了兰州,打听李老师的去处,终于如愿以偿,得见老师真容。当时,老师在出版社工作,人很和善且率真,有着想象中的亲切和易处。
自此,我们保持了一种断断续续却很默契的联系。2014年,我接到他的电话,才知道他在白银政协工作,临将退休之际,想做一件事。“拨拉来拨拉去,只有你合适。理由有三:一、你是这个工程的受益者,熟悉背景、历史、发展;二、你有文学的素养和积累;三、这是最最关键的一点,你是新闻调查部的主任,更清楚新闻的严肃和真实。”
老师说的这个工程,就是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他要真实再现这个工程的全貌和伟大,要尽可能收集事关这个工程的故事和影像资料。“哪怕是流水账,也要真实、客观地为这个工程的来龙去脉留下存世的文字。”——这是他的原话。我无法拒绝他的要求,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老师,更关键的正如他说的:我是这个工程的受益者,这个工程几乎伴随着我长大成人,寄托了我的父辈以及我的同龄人所有的希望和追求。
感谢我所在的单位,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资料收集和整理。司机小黄是一个勤奋而精力旺盛的小伙子,不受时间限制,可以接送我去任何一个地方。在我采访期间,因为李老师的同行,一切变得意趣盎然。出乎我意料的是,景泰、古浪、民勤、华池等地政府部门,对这个选题有浓厚的兴趣并给予大力的支持。古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宗海按照我们的行程,早早联系好工程参与者,并安排相关人员一起实地踏访。
采访和收集资料的过程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过程。陈可言、李恒心、马兆麟这些工程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接受我的采访并提供权威资料;沈庆云、张延菊、李智仁等这些普通的农民,极力回忆当年参与的过程;罗文深、谈嘉言、洪镒、蒋成林、姚光汉、李逢春、李保卫等具体负责工程实施的领导,对记录和撰写这个工程的努力给予厚望并极力支持。此情此景,点滴入怀,令人感慨不已。当年参加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工程完工之后,大多建设者回归故里。居住在杭州的杨玉朋,居住在北京的李士元、达慧中、姜作孝等老人,热心讲述当年的经历并积极支持本书的采写,同时提供珍贵的收藏资料。
两年多的时间,我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兰州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崔明得知这一书稿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请人阅读书稿并组织专题讨论,汇集意见,让我修改、补充采访。此景此情,令人感动。在此期间,景电工程管理局同样不遗余力,积极提供由老摄影家侯占荣先生拍摄的历史资料图片,《甘肃日报》资深摄影家田萍老先生也拿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这本书文图并茂,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兰州大学出版社的同仁,当他们反复校阅、修改该书时,我心里顿觉轻松了许多。在等待出版的日子里,张超琦、谈嘉言、李士元等建设者相继去世……他们念念不忘的是:这本书出来没有?
当年参加工程建设的老人,大都步入暮年。想到采访时他们的愿望,至死尚无法如愿,只觉得亏欠很多。而今书稿最终付印,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阎世德
2017年深秋于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