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地的孩子吃双份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筹备期间,最为高兴和激动的就是生活在景泰川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乡们,由盼水、望水,到搞小水,到搞大水,搞彻底翻身的大水,已成为景泰人民梦里都在呼唤的心愿。所以,没有人比李培福更清楚当地政府和老乡们的心思了。对组建民工团并确保工程实施,李培福坚信当地群众的力量。
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国家投资、农民投劳、企业集资”。在工程筹备阶段,景泰县就多次召开会议广为宣传。在一次县上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上,李培福前来,亲自做了动员报告,给这堆已经燃烧的柴火上添了油。随后,景泰全县各村社都积极抽调劳力,准备参加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建设。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对参加工程建设的民工提出的要求是:自带口粮、自带被褥、自带工具、自带车辆。
综观世界上任何一个水利工程,也都没有这样用工的先例。正如前面所说,李培福深知当地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当地群众更是盼望这个救命工程,不需要多的诱惑和条件,一句话,一个信念,一种希望,就成了强度很高的黏合剂,把大家紧紧结合在了一起。独特的年代,有着独特的感召力和独特的办法呀!
这个夜晚,伴着煤油灯火光的摇曳,许多普通老百姓彻夜难眠。在社员大会上,明亮的汽灯映着张九麦因为兴奋涨得通红的脸,她传达县上、公社的会议精神,呼吁社员们积极报名参加工程的建设,她激动地保证:“我会带铁姑娘班重新走上工地,参加这个景泰人民等待了几千年的工程建设!”
在正路公社张延菊的家中,几个孩子围在妈妈的身边,迟迟不愿意睡觉。苍老的妈妈也不吝惜灯油了,给孩子们讲黄河水引上来的种种好处,但是她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实例来说明水上来之后的好处,完了只好说:“至少,黄河水上来了,我们就能吃饱肚子,不再去银川背粮了。”
▲年轻的铁姑娘张九麦
这是多么好的未来呀,能吃饱肚子,不再背粮受苦,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的好事吗?张延英因为背粮,去过银川,她知道那里平展展的土地是多么的丰饶,一年下来,生产的粮食都要撑破粮仓子了。她一次次跑到门上,看看当生产队长的大哥开完会了没。每一次的狗叫声,都让她不顾一切地冲出门去。妹妹张菊英笑她:“姐姐,你这是吃了转珠子了吗?”
张延英正告她:“你管我吃了什么!告诉你,去提灌工程搞建设,只能是我,你可不许去!”
终于等来了开完会回家的大哥。大哥不仅证实了要把黄河水引上景泰川的事实,而且说:“要组建民工团,要各生产队都派出精壮劳动力参加建设。只是,所有的社员都要自带口粮、自带被褥、自带工具、自带车辆参加工程建设。”
话音刚落,张延英跳了起来:“大哥,赶快给我报名,我一定要去工地参加建设!”
大哥看看妹妹,轻轻说:“你先别高兴,听妈妈说让谁去谁就去。”
白发苍苍的妈妈轻轻吐口气,煤油灯的火光摇晃了起来。等光亮安静了下来,妈妈坚决地说:“只要工地上需要,你们姊妹们都去!自带口粮算个啥!从今后,上工地的娃娃吃双份,我们就是从牙缝里抠,也要省出上工地的口粮。你们谁去了,都要下死力好好干,这可是为自己干,为了自己的活路呀。”
八个孩子,对着妈妈认真点了点头。
报名开始了,沈庆云举起了手,乔正奎举起了手,李智仁举起了手,无数老百姓果断地举起了自己满是老茧的大手……
洪镒受命前来指挥部报到。洪镒也和当地的老百姓一样,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燃烧着,这个足以让父老乡亲翻身的工程,给了他从未有过的希望和感动。在抽调干部参加工程建设时,洪镒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到指挥部报到后,洪镒被任命为民工团团长。两千多个民工,按照所属的公社被分为七个营。洪镒遵照上级安排,完全按照军队体制编制,生产大队是连,公社一级叫营。
1969年7月份,蒋成林被调到五佛,在公社当党委常委。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筹备时,他被抽调到民工团参加工程建设。妻子看到他开心的样子也笑了:“去吧,你不就等着这一天呢吗?”
蒋成林瞪圆了眼睛:“你不想吗?这个工程,可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到指挥部报到后,蒋成林被任命为五佛民兵营教导员兼营长。洪镒说:“蒋营长,你可是当过兵打过仗的,五佛营可是民工团的主力军,是成是败,就看你的了。”
蒋成林笑了:“来的都是主力军,没有哪个老百姓愿意过穷苦的日子。”
随着各路人马的蜂拥而至,李培福发现,驻地的吃水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这里的人畜饮用水,是从芦阳东关沙河流量很小的泉眼拉来的。施工人员没有到来之前,这点水还能凑合,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吃水就供不应求了。工程技术人员与当地居民拉水排起了长队,可是,流量不大的泉眼,再也流不出更多的水了,竞相取水的紧张局面,不时会爆发一些小的争吵。
早起散步的李培福看到这种情况后,立即做出指示,要求尽快解决人们吃水难的问题。地质勘探队的施工人员做了勘测之后,把水井的位置选在了指挥部的院子里,立即开始施工打井。
李培福说:“我们兴建景电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景泰的干旱面貌。眼下迫在眉睫的就是要解决饮水难的问题。当地居民、社员群众做饭要用水,职工外出工作要带水,工程用车需要加水……你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再打一口井,解决职工和周围居民的吃水问题。”
很快,这眼机井打成了,用柴油机抽水,供应指挥部和附近群众两千多人的生活用水。早上六点至八点,下午七点至九点,挑水拉水的男女老少,笑容满面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