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洋彼岸的援助
1985年至1995年的十年中,古浪灌区年平田整地进度呈几何级数上升,1991年最高达到6.75万亩。“边建设、边受益”的路子,受到了省地领导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的高度评价。
11月2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向甘肃省景电工程指挥部致信,祝贺九、十泵站首次启动试水成功,顺利实现送水到古浪的奋斗目标。
郭天龙们成了鸡爪子滩第一批受益者。第二年春天,吸饱黄河水的土地,给了他们想象不到的喜悦。耕种后的土地,绿油油的麦苗,让沉默几千年的荒滩变成了一片绿野,迎风起伏的麦苗,预示了将要到来的丰收。首批搬迁下来的移民,都在暗暗庆幸自己选择的正确,而不断前来观望的村民,动了新的念头……
1989年3月23日,古浪县景电灌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成立。1989年8月3日,省委、省政府在兰州召开景电二期工程专题会议,讨论解决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资金、材料、供电等关键问题。省长贾志杰做了动员讲话,省委书记李子奇、省政协主席葛士英等也讲了话,会议确定了1990年实现总干渠全线通水的目标。
*联合国工作人员认真清点援助物资。
1990年1月10日至12日,中国政府代表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代表在《甘肃省景泰川灌区发展农业项目实施计划》上正式签字。5月1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3355项目开始实施。
世界粮农组织提供的小麦,源源不断送到了移民的手中。分到每家并不多的小麦,被移民们称为“尕麦子”。郭天龙笑我:“你一来就分到了救济粮。”
这个时候,郭天龙已经有了自己的手扶拖拉机,我们从粮站拉上属于自己的“尕麦子”,笑嘻嘻回到住的地方,感受来自大洋彼岸援助的情谊。
世界卫生组织的PEPAS集体供水和卫生防疫专家彼·费舍于这一年的10月9日到达兰州,10日至14日在3355项目区考察。彼·费舍先生在3355项目期间,听取了项目指挥部介绍的工程概况、项目区饮水工程规划设计情况,参观了景泰县卫生防疫站,实地考察了灌区移民已建的水窖和古浪县项目区的马家磨、大泉水两处饮水水源,还参观了项目工程输水系统的一些建筑物,与景泰、古浪两县项目指挥部进行了座谈讨论。
彼·费舍先生对景泰县项目区已建的水窖和古浪县项目区两处管道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满意。但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村民吃水的水窖进水口前应修建一个过滤池,黄河水经此过滤池后再存入水窖,这样更干净、更卫生一些。古浪县项目区的大泉水、马家磨供水系统,最好在取水井上安装手压泵,以防止水的污染,并便利农民取水。建议教育农民改进农村厕所。彼·费舍先生表示,这些援助如能争取到,恐怕也要等到1992年了,但他对此充满信心:“考察给我的印象,是你们中国人办事都很认真,我相信你们会把饮水工程搞得很好的。”
*一车车援助小麦运到了景电二期工程移民点。
老先生考虑的问题,对当时的移民来说,太过超前,但在以后的生活中却不得不面对。许多老百姓说:“还是这个外国人心细,连吃水、厕所都考虑得这么周详。”
作为世界粮农组织甘肃项目的特约成员,陈可言忙项目落实,全力推进工程建设。1990年10月,总干渠全线通水的前六天,陈可言干脆把通水的指挥部搬到了施工现场十二泵站,白天晚上不得闲,东奔西跑忙个不停。哪里有问题,他就到哪里。哪怕是半夜三更,他也要亲自到现场解决问题。一连六天六夜,他都没有睡个好觉。
过度的操劳使陈可言染了一身疾病,又是胃肠不好,又是糖尿病,接着右腿骨质增生……稍高点的台阶,他迈步都感到费劲。可为了工程施工质量,他仍像年轻人一样钻涵洞,爬渡槽,进渠道。大家劝他少跑路,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方式的陈可言断然拒绝:“不亲自看看不放心。”有一次,他去八号渡槽,准备攀上脚手架查看质量,不料年纪不饶人,手上吃不上劲,一下子从两米多高的地方摔下来,当场瘫在了那儿。身体的疼痛,让他苦笑起来。在别人搀扶的过程中,他感到了岁月不饶人的沧桑和无奈。
1990年10月5日,是景电二期总干渠全线通水的日子。前一天下午,陈可言一直在开会研究上水时的具体安排,在十二泵站管理房设立现场指挥所。
晚饭后,冒着小雨,陈可言乘车去现场指挥所,检查了沿线的重点工程,以确保全线十三级泵站以及渠道、渡槽、隧洞的安全通水。十三级泵站,一百多公里,哪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将会导致通水失败。
11月13日下午,黄河水到古浪南干二支渠,群众开始浇地了。
除了鸡爪子滩,对很多古浪人来说,是第一次看见黄河水,更不用说用黄河水浇地了。开天辟地,他们第一次见到黄河水,第一次浇上黄河水。敲锣打鼓仅仅是表现他们喜悦之情的一种方式,很多人围在闸门口,站在渠道两旁热泪盈眶。老人们想起久违的仪式和习惯,有的人给闸门上拴红绸子,有的杀鸡、宰羊、烧香、磕头。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捧燃着的香火,祭天告地,恭恭敬敬地叩头,那种肃穆和庄重,让所有的人都深受感动。陈可言默默看着眼前的一切,体会到自己搞水利的价值,忘记了所有的艰苦和压力。
10月15日,在古浪县新井乡新井村、景电二期工程总干渠北干渠分水闸处,召开两万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
这一天天公作美,下了几天的雨停了。这一天天气晴朗,仿佛被洗过一样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巨大的彩门,鲜艳的对联,两万多农民群众涌聚在会场四周,参加隆重而神圣的通水典礼。在象征十三级泵站的十三门礼炮声中,鞭炮齐鸣,由学生和农民千余人组成的鼓号队、花束队、腰鼓队、太平鼓队和双龙双狮队,载歌载舞,欢腾跳跃,尽情表达古浪干旱贫困地区群众的兴奋之情。
很多老人,不顾别人的劝阻,捧起浑浊的黄河水喝上几口,满是皱纹的脸上,流下了泪水。鸟雀不顾人多声大,也飞过来喝上几口。体型笨拙的骆驼,虽然脖子长吃不了隔山草,但屈膝卧地,酣畅淋漓地喝到了渠中水。
*上水的喜悦和隆重。
在这千载难逢的神圣时刻,望着黄河水翻腾着欢快的浪花流入平整的条田,工程建设者们与农民一样欣喜若狂。虽然黄河农场在1984年就移交到了海子乡,但是当年黄河农场的人们都来到了庆祝现场。党文斌和农场的大多数职工站在一边,眼中的泪水情不自禁流了下来,党文斌哭了,梁文华哭了,高孝曾哭了,高永基在人群中欢呼雀跃……
后来,当地老百姓根据当天的情景,编了一首顺口溜,说黄河水所到之处:老汉落了泪,骆驼下了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