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还得有电

有水还得有电

电力提灌,既要有水利,还要有电,两者缺一不可。在水利工程紧张进行的同时,电力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五十六岁的省水电局副局长曹布诚主持了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的供电建设。李培福笑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能不能把刘家峡的电从千里之外送过来,就看你老曹的了。电力提灌,你这个副总指挥可是占了一半呀!”

从1970年春天开始,曹布诚亲自带队,多次到景泰勘察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送变电工程路线和变电所位置。

一辆北京吉普,颠簸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卷起的烟尘慢慢消散在春天湛蓝的天空里。几乎没有一条真正的路,汽车在高低不平的沙丘中间起伏跳跃。吉普车开了半天也没见到一个人。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湛蓝的天空消失了,腾格里大沙漠中升腾起的北风呼啸而来,很快,风沙弥漫,什么也看不见了。封闭不是太好的吉普车里弥漫浓重的土腥味,只感觉耳朵里、鼻孔里、衣兜里都装满了沙子。在这种情况下,捂住嘴巴用鼻子呼吸,就是最好的办法了。因为一张嘴,嘴里就会涌进黄沙。同车的技术员李玉彤用纱巾包严了脸。然而,弥漫的风沙让司机无法辨认前行的方向,汽车很快被周围的沙堆堵住了,散热器里钻进了沙子,导致车子发动机熄火,大家只好坐在车里等待风沙停了以后再想办法。

面对这一切,曹布诚并不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曾担任景泰县第一任县长,那时到农村去遇到大风沙时的情景和眼前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那时他这个县长的“专车”也只是一头小毛驴,唯一不同的待遇就是,为了确保安全,有一个老乡帮着赶驴。每次遇到风沙,赶驴的老乡脱下身上的破袄,盖到他的头上,和毛驴挤在一起。等风过后,棉袄就变成了沙袄,整个人都成了土人,分不清眉眼了。

曹布诚在风沙中心潮起伏,弹指二十多年,眼前的情景似乎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二十多年呀,这块土地仍然笼罩在贫困之中。对这个地方,曹布诚充满了感情和眷恋,这也是他抱病领受这个任务的关键原因。从这里,他经过一番锻炼之后,走向了更高的位置。当地人民养育了他,他也深知当地人民望河兴叹、沿街乞讨的生活。他想不通:“二十多年了,我们这些干部,究竟在做些什么?又为人民谋取了哪些福利?”此时,他更理解了李培福热心这个工程建设的奔波呼吁,更理解李培福将这个工程称为救命工程的用意了。

按照省革委会的具体安排,由甘肃省水电局承担景电一期工程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曹布诚是这项工程的总指挥,也是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副指挥。他清楚李培福对自己所说的话,景电工程两大组成部分之一的电力工程是整个上水工程的关键,可以说没有电就没有水。黄河水能不能流到景泰川,就看电力设施能不能提供这个动力了。曹布诚满怀热情:是时候和机会,来回报这片贫瘠的土地和善良的老百姓了。

曹布诚的心里,早已经装满了工程在理论上的数据。按照规划和设计,景电一期提灌工程是400多米高扬程的大机组,每秒10立方米的流量,在甘肃省或者在全国来说,当时都是数得着的大型水利项目,完成后可以灌地三十万亩,是名副其实的省上重点工程。

这个工程规模,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建设,只要有计划,有3000万投资,组织得好,一年建成是可以办到的。但在1970年这个非常时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虽然此时已经是“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的后期,但经过这场浩劫的蹂躏,全国各地的经济建设都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甘肃也不例外,省上资金非常困难,接受任务后,甘肃省水电局将这个项目计划申报水电部也未获得批准。最后,省革委决定从景电一期总投资中挤出480万元,让省水电局包干建成。

*电力部门的技术人员一丝不苟。

“三边四自”,480万元,就是曹布诚为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保证动力的全部家当了。然而,这个20世纪30年代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对组织交给的任务只能无条件地去完成。他怀着对景泰县父老乡亲的热爱和同情,在省上领导面前立下了军令状,拼了命也要在1971年国庆前供电,绝不影响水上草窝滩。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艰难。风沙停止后,曹布诚在司机修车之际,走下车,看着风沙肆虐过的连绵沙丘,深深吸了一口气。

预制厂按照计划,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模样,曹子建灰头土脸满身泥巴,干得不亦乐乎。电力线路的踏勘工作按照计划正在实施,对曹布诚,李培福充满信任,他知道,如老曹这样的老革命,都是满怀了一腔为人民谋福利的热忱,有他负责,工程的动力就有了保障。眼下,主要的还是工程本身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