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黄河水的孩子

等黄河水的孩子

1983年3月,古浪县委、古浪县政府抽调十八人组成普查队,用八个月时间又一次完成了景电古浪灌区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土壤普查工作。在纵横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500米间距人工开挖宽0.8米、长1.2米、深2米的探坑一个,分层取样,化验土壤,并详细核实了规划面积,为工程建设,特别是平田整地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资料。刘德全,这个当时被称为农民技术员的超平专家,仍然参加了这次普查。鸡爪子滩的土壤情况如何,在他心里都成了一本烂熟的账。

已经尝到一期工程甜头的景泰县,也在热切盼望,并展开了积极的准备工作。那时,谈嘉言已经从县水利局到了县政府,做了景泰县的副县长。1982年,省上召开农业工作会议,各县上主管农业的副县长都去了。谈嘉言也在其中,很多人都提议建设二期工程。会议上,谈嘉言捕捉到一些积极的信息,回到景泰县之后,吸取一期的教训,立即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土地普查和测量。在规划的灌溉渠,打了二十多个探坑,对土地的情况和渠道进行了详尽的测量和规划。谈嘉言要求普查土壤一定要严谨,不好的土地就不开发。当时他们前往灌区视察,发现原先不好的土地都发生了变化,玉米可以打到两千斤。从河北邯郸学的带状种植、套种技术已经得到推广。谈嘉言心里充满了希望:水能创造一切神话,只要有水,许多理论上的不可能,都会给人意外的惊喜。

1980年的4月份,宋平陪同水电部部长钱正英来甘肃考察。李培福就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工程的相关情况,汇报了四十分钟。李培福汇报完之后,钱正英突然想起古浪民工在北京上访的事情,扭头询问宋平:“二期为什么要下马?”

宋平如实回答了当初的考虑:“要上引大工程,财力紧张,景电工程是电力提灌,电用量负荷大。”

1980年4月24日,钱正英在宋平等人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视察了已发挥效益的景电一期工程,又风尘仆仆地再次来到古浪,考察规划中的海子滩灌区。

党文斌终于等来了这一天,黄河农场的职工们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高永基当年才十几岁,但他永远忘不了大家吊在嘴上的感叹:黄河水,黄河水……

钱正英来农场视察时,农场的职工们在场长梁文华的带领下,早就等候在路边。十几辆小车的到来,吸引了只有十八岁的职工子弟高永基,他几乎不管父亲高孝曾的劝阻,一个劲往前冲。他看到钱正英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工作服,鞋子都有点旧了。

钱部长轻车简从,风尘仆仆,落脚在农场前院。工作人员就地铺开几张图纸详细汇报了当地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她点点头,谦逊和蔼地同在场职工一一握手,询问情况。当钱部长问及为什么要办这个农场时,在场的干部职工异口同声地说:“为了干景电二期工程!”

十八岁的高永基距离钱正英最近,声音也喊得最响亮。钱正英当时很感动,摸着他的头,连连感叹:“你这么年轻也在等黄河水呀。”

高永基回答得更响亮:“是!没有黄河水,我们就过不上好日子!”

高永基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热烈鼓掌。

女部长被大家的执着和真诚感动了,她深情地说:“小伙子,等着吧!用不了多久,你们将会再干这个工程的。”她当场表态支持二期工程上马,答应回去以后派人做设计审查。

后来,钱正英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回忆了当初的一幕:“你刚才说我两次去过景电工程,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第一次。第一次,当时说的有点不准确,不是在二期工程上马,实际上是二期工程不能上马的时候去的。那个时候宋平同志是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我们两个人去的。第一期工程发挥作用了,第二期工程甘肃省准备搞,但没有力量,当时被迫准备把筹备的工作停下来。我们到那里,景泰的群众受益了,但是古浪的群众正在那里盼水,因为二期工程才能够灌到古浪。我们当时经过古浪县的时候,群众企盼的眼光、企盼的情绪,叫我们两个都非常感动。当时因为没有办法上马,当时是一个筹备处,就准备解散,一个小的施工队就迁返回去了。我记得当时,还有几十个民工不想回去,还想坚持在那里。当时宋平同志和我两个人,看到群众这样急着盼水,眼看大片的土地只要有水就可以开发出来,开发出来他们就可以迁移到那儿,就可以根本地摆脱贫困。看到这个情况,我俩都非常感动。最后就决心回到北京促成二期工程开工。”

钱正英说的几十个民工不想回去,指的就是黄河农场的职工,显然,黄河农场的坚守和等待,感动了这位共和国年轻的女部长。

钱正英回北京后不久,1980年7月3日,省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崔宗培,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二十多人,到景电二期工地现场勘测设计,加紧工程准备,只待立项,即可再干。

随后,由国家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总工程师率领的十三人工作组,会同甘肃省政府派出的三十四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武威地区行署派出的五名工作人员一道,详细考察了景电二期工程古浪规划区。在听取古浪县革委会副主任雷俊、苏润的汇报后,又徒步勘察了土门到大靖的渠线设计。接着,又查看了二期工程中最难啃的骨头——明沙嘴,同时考察了五佛一带断层情况,回到兰州后马上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纪要。